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申見徐傑的心裡防線開始動搖,便胸有成竹地說:“只要你好好交代問題,我們可以考慮你的要求。”
讓他沒想到的是,等徐傑回到看守所後,情緒波動,竟然想自殘,幸好被看守人員及時發現制止了。
第三天晚上7點,古申又早早地來到審訊室。
古申捏著徐傑受傷的手,同情地說道:“咱們昨天不是講好的嗎?你為啥還想不通?”
可能是被古申的真城態度感動了。
突然,徐傑抓著他的手,急切地說:“快!快!鑽石,要快,否則,追不回來了!”
“別急,先慢慢把話說清楚。”古申神情瞬間嚴肅起來,一邊安撫徐傑一邊讓他說明具體情況。
徐傑首先承認鑽石確實是他拿走的,“那天我接過貨物時,聽說是貴重物品,就想到不久要去英格蘭,何不臨走前撈一票。
所以我故意交貨時沒告知小姚這是貴重物品,趁接貨員放到一號位上不注意時,隨手扔進我的車裡。
當晚,我把這包東西帶出單位,開始以為是金銀首飾,
可騎車到東安路中山南二路口時,撕開一看,全是玻璃珠樣的東西,心想這些東西沒有什麼用,如果送回去一定會被查出來‘炒魷魚’,還不如扔掉。
於是我將13包東西一路上都胡亂撒掉了。”
古申聞言大驚,嘲諷了徐傑一句:“你可真夠慷慨的,你知道嗎?這一粒鑽石就值100多元美刀!”
“啊?”徐傑聞言,徹底愣住了。
後來,警方組織了100多名民警經過五個晝夜的尋覓,共撿回1.785克拉鑽石,價值20多萬美刀,其餘的鑽石也許就像秋葉一般被埋入泥土了……
劉勇跟古老師學習的時候,得到這位恩師傳授了很多上沒有的經驗,讓他在刑偵這條路上少走了很多彎路。
古老師沒在公安大學當教授之前,就承辦了許多重特大案件。
他不僅是一個善於抓住機遇,乘勢而上的審訊專家,對那些嫌疑人,他也感到惋惜,尤其是年輕人,儘管他們犯了死罪,他也會給他們留下應有的尊嚴。
十幾年前初冬的一天,滬海金山地區一所大學廁所,發現一名女大學生被害。
從現場判斷,女大學生可能是生前極力反抗,慘遭被人掐脖子致死。
此時,古申已辦了去大學教授的手續,“三劍客”之一的章盛華升任總隊長還是邀請他回來幫忙。
這是古申當大學教授之前,在滬海市局辦過的最後一件案子。
古老師毫不猶豫地來到金山分局,聽了案情介紹。
這名遇害的大三女生是個好學生、乖乖女、生前學習很用功。
案發當晚9點30分左右,寢室熄燈後,熄燈後,她拿著跟往常一樣去女廁所去看書。
負責此案的分局刑警們分析是有人尾隨其進入廁所後,想對其進行侵犯,女生拼命反抗後被人掐死。
當時案發現場的廁所裡,還有兩雙女鞋,一雙是白色的,另一雙是紅色的。
就是這兩雙女式皮鞋引起了古申的注意。
他提出從這兩雙鞋入手,查一下到底是誰的?
基層民警提供了一條重要線索,有個叫李莫得有重大嫌疑。
這個李莫有‘戀物癖’,因為多次盜竊女性皮鞋而被派出所處理過。
偵查員立即將李莫找來審訊,這一審不要緊,李莫在古申強大的心理攻勢下,承認了就是他乾的。
那天李莫尾隨這名女大學生這一查不要緊,還真找到了一條重要線索。古申又拿出一本《刑法》,見李莫在認真看著,古申乘勢說:“這是《刑法》,白紙黑字,你相信嗎?”
李莫垂頭喪氣地點點頭。
古申再次強調:“你的腦袋只有自己來爭取保住,別人是沒有辦法的。”
李莫膽怯地問:“我……我怎麼才能保住命?”
古申繼續勸說:“你現在唯一的辦法,就是主動交代,爭取寬大處理。”
見李莫猶豫著,古申輕聲問:“你還有什麼難言之隱嗎?”
