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繼堂家在高崖坪村最東頭的坪沿邊,他和大哥家也就是李向偉家緊隔著果園,他大哥家再過去就是張才喜家。
李繼堂兄弟兩人,他大哥也就是李向偉的父親,比李繼堂大八歲,前幾年已經去世。然而,他大哥在世時,和弟弟李繼堂鬧了大半輩子矛盾,即便到大哥臨過世時,兄弟兩仍是老死不相往來,這還得從很早的時候說起。
解放前,李繼堂父親和一帆太爺是高崖坪的兩大富農。一帆太爺因為染上大煙癮,加上那幾年鬧饑荒,家道逐漸沒落,後來更是一窮二白。而李繼堂父親則不同,因他提前藏了幾窖糧食,即便再鬧饑荒,他也安然度過了。當然他多年集藏的“白元”也沒有“出世”,直到解放後。
李繼堂負傷復員後,就回鄉務農並擔任高崖坪村主任、支書多年。雖然他因識字不多,但他秉承了軍人的品質,包括他雷厲風行的做事風格和慷慨大方的處世方式,常為人稱道。然而,這和他父親的為人處事恰恰相反,因而深受他父親的忌憚。
典型的例子是張才喜母親因病早逝,父親又得了偏癱,無錢治療。當時張才喜姐弟還小,李繼堂就多次偷偷看望張才喜父親,將自己的復員費幾乎全給了張才喜父親看病,還時常將自家的洋芋等偷偷拿給了張才喜家。
後來,張才喜父親沒過幾年也就去世了。張才喜父親去世後,李繼堂招呼全村村民,料理了張才喜父親的喪事。這是因為張才喜家是外來戶,很早的時候,張才喜爺爺從渭河上游的首陽縣來到了高崖坪,起初給一帆太爺做長工,後來就定居在了高崖坪。張才喜父親去世後,張才喜姐姐不久也就出嫁了。多少年來,正是張才喜姐夫和李繼堂的資助下,張才喜才長大成人並唸了小學。當然,受到李繼堂資助幫忙的,遠不止張才喜家......
然而,這些事情都被李繼堂父親所知曉,他勃然大怒,說李繼堂“不記仇,敗家子”,因而父子二人關係很僵,也鬧了很長時間的矛盾。他父親說李繼堂“不記仇”的原因是張李兩家是世仇,他和張才喜爺爺因為莊院佔地的問題,鬧了一輩子矛盾,因而李繼堂救助張才喜家,被老爺子認為是“不記仇”。
李繼堂擔任村支書以來,受到父親更大的反對。他父親認為:“自己的二兒子是黨員,應該屬於公家的人,根本不懂得‘節約’,二兒子這樣下去極有可能會將他祖上幾輩人積攢的‘白元’會‘揮霍一空’或隨時交公,這樣李家幾輩人將功虧一簣!”因而老人家一直憂心忡忡。
恰好此時,李繼堂大哥見縫插針,他跑到二老面前大獻諂媚,不僅對父親以前的“擔心”非常“贊同”,還說弟弟李繼堂只生了兩個女娃,屬於“無後”之人,遲早是靠不住的;說弟弟天天操心公家的事情,從不管老人的死活等等......這些話更增加了老人極大的“擔心”。因此,李繼堂大哥還是非常希望二老搬到自己家裡,跟自己一起過。經過李繼堂大哥長時間、多次的“提醒”和“遊說”,兩位老人終於開始動搖了。
後來,李繼堂因瑣事和父親吵了幾次架,每次,父親都威脅李繼堂說:“實在不行我們就去老大家”。尤其最後一次因為瑣事吵得很兇,他父親大發雷霆,指著李繼堂大罵道:“把你入了個黨,當了幾年兵就能得!你可知道,文革那時,為了保住家產,我被那些人打的死去活來,最後還是沒有交代。咱的‘家產’,就是我用命換來的!可你呢?把自己能的不行,我看你就是個‘敗家子’、‘不孝之子’,世上就你把公家的事情看得太真!”
