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章 春秋戰國

一、定義:

春秋戰國是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時期。

二、表現:

1. 政治:(舊)分封制瓦解,宗法制遭到破壞(新)中央集權制度的逐步確立。

2.經濟: (舊)井田制瓦解

(新)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鐵犁牛耕)

3.文化: (舊) 禮樂崩壞(新)百家爭鳴

三、經濟:自然經濟(小農經濟)

1. 特點:

1) 以家庭為單位:

2)男耕女織;

3)自給自足

2. 評價:

1) 生產規模小,抵禦風險能力低,容易導致破產流亡。

2) 經濟結構相對封閉。

3)對商品經濟具有天然的牴觸作用。

3.土地制度:封建土地私有制(封建經濟制度)

4.確立過程:

1) 春秋時期,魯國實行“初稅畝”制度(按畝收稅),實際承認了土地私有。

2) 戰國時期,秦國實行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3) 1950-1952年,新中國進行土地改革,正式廢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退出中國歷史舞臺。

5.地主階級:封建制度的統治階級。

6.構成: 官僚、士紳、商人

7.剝削方式: 土地兼併

8.封建社會怪圈:

農民起義--新王朝建立休養生息--太平盛世統治者逐步腐朽-天災人禍、土地兼併、人地矛盾-農民喪失土地,破產流亡-農民起義

9.總結:封建土地制度表面上土地為私人所有,但君主直接對土地和農民徵稅,因此農業稅成為了封建君主的直接經濟來源,故而封建君主才是土地真正的擁有者。

為了能夠更好的控制土地和農民確保賦稅,封建統治者建立起了嚴密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目的就是在確保地方正常運作的同時,統治者又能夠將土地、人民和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已的手中。

因此,封建君主實行的是對中央和地方的直接統治,和周天子的間接統治有本質的區別,而決定這一切的根源則是經濟基礎(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但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而且土地兼併問題非常嚴重。因此歷朝歷代統治者大多都實行了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但都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這一現象。與此同時,為了確保農業的發展,“重農抑商”政策成為歷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國策,自秦漢一直實行到清末。

四、百家爭鳴(任何思想都是為統治階級服務的)

(一)背景

①士階層的擴大。②各國變法的需要。③禮崩樂壞。

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逐步確立和地主階級的日益強大。(二)代表學派 A.儒家

①孔子(《論語》)

思想核心:“仁”(關愛他人)

政治主張:克已復禮(剋制自已的慾望,恢復周朝的禮樂制度)其他主張:已所不欲勿施於人(尊重他人);

有教無類(首倡私人講學,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②孟子

政治主張:仁政其他主張:

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早期的民本思想(該思想當中的“責”為利用價值之意,即百姓最具利用價值,可以為國家源源不斷的創造財富,因而要施行仁政善待百姓。該思想歸根結底是為統治階層服務。)性善論③荀子

政治主張:仁義、王道、以德服人其他主張:君舟民水:性惡論

評價:先秦儒學未能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無法被地主階級所採納。 B.道家

①老子 (《道德經》)

核心:宇宙萬物的本源是“道“(道即規律)

政治主張:小國寡民,無為而治(順應規律、潮流,而非無所作為)其他主張:萬事萬物是相互轉化的②莊子(《逍遙遊》)

主張:宇宙萬物是相對的(貧富、生死、貴賤等)放棄差別觀念,追求精神自由

評價:道家思想具有一定程度的辯證唯物主義精神,但該思想未能順應社會歷史發展的潮流,因此未被地主階級採納。 C.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主要思想:兼愛、非攻、尚賢、節儉

評價:墨家思想充分體現了底層人民的訴求,但其觀點未能完全順應社會歷史的發展,因此未被地主階級所採納 D.法家

代表人物:韓非子

主要思想:法:以法治國術:以權術駕馭大臣

勢: 以絕對的權威震懾臣民評價:

(積極)法家思想將君主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充分適應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君主專制不斷加強的需求,因此成為了秦國的統治思想,促進了中國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的建立。

(消極)法家思想過分強調君主的權威,容易導致腐敗、暴政的出現。

3. 對比:儒家思想強調的是道德,但道德雖然可以規範人們的行為,卻不能有效的遏制社會問題的產生,而且儒家的規定是要求人們該如何做,但並非每個人都會遵守。

法家則更多強調的是約束力,規定了哪些事情是人民不能做的,能夠有效的處理社會問題。但社會只注重法律而不注重道德,則會導致道德淪喪,但若只有道德而沒有法律,則會導致社會混亂。

因此我們需要將道德和法治有機的結合起來,而封建社會強調的也是禮法並重。

4. 以法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區別:

以法治國:法律是封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

依法治國:法律代表的是廣大人民的集體意志,是執政者行使權力的基礎,是維護人民利益的重要保障。

5. 百家爭鳴的歷史意義:

①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思想文化基礎,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②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其現實意義仍不斷推動著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建設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