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5章 擴張

炮身落在花崗石槽中,石槽則平鋪在平整後的鬆軟土地上,這樣的炮位很難追求精確。

第一炮打歪了。

劉三虎罵道:“都瞎了嗎,那麼大的大營都打不中。”

劉勇強卻當好人:“沒關係,繼續打。”

看著對面的建寧府城,徹底放心了。一路太平軍都沒幹擾自已的行動,甚至都沒去衝擊停靠在岸邊的水戰戰船,不知道是因為石達開部返回引起了內訌,還是因為就這麼草率。

打過這一炮後,建寧府的人應該能繼續堅持下去了,就是在晚一天,他們也撐得住。

現在能給他們的也只有精神力量,讓他們知道城外有援軍,而且正在救援他們。

太平軍的大營沿著溪流之外構築,兩三百米就有一個營壘,一里一個大營。幾十座大營將建寧府圍的水洩不通,看得出來,去年楊輔清兵敗建寧府很不甘心,今年花了大力氣,不知道楊輔清本人是不是也在這裡。

楊輔清作為太平軍的大軍頭,地位比不上石達開,卻也是中高層,石達開部在這裡的只是檢點和先鋒這樣的官職,根本壓不住楊輔清,但又不給楊輔清面子,矛盾不可能沒有。

如果矛盾夠深,或許只要轟破圍困城南的這些營壘,對方就會主動撤圍。

劉勇強還是太消極了,他連一處營壘都沒轟塌,太平軍就主動撤了。撤退的略顯倉惶,整個南邊都在撤軍。

他急忙返回戰船,等待了一個小時,看到營壘中再無一人互動之後,派一個團試探性的去進攻,結果發現已經是空營。

還好這處河口大營夠大,只轟破了一段寨牆,戰船直接駛進接防。

建寧府之圍解了。

可這麼大的動靜,城裡一點反應都沒有,劉永前有點奇怪,第一時間帶兵進城。

一城人悽慘無比,已經徹底陷入混亂中。街道上連條流浪的狗都沒有,似乎是座空城。直奔府衙,包括官員在內,全都有氣無力的躺著等死。倒不是完全不能動了,只是懶得動。城外的炮聲,如果是太平軍的,他們也懶得管,對方進城無非就是一刀。

劉勇強趕緊派人進城,救人先救官,和珅教的。現在府衙、縣衙支起大鍋,熬煮米粥。

劉知府已經活了,米粥煮好之前,已經跟劉勇強坐在一起談事。

城裡的情況急劇惡化,三天前,連守城士兵的口糧都斷了。他本人已經四天沒有進食,最後一頓飯吃的還是馬的下水。

城裡的慘劇他簡單描述了一下,白天還好,到了晚上幾乎是地獄,成群結隊的匪類出沒於街道,偷偷摸到誰家,第二天就剩一地白骨。有些人家甚至已經開始偷偷吃人,餓死的老人和孩子,成了活人的腹中食。

劉勇強沒有說話,靜靜聽著。

府衙、縣衙的官差,衙役們吃了飯,有了力氣,官府機構開始最大程度的運營起來。

各個街口架起煮粥的大鍋,米香漸漸飄滿全城。

夜裡劉勇強留了一團士兵,幫著巡邏,總算穩定住了這座岌岌可危的城市的秩序。

一天過去,太平軍徹底撤圍,北面西面的太平軍都撤了,相比撤的倉促的南面,其他營盤臨走前都放了一把火。

過了兩天,李雲梯帶隊趕到建寧府。

“糧食!”

他跟劉知府會面,探討戰情,劉知府提出困難只有一個,那就是糧食。

劉勇強帶過來的那一百擔軍糧,熬粥也只夠全城十幾萬人吃一天,之後兩天的糧食,是從太平軍大營中搜集的。

去年太平軍掃蕩了閩西,今年又來一次,此時整個閩西都很難找到糧食,如果沒有外來的糧食補充,就算沒有天平軍,也有不太平軍,天地會,地天會之類的冒出來。

“糧食我來想辦法,但銀子?”

“我來湊!”

劉知府知道幾十萬人吃飯,不可能只靠李家,建寧府必須全力應對這次危機。

建寧府其實不缺銀子,這裡恰好是福建產茶區,下轄的幾個縣位於武夷山區,都是產茶的好地方。拜呂佺孫所賜,廈門開埠之後,從福建經過江西去往廣東的陸路斷絕,茶稅都是直接在產地開徵,這幾個縣的茶稅要先解送到府城,府庫中就有幾十萬兩銀子。

同安廈門一帶是福建沿海幾塊小平原之一,福建省的糧食也主要是這九龍江、閩江等三角洲生產的,只是那裡也人口稠密,糧食緊缺。

李雲梯打算從那裡買一批,更多的則需要去海外買。越南米糧很多,而且便宜,他決定跟閩浙總督商量一下,必要時動用官方的力量,去越南買米。

劉勇強此時也忙碌起來。

他練兵,打仗,目的從來都不是給誰賣命,也沒有曾國藩那種鎮壓太平天國,護衛儒教的心理動機,他是一切都要打倒的。

來這裡五年都沒有打出名堂,不是他不努力,而是一直沒有機會。打天下,得有人,有地盤。可他能借助的人和地盤都不是他的,都是李家的,李家有這些東西,是祖上幾代人經營的結果,他短短几年還比不上人家幾代奮鬥。

