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四章 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發展和選官任官制度的變化

一、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秦朝,正式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

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程

1. 基本矛盾: 中央集權VS地方分權、皇權VS相權

2. 歷朝歷代制度的發展:

專制主義 和 中央集權

秦朝:

(皇權勝)

1. 皇帝制度: 皇權至上、皇位世襲、皇帝獨尊

2. 三公九卿制度:

丞相(行政,百官之首)太尉(軍事,虛設)御史大夫(監察)

評價:削弱相權加強皇權

3.朝議制度: 集體決策,能夠更好的避免決策失誤,但無法真正制約皇權。

郡縣制度:

(中央勝)

郡:郡守

縣:縣令、縣長

特點:由皇帝任免受中央管理,沒有世襲的權力。

漢朝:

中外朝制度(皇權勝)外朝: 丞相

中朝: 尚書令、侍中(皇帝親信)(漢承秦制,漢朝丞相權力巨大,漢武帝為了削弱相權加強皇權,任命身邊的心腹為尚書令或侍中,逐步形成和外朝丞相相互牽制的中朝,從而實現了皇權的集中。)

漢初: 郡國並行(郡縣制和分封制制相互結合),最終導致諸侯王權力過大,漢景帝時期出現七國之亂,嚴重威脅中央集權

漢武帝: 推恩令(中央勝)

結果: 諸侯王的勢力被不斷削弱,最終成功加強了中央集權。

刺史制度:監督地方官員,加強中央集權。

魏晉南北朝:

三省制(皇權勝)

1. 申書省:決策(中書令)

2.門下省: 審議(門下侍中)

3. 尚書省: 執行(尚書令\/尚書僕射)

三省長官都為宰相。

隋唐:

三省六部制(皇權勝)

1. 沿用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三省制

2. 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尚書隸屬於尚書省)評價: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削弱相權加強皇權,該模式為後世沿用。

唐朝:

節度使制度(地方勝)

節度使權力:行政權、軍權、財權評價:節度使獨立性強且權力過大,嚴重威脅了中央集權制度,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唐朝出現藩鎮割據的局面。

宋朝:

二府三司制度(皇權勝)

特點:中央設中書門下,最高長官為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中書門下設參知政事(行政)、樞密使(軍事)、三司使(財政),最高長官為副宰相

重文輕武(中央勝)

①將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進京充實中央禁軍。

②設轉運使將財權收歸中央,地方只能保留很少一部分賦稅作為日常開支。

③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監督

元朝:

設中書省(宰相)

1. 特點:上承天子,下總百司(元朝後期宰相甚至可以決定皇位的繼承。)

2. 評價:

①相權缺乏有效制約,嚴重威脅皇權,

②標誌相權達到頂峰(相權勝)

設定行中書省(行省或省)

①特點,行省掌握一定的行政、軍事和財政的權力,保留了地方的靈活性,但這些權力的行使受到中央的制約,因此無法威脅中央集權。

②評價: 行省制度成為中國省制的開端,為歷朝歷代所沿用,中央集權取得最終勝利。“中央 VS 地方”矛盾解決。

明朝:

廢丞相設內閣

1. 明初沿用元朝制度,設中書省,丞相上承天子下總百司,導致相權過大嚴重威脅皇權。1380年,朱元璋以謀反罪誅殺丞相胡惟庸,從此裁撤中書省權分六部,丞相制度被正式廢除,“皇權VS相權”矛盾解決,皇權最終獲勝;

2. 內閣制度

明太祖: 設殿閣大學士,內閣正式形成,但不掌握實際權力明成祖:內閣開始擁有決策權,參與軍國大事的決策。

明宣宗: 內閣掌握票擬權,權力大幅度提升。

萬曆年間:內閣首輔張居正權壓六部,內閣權力達到頂峰。

3. 內閣制度評價:

內閣自始至終只是內侍機構,並不是法定一級的行政機構或決策機構,閣臣品級大小和升降由皇帝決定,票擬是否被採納也取決於皇帝的批紅,因此內閣無法起到制約皇權的作用,只是皇權加強的產物。

三司制度

①承宣布政使司:行政②提刑按察使司:司法③都指揮使司:軍事

分割行省官員權力的同時明確分工,加強地方行政效率。

清朝

1. 清初: 議政王大臣會議凌駕於內閣之上,嚴重威脅皇權

2. 康熙: 南書房、內閣、議政

王大臣會議三足鼎立相互制約,皇權得到充分加強

3. 雍正: 設軍機處,標誌著皇權達到頂峰。

實行督撫制度督:總督撫:巡撫

進一步細化地方行政職能,加強中央集權。

宋朝重文輕武的評價;

1. 危害;

①導致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對外戰爭連年失利;

②大量的“歲幣”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支出,加重了人民的負擔。

③導致政府機構出現了大量的冗官冗費冗兵(三冗問題),行政效率低下,臃腫不堪。

④使宋朝陷入到“積貧積弱”的局面。

2. 好處:

①促進了宋代商業的繁榮,打破了商業經營的時間、空間限制,出現紙幣。②市民階層擴大,促進文化繁榮。

③推動科技進步,四大發明得到廣泛應用。

世界上最早的紙幣北宋的交子

三、選官任官制度的變化

①西周: 世卿世祿制度(世襲制)

②漢朝: 察舉制(舉孝廉),人才選拔的權力集中於地方,不利於中央集權的加強。

③魏晉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 評價:根據品德、才學和門第來選拔人才,但後期主要根據門第,導致出現門閥世族把持朝政,嚴重威脅了皇權,同時也斷絕了普通人的上升通道,導致“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子”的局面出現。

3. 隋唐清末: 科舉制度(天子門生)

評價:透過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確保了一定的公平性,也保證了普通人的上升通道。但後期隨著皇權的加強,出現了八股取士的問題,嚴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