李繼堂無奈的說道:“看你們吧,如果二老實在嫌我不孝,那就隨你們的便!反正你們開口閉口都是我哥好!”李繼堂大哥聽到響動後趕緊過來“勸架”,經過一段時間的商議,二老終於搬到了老大家去了。
李繼堂家和哥哥家隔著大約兩畝左右的一個小果園,原來這個小果園屬於李繼堂,果園裡面除了幾顆大果樹外,還有李繼堂家的洋芋窖、豬圈等。二老搬到老大家後,一併將這塊果園劃給了老大,並要求李繼堂儘快將豬圈等搬離。
李繼堂大哥將二老接到自家後,對二老也還算孝敬,但他逢人就說是因為弟弟李繼堂對老人如何如何的不好,他才將二老接到自家孝敬的。李繼堂聽到大哥的這些言論後,他怒火中燒,多次找老大理論。然而,老人終究是在老大家,至少目前他大哥家人對二老還算可以,所以他有口難辯,只能揹負“不孝之子”之罪名。至此,兄弟二人結下了仇怨,後來,兩人連言語也不搭了。
包產到戶開始後,和其他地方一樣,高崖坪人在李繼堂的帶領下,開始熱火朝天、興致勃勃的劃分土地。李繼堂大哥本以為李繼堂會看在父母的面子上,給自己劃些離村近的、路邊或者平整的好地,結果李繼堂一視同仁,更招致了他大哥的極度不滿。
幾年後,父親終於給李繼堂大哥“交待”了幾輩人積攢的“白元”所在地,原來白元正是在兄弟兩家中間的果園裡,其中一部分在果園豬圈裡兩米多深的地下面,一部分在洋芋窖裡一米深的地下面。從此,李繼堂大哥富得一發不可收拾。
而此時,李繼堂老伴得了心臟病,李繼堂帶著老伴四處求醫,生活很是拮据。而他大哥在人前人後對弟弟李繼堂冷嘲熱諷,說這是報應,但凡對父母不好的人活該受窮,活該得病等等……
即便如此,李繼堂只要帶著老伴去城裡看病或者有事去渭河鎮上,他就會給老人買些油餅、涼粉等吃的,有時也會稱些茶葉,儘管他拿給老人的時候總要受到他大哥和侄兒的冷眼,但他總是理直氣壯,“為了老人,受一點委屈也沒啥!”後來,他只要得知自己的大哥不在家的時候就去看望老人。
幾年下來,因李繼堂無怨無悔、問心無愧的孝敬,加上李繼堂嫂子和老人的關係非常不好。後來,兩位老人開始後悔了,但此時為時已晚,老人想著李繼堂“無後”,也就只能這樣了。
二老活著的時候,因為李繼堂的無條件忍讓,雖然他和大哥沒有了言語,但矛盾至少還沒有白熱化。可是,兩位老人去世後,兄弟二人的矛盾已經水火不容了,因為此時李繼堂已經無“後顧之憂”了,從而因為其他事情尤其是果園旁邊道路問題導致矛盾,甚至大打出手......
最嚴重的一次是,兄弟兩因為改水路發生口角進而大打出手,而被聞訊趕來的李向偉幫其父親將二達李繼堂打成重傷,若不是張才喜發現後及時和大家將李繼堂拉到醫院搶救,估計後果會更加嚴重。
因這次打架,李繼堂對李向偉父子徹底心涼了,兩家都視對方為天下最大的仇人;也因這次打架,人們對李向偉父子避之不及。
李向偉身材高大,留著長髮,國字臉,大眼睛,看著十分機靈,他常將很多人不屑的叫“老實人”。李向偉從小非常調皮,屬於能軟能硬的那種,他到初二就不念書了。不念書後,他父親給他買了輛客貨兩用車,這也是高崖坪的第一輛汽車。起初,李向偉開始給人拉貨,順便也少量的販賣藥材。後來,他在渭河鎮藥材市場租了鋪面和庫房,和許多鎮上做生意的老闆一樣,待藥材價格偏低時他就大量收購存到庫房,待藥價漲起後,他就聯絡外地客商發貨。為了賺個好價,將藥材存在庫房存上三年五年都是常事。
