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慈禧前傳(33)

僅僅一年的時間,世事變遷竟如此之大!懿貴妃心中暗想,一年前,她做夢也想不到自已會如此迅速地成為太后,更想不到會經歷這樣的變故。這莫非是天意嗎?

懿貴妃是個永遠向前看的人。既然天意如此,她決定不負天意,要在御賜的玉印上做出一番成就。她反覆唸叨著“同道”二字,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志同道合”這一成語。這不正是她與皇后的寫照嗎?兩位太后,同心協力,共同撫養幼主,治理國家。

沒錯,皇帝賜予她這方印的深意,正是如此。這也足以證明,皇帝將她與皇后視為同等尊貴。想到這一點,懿貴妃心中深感安慰,並立即想到要設法讓皇后、顧命大臣以及王公親貴了解皇帝的這份深意。

然而,眼前卻並無合適的機會。皇帝病情危重,隨時可能嚥氣,皇后心情沉重,無心他顧;而所有的顧命大臣和王公親貴也都守在煙波致爽殿,全神貫注地關注著皇帝的變化,無人有暇顧及她所得的賞賜。

夜涼如水,人倦欲眠。突然,首領太監馬業匆匆從東暖閣奔出,驚慌失措地喊著:“皇太子,皇太子!”

這是讓皇太子前去送終的訊號。皇太子被喚醒,穿著袍褂,被張文亮抱著趕到東暖閣時,皇帝已經氣息奄奄了。

王公大臣們紛紛跪伏在地,皇太子也在御榻前拜了下去。眾人屏息凝神,等待著皇帝的最後一刻。許久無聲無息,肅順點燃了一根安息香,湊近皇帝的鼻孔試探。那根香依舊筆直地冒著煙,絲毫不見有鼻息的影響。肅順伸手摸到皇帝的胸前,已經冰涼一片。他頓時雙淚直流,一頓足痛哭失聲。

殿裡殿外,上上下下,早已沉浸在一片悽悽慘慘的情緒中。肅順的哭聲如同號炮一般,頓時引發了眾人的號啕大哭。哭聲震天動地,而皇太子卻被嚇得哭了起來。

國有大喪,如同“天崩地坼”,因此舉哀無需顧忌。那哭的樣子,講究的是如喪考妣的“躄踴”,或是跳腳、或是癱在地上不起來,雙眼緊閉,好久都透不過氣來。然後鼓足了勁,將哭聲噴薄而出!越是驚天動地,越能顯出忠愛至性。

於是從煙波致爽殿一路哭過去,後宮、宮門、朝房、別院離宮三十六處,哭聲此起彼伏。然而,在這片哭聲中,卻有一個例外——麗妃。她沒有哭,不言不語地坐在窗前,兩眼直勾勾地望著遠處漸隱的殘月。

殘月依舊高懸,各處宮殿的燈火已次第點燃。煙波致爽殿和毗連的澹泊敬誠殿更是燈火通明。王公大臣們的哭聲已經停歇,顧命八大臣尤其需要節哀以辦理大事。他們便在煙波致爽殿後面找了一間空屋,暫時作為發號施令的中樞之地。

內務府的司員、敬事房及各重要處所的首領太監,包括小安子在內,幾乎都趕到了這裡。他們靜悄悄地在廊下待命,或是打探訊息,遙遙望去,只見肅順一個人在那裡指手劃腳地發號施令。

第一件差使派給了景壽。“六額駙!”肅順高聲說,“請你護送皇太子,現在已經是皇上了!扈從聖駕,去見太后。務必把大行皇帝昇天的時刻告知太后,關於大喪的禮儀,等商量妥當後再行奏報。”

景壽的雙眼紅腫,顯然已經哭過。他默默地點了點頭,一言不發地站起身來,轉身去執行自已的任務。

“敬事房的首領太監呢?”肅順繼續問道。

很快,有人高聲回應,傳喚陳勝文。陳勝文快步走進屋來,向肅順行了一個禮,然後垂手肅立,等待指示。

“立刻傳令各處摘纓子!”肅順下令道。

陳勝文應聲答道:“遵命,已經傳下去了。”

“好!”肅順點了點頭,接著說,“從今天起,皇后稱皇太后,皇太子即皇帝位。”

“是!”陳勝文稍微猶豫了一下,然後鼓起勇氣問道,“請問肅中堂,懿貴妃該如何稱呼呢?”