現在一個機會擺在面前,閩西再次受到衝擊,舊有的秩序崩塌,亟待重建,這給了他巨大的行動空間。

天下不亂,李家這種有人有地盤的豪強也得被壓制,社會秩序崩塌,就給了野心勃勃的豪強機會。太平軍,天地會可以,劉勇強也行。

他忙著跟城裡各路勢力周旋,很主動的拜會了在城裡避難的一些地方頭面人物,上次見過的蔣舉人、江貢生等地方勢力,提出請他們動員鄉兵,跟自已一起出去安撫流民的建議。

他們很積極的配合。

於是劉勇強帶兵四處出擊,在這些地頭蛇的帶領下,找到了大批躲避戰火逃難的人群,有的躲進了山裡,有的四處流浪,都已經陷入了絕境,缺衣少糧。

每找到一個難民據點,劉勇強立刻提出招兵。招兵的硬性要求有三個,第一是光棍,這種人無牽無掛,沒有任何社會背景,脫離舊秩序最徹底;第二是沒有大家族依附,中小家族都能接受;第三才是年輕力壯,最小十八,最大二十二。

連續掃蕩了十幾天,遇到太平軍自然要打一架,剿滅了一些小股太平軍,繳獲不多,全都分給了手下,這是他們跟劉勇強不斷出擊的最大動力。

流民太多了,十幾天時間,在劉勇強的苛刻條件下,依然細選出了兩千人,全都帶回了建寧府,在城外大營整編。

他能大膽去做這些事,自然是得到了李雲梯和劉雲樵的支援的。

李雲梯還需要他繼續立功,希望能收復更多失地,這幾天他已經跟王懿德達成了協議,保舉他就任建陽縣令的奏摺都發出去了。建陽縣位於建溪中游,在府城建安縣上游,此時還被太平軍佔據,地方都在太平軍手裡,有王懿德的保奏,朝廷應該不會不許,所以他還得帶兵去收復自已的轄區,他可不會打仗,兵法倒是可以說的頭頭是道,但他的家族更想轉入文官體系,所以還得靠劉勇強。

劉知府則是因為兩次太平軍圍城,徹底被嚇怕了。劉勇強從衢州一路打穿太平軍防區的壯舉,直接折服了他,他太需要一支能打的部隊幫忙防守建寧府。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他可能還要在這裡當很久的官,不是他不想走,而是朝廷不會在這種情況下讓他走。咸豐五年的時候,王懿德這個滑頭署理閩浙總督都辭官了,藉口是有病,希望調換一個京職,咸豐直接不許,強行將他按在福建職位上。閩浙總督都走不了,他這個知府就更走不了了。所以他手裡必須有一支能保護自已轄區的力量。

兩位大佬支援,這支以建寧鄉勇為名的軍隊就應運而生,建寧鄉勇,自然是以建寧府計程車兵為主,至於是哪個鄉的哪個村的,劉勇強就有操作空間了。

鑽了這個空子後,這隻沒有很深的社會背景的社會邊緣人物,就成了他的人。因為他們總要依附於一個勢力的話,只能依附於劉勇強。

有李雲梯的支援,他有了兩千支線膛槍和二十萬發子彈,李雲梯給的更多,他給了四千杆,因為劉雲樵希望能練出四千鄉勇,這樣才有勇氣去收復建陽縣。只是劉勇強挑人過於嚴格,導致只挑出了兩千人。

兩個文人不斷催促劉勇強儘快招夠兵員,劉勇強不是不想,實在是符合他要求的都已經在手裡了。

半個月後,壓力很大的他開始把主意打到了天地會身上。

何名標手下的兩萬天地會武裝這段日子過的並不舒服,戰戰兢兢,生怕官兵屠殺他們,畢竟他們可是資深的反賊,太平天國起義之前,他們的反清復明才是造反的招牌。

這些人不一定可靠,但這些人可敢造反。許多底層都是逼的活不下去的人物,沒人比他們更邊緣。

只是李雲梯和劉雲樵不太支援劉勇強收編天地會的人,對這些人的成見極深。

劉勇強反覆做工作。

“如果不收編他們,這些人萬一再反,貽害無窮。不如編入勇營,變害為利,讓他們為朝廷立功。”

終於成功說服兩人,李雲梯提供槍支,劉雲樵提供軍餉。

至於天地會那邊,沒有不同意的。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何名標現在見了劉勇強這些人,只能裝孫子。

官員不信任他們,劉勇強是唯一一個對他們態度相對真誠的。都是人精,李雲梯那些人不管怎麼安撫,何名標還是能看出來他們對天地會充滿排斥,只是引而不發。劉勇強則灑脫一些,對他們相對親和。

“實不相瞞。在下是小刀會的。”

劉勇強亮明瞭身份。

何名標大驚:“黃元帥的小刀會?”

小刀會在福建也是有年頭的組織,跟什麼紅線會,千刀會一樣,都能算是天地會分支。

“沒錯。在同安投了李伯爵,改邪歸正。”

身份上的認同,立刻讓何名標對劉勇強更加親近,這是他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他現在已經知道了劉勇強的壯舉,從衢州一路打回建寧府,對投降越來越沒有抗拒,投降這麼一個人,不丟人。只是突然為劉勇強有些不值,立了這麼大的功勞,才是個教頭。放在太平天國那邊,怎麼都得是個指揮。

“大人。你立下如此殊勳,為何沒個一官半職。”

“你有所不知,我的功勞都賣給李家了。這人啊得認命,我們這樣的人,想要出人頭地,得靠貴人提攜,你知道曾國藩嗎?”

劉勇強開啟了依靠龐大知識儲備的悠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