同時,李向偉重金籠絡了鎮上以陳龍斌為代表的幾個有名的“人物”,他和這些“人物”稱兄道弟、“呼風喚雨”,只要李向偉買賣藥材有“爭議”,陳龍斌他們就會聞訊趕來,幫李向偉站場,形成“強大”的“威懾”,對方十有八九會抱著“出錢消災”的心裡乖乖就範。事後李向偉會向陳龍斌這些人給予“感謝”。有了這些人做後臺,李向偉“如虎添翼”,“如日中天”,因而他的生意基本上只賺不賠。
九十年代的頭幾年,渭州年年大旱,藥價大漲,李向偉看準時機,他將以前包括各村、集市上收購的幾十噸藥材全部清倉出貨,因而賺了將近五六倍多的利潤。隨後,他直接買下了鋪面和庫房,又在街面附近購買了幾塊地皮,並修了藥材加工間和庫房,進行藥材初加工。從此,李向偉風生水起,成了渭河鎮上名副其實的大老闆了。
在渭河鎮上,人們知道高崖坪大多是因為貧窮缺水,基本是負面印象。這幾年,因為李向偉,高崖坪的“知名度”明顯提高了不少。
父母去世後,李向偉就很少來高崖坪了。經過商議,他妹妹李向紅攜帶全家搬到了李向偉家。他的妹夫胡正軍同樣繼承了岳父和妻哥李向偉的“仇恨”,而且為了顯示自己對妻哥的更加“忠誠”,他和李繼堂的發生矛盾的次數比以前更多更嚴重了,有幾次甚至“劍拔弩張”。
胡正軍滿臉橫肉,身材敦實,虎背熊腰,是原來他們村一帶的一霸,小小年紀就打架無數,人送外號“胡司令”。因李繼堂上了年紀,面對胡正軍每次的咄咄逼人,李繼堂總是以退讓和轉身離去,事情才得以暫時平息。
當然,自從胡正軍來到高崖坪,他非常忌諱高崖坪人說他“外來戶”,於是他處處顯示出了原來“村霸”和“不好惹”的本性,動不動因小事就大打出手。後來高崖坪人對胡正軍表面上表現出起碼的“和氣”,但背後則唯恐避之不及,對胡正軍像躲避瘟疫一樣……
李繼堂有兩個女兒,他的小女兒香梅和張才喜年齡相仿,他擬將小女兒香梅嫁給張才喜,但無奈香梅死活看不上張才喜,他才善罷甘休。即便如此,張才喜只要有時間,就會幫李繼堂幹這幹那。
李繼堂大女婿名叫歲寶,在一帆舅舅所在的梁家坪村務農,大女婿歲寶對李繼堂非常尊重體貼,常常騎著摩托過來幫他幹活,帶他和老伴去城裡看病,所以深得李繼堂喜歡。二女婿鎖銀在三十里村做藥材生意,卻對李繼堂非常一般,原因是當初,李繼堂二女兒香梅和二女婿鎖銀談物件的時候,李繼堂老兩口非常反對,香梅是頂著極大的壓力之下才和鎖銀硬成了的。結婚後,自然的,二女婿鎖銀就對李繼堂老兩口表現得非常冷淡,也很少來高崖坪。
八十年代末,李繼堂能領到復員工資了,雖然少,但也幾乎夠用了。因此,李繼堂雖然生活確有困難,尤其是老伴身體很不好,需要天天吃藥,但靠他微薄的工資和兩個女婿的“救助”,生活也算能過得去。
在高崖坪,和李繼堂關係最好的,要數村西坡頭上的謝老師了。謝老師在高崖坪小學任教,以前一直是民辦教師,前兩年才轉正。他中等個子,長相俊偉,五十歲剛過,梳著標準的三七分,穿著乾淨的中山裝,看起來神采奕奕。謝老師多才多藝,二胡、三絃和笛子都信手拈來,謝老師的毛筆字在高崖坪也是僅次於貓爺的。謝老師知識淵博,三國、水滸等名著能倒背如流,就是打起學生來毫不手軟,因而很多學生對他既愛又怕。
平時,只要星期天,李繼堂都會去謝老師家串門,謝老師也是同樣,兩人彼此都視對方為知己。除了志趣相投外,李繼堂和謝老師的家庭境遇也有些相似。謝老師的堂弟謝旦娃,和謝老師家比鄰而居,不過和謝老師相反,謝旦娃以“攪事”而著稱,因而兩家因為路邊樹林的所屬權曾大打出手,不過,吃虧的也總是謝老師。最終,謝老師聽從了李繼堂的建議,將路邊樹林的所屬權交給了謝旦娃,因而,這兩年還算“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