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才三十萬擔?”
皇帝聲音提高几倍,“怎麼朕的泱泱大乾竟連存糧都不夠五十萬但!”
“陛下……”
百官跪下。
戶部尚書更是瑟瑟發抖,聲音發顫,“陛下,先前大軍跟北狄在前線每日所需要的錢糧都是天文數字,耗費實在巨大。”
“是啊陛下,何況去年全國百姓收成並不樂觀,各州府都沒有多少餘糧給京城了。”
丞相的話得到百官一致認同。
皇帝不是不明事理的人,不過這種火燒眉毛的形勢下。
她如何能靜得下心?
“朕就想問你們一句,有誰能解此危?”
眾人鴉雀無聲。
“怎麼非要朕欽點人?”
皇帝提高聲音,掃過朝上群臣,“丞相,您老當益壯,請為大乾分憂排難。”
“陛下,老臣遲暮之年,廉頗老矣,身心俱疲,恐會誤了大事,萬萬擔待不得。”
說著,丞相也顧不得皇上難看的臉色,打起太極,“不過老臣推薦一人,或許能解此危。”
“丞相,請試言之。”皇帝攤手。
“此人便是二王爺。”
話音落下,丞相便一臉期待的看著皇帝,後者臉上卻是多了幾分陰沉。
“老臣言語失禮,還請陛下恕罪。”
“無妨,丞相說得極是。”
皇帝嘆了口氣,“二王爺他精明能幹,治理有條,手下人才濟濟,又在江南運營多年,的確是賑災的最佳人選。”
“但他卻是有謀逆之心,所以你放心他不得。”
王昆將皇帝的後顧之憂心裡想的很是清楚。
畢竟功高震主,何況是個本就已經有了不臣之心的人。
這誰敢放虎歸山啊?
不然皇帝也不會連發九道令對方回京安置。
不過眼下這種局勢除他以外,似乎還真就沒有人能堪當大任。
皇帝也愈發的躊躇。
“陛下,二王爺他應是最佳人選,還請為了江南兩岸百姓早做定奪。”
隨著太后出言勸進,長公主和丞相以及百官們也依次諫言。
“朕決定…”
皇帝在這大勢所趨之下,似乎也只能違心下令啟用二王爺。
偏偏這時有道與眾不同的聲音響了起來。
“陛下,奴才願意擔此重任。”
王昆!
是他再次站了出來!
皇帝承認自已這時心裡頭充滿一股難以言明的意味。
似感動,又似是別的。
“王昆,快回來。”二公主嚇了一跳,反應過來趕忙朝其招手示意。
王昆卻是笑笑不動。
“狂妄!”
長公主首先抨擊道:“你一個皇宮的太監,怕是連江南都沒有去過,不知道那的情況麼就敢誇下海口,你是覺得袞袞諸公,皆不足道乎?”
“跳樑小醜,愚不可救。”司徒朗揮了揮衣袖,“枉我先前覺得你還是個人物,倒是我看錯了。”
丞相問道:“敢問王公公,你多半不知道災情如何,國庫錢糧又不充盈,試問如何解這危難?”
“是啊,王公公先前雖然完成了不少功勞,但那都是知道情況才做成的,眼下既不知道情況,又沒有足夠的錢糧,此番衝動了吧。”
“唉,王公公聰明一世,糊塗一時啊!”
百官紛紛議論,全都持悲觀的態度。
王昆眼見竟無一人對自已有信心,忍不住自嘲似的笑了笑,“丞相,卑職山人自有妙計能解災情。”
“好一個山人自有妙計,不過老臣倒想知道,倘若你完成不了,延誤時機又該怎樣?”
“我若辜負江南兩岸百姓,愧對陛下恩澤,自願以死謝罪!”
丞相聽了王昆的話忍不住喝聲彩,“既然這樣,老臣沒有異議。”
“好,那朕便將此事交給王昆去辦。”
皇帝看向對方,神情嚴肅,“你可千萬莫要讓朕失望,否則唯有一死!”
“奴才決不辜負聖恩!”王昆應下。
長公主看在眼裡,笑在心裡“王昆,你就等著死吧!”
“王昆,看來我是沒機會找你報仇了。”司徒朗見對方應了下來,惋惜的搖了搖頭。
丞相捋了捋鬍鬚,“老臣倒要看你此次如何力挽狂瀾。”
“這個王昆究竟是什麼意思?”太后心道。
皇帝心裡也沒個底。
要是王昆成了固然加官進職,倘若真辦不成,自已豈非就要公事公辦?
“小昆子,就算為了你自已,也千萬不要讓朕失望啊。”
二公主府。
“王昆,你這回做的太任性!”
二公主一回來便對王昆罕見的發了火。
“公主,我…”王昆還想說些什麼,卻見對方臉上已有兩行淚珠。
“小昆子!”
二公主撲在王昆的懷裡,“你知不知道這是塊燙手的山芋,不…這簡直是催命符,你萬不該接它的啊!”
她這般的哭噎不止,王昆狂熱的心似乎也被涼了半截。
他也知道此次自已託的大了,但當時不知怎麼,鬼使神差就答應了。
“公主,請相信我…”
事到如今,他也只能說這麼句安慰的話。
“不行,我要去求陛下收回成命…”二公主擦了擦淚水,作勢就要出宮。
王昆趕忙止住了她,“不可,陛下一言九鼎,焉有收回之理?”
“那你讓我眼睜睜的看你去做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那個…你閉上眼睛吧。”
二公主愣了愣,這才後知後覺反應過來被氣笑了。
“王昆…”她又哭又笑道:“都到這個時候,你覺得你很幽默嗎?”
王昆沒有言語,只是將她橫抱而起去了床上。
“都到這個時候,你能不能先停停這種事?”二公主又羞又惱。
“公主,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你也別多為我擔心。”
王昆低著頭親了親對方,“往後幾天沒法跟你在一塊兒,咱先把事做夠,省的你讓我擔心。”
“你…”
二公主正欲言發作,只覺一張薄唇貼合上了自已。
嗯哼——
時間並未隨著一夜的纏綿而停下,轉眼便是第二天的早上。
皇帝和百官在南宮門目送,臉上神態各異,有惋惜的,有嘲笑的。
大乾開國至今還沒有太監去地方處理大災情的先例。
所以王昆倒也算是開先河的第一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