肅順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是懿貴太妃!”

陳勝文得了明確的指示,便退下執行任務去了。

交代完宮內的事宜,肅順隨即召集內務府的司員,商討初步的喪儀和宮內的應急措施。待這一切安排妥當,顧命八大臣便移步至軍機直廬,開始商議更為重要的國家大事。

會議的首要議題是皇帝即位的時刻和儀典。載垣首先發言,他神情嚴肅地說:“國不可一日無君,我們必須儘快作出決定。”

眾人紛紛點頭,但一時之間,誰也沒有提出具體的建議。肅順見狀,有些不耐煩,他指著穆蔭說:“你先來說說你的看法吧。”

穆蔭清了清嗓子,緩緩陳述道:“自古以來,太子即位多在樞前。但本朝自有本朝的制度,我們最好還是按照成例來辦,以免引來非議。”

端華摸了摸鼻子,搖了搖頭說:“年代這麼久遠,哪裡去找當年的成例呢?”

匡源這時介面說道:“我記得世祖章皇帝駕崩時,聖祖仁皇帝八歲即位,當時是先成服,後頒遺詔,再隔一天,在太和殿舉行即位大典,頒詔改元。”

載垣點了點頭,表示贊同:“不錯,列朝的皇上都是在太和殿即位的。”

然而,肅順卻不滿地嚷道:“你說得倒輕巧!照你這麼說,皇帝一天不回京,國家就一天沒有君主了?”

載垣脾氣好,並不生氣,反而和氣地說:“原是在商量著辦,你再問問繼園,也許他有好主意。”

杜翰早已深思熟慮過這個問題,他胸有成竹地答道:“列公的話都有道理。確實,‘國不可一日無君’,皇太子應該‘柩前即位’。但同時,也要按照本朝的家法,在太和殿舉行大典,頒詔改元。”

這番話既全面又周到,誰也不得罪。但端華聽出了其中的矛盾,他好奇地問道:“繼園,你這話怎麼說?又說‘柩前即位’,又說‘在太和殿行大典’,難道要即位兩次嗎?”

杜翰微微一笑,解釋道:“回王爺的話,柩前即位是皇太子正式接掌大位,而太和殿行大典則是舉行登極大典,兩者並不衝突。”

端華聽後頗為滿意,點了點頭。

杜翰接著說道:“如果要按成例來辦,我們其實可以參照四十一年前的例子。當時仁宗睿皇帝駕崩後,王公大臣遵照遺詔,請宣宗成皇帝即位。當天恭奉梓宮回京,隨後在太和殿舉行了登極大典。如今我們也可以如此辦理,先請幼主即位,名正言順,其餘的事情就可以從容安排了。”

這個辦法正合肅順的心意。如果幼主不即位,顧命大臣就無法以“上諭”的形式號令全國。因此,他聽完杜翰的話後,立刻大聲說道:“好極了!就這麼辦。繼園,那你覺得幼主即位,到底什麼時候最合適呢?”

“最好在大行皇帝小殮的時候,即位成服一併辦理。”杜翰提議道。

肅順點頭表示贊同,隨即吩咐道:“傳欽天監官員前來。”

欽天監官員很快被傳喚至前,負責挑選小殮的吉時。他恭敬地答道:“今日申正時分,最為適宜。”

然而,肅順卻對此表示不滿,他厲聲喝道:“國喪乃是大凶之事,何談吉時?簡直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