李莫憤憤地說了自己的遭遇,原來他有幾次偷了皮鞋被抓了,被拉到大街上,還到他媽媽菜場攤位上,這讓媽媽無臉見人了。
谷在坤一聽明白了。又問:“你看過滬海南京路和外灘的夜景嗎?”
“沒有”,李莫搖搖頭。
“那我今天就開車讓你看看南京路和外灘的燈火,想去看嗎?”古申說道。
李莫聞言瞪大了眼睛,感動地頻頻點頭。
接著,李莫就全部交代了作案經過。
聽完李莫的交代,古申明白這個男孩是因為看了幾本“顏色書籍”受到了不良影響,從而心理也開始扭曲了。
古申說到做到,在送李莫去市看守所的路上,特意到南京路和外灘去轉了一圈。
警車緩緩地駛進南京路,李莫腦袋貼著車窗,愣怔地瞪著雙眸,好奇地望著窗外神奇的世界。
南京路色彩斑斕,霓虹燈閃爍輝映,鱗次櫛比的櫥窗富麗堂皇:“太漂亮了,我出來後再也不幹壞事了!”李莫喃喃自語地說道。
…………
古老師不愧是有“三劍客”、“神探”、“審訊專家”之稱,一生破獲無數的大案要案。
他豐富的刑偵、審訊經驗,讓劉勇這些學生們受益匪淺。
其實,劉勇跟老師別的學生們不同,由於父輩的關係,他打小就跟古老師見過幾面。
劉勇記得古申老師年輕那會兒相貌堂堂,一表人材,打扮時尚。
劉勇前來滬海探望古老師這天,古老穿著件格子衣服,時而用格子手帕擦擦鼻子,頭髮花白,但依然梳理齊整,他還是那麼儒雅,那麼瀟灑。
古老師從紙箱裡翻出十多年前劉勇寫給他的信,讓人感嘆歲月如梭,也讓劉勇感佩老師的重情義。
當年在公安大學讀研究時,劉勇再見他到古老師,他已經50多歲了。
那會兒古老師穿著件格子西裝,繫著領帶,皮鞋鋥亮,一頭黑髮梳理得整整齊齊,可謂是標準的“老克勒”。
“老克勒”是滬海當地的俚語,專門用來比喻那些從外國歸來、見過世面、兼有現代意識和紳士風範的老白領,是代表海派文化的元素。
劉勇在古老師家裡見過他年輕時候的照片,年輕的古申確實相貌堂堂。
難怪當年英氣逼人的古申,往審訊臺上這麼一坐,人未語,從氣勢上就能壓住了對手。
隨著歲月的磨礪,進入知天命年紀後,他的審訊技巧更加嫻熟老到,似有神助。
這師徒倆坐在一起,交流最多的往往還是業務上的事。
古老師跟劉勇講,他把“拿下對手”比作足球賽場中關鍵的“臨門一腳”,要靠團隊打好配合。
“和作者寫小說文章一樣,什麼角度切入很講究,如果不對路就會陷入死衚衕。
所以要在虛虛實實中敏銳地抓住要害,點選穴位,將物件逼到絕路,
然後抓住對手最關心和在乎的東西,採取以情動人的手法,
注意火候引爆其感情,使其情緒失控,心理崩潰,
關鍵時刻抓住火候讓他開條件,儘量滿足他,這一招猶如臨門一腳,最易進球。”他這樣對劉勇傳授道。
“一是努力,二是能力,三是運道”。
回顧幾十年破案經歷,如今已是好花甲之年的古老總結經驗,談到破案需要三個條件。
在古申老師的幾十年破案生涯中,每逢大案來臨,他喜歡泡一杯濃茶熬夜辦案。
第二天繼續,努力從沒停止過。
也是在古申高超神奇的審訊藝術下,那些死頂硬扛的嫌疑人紛紛敗下陣來繳械投降。
那些難以突破的重大案件終於起死回生順利告破,被滬海警界譽為“審訊奇才”,是對他能力的肯定。
而“運道”,的確,有時候,所有工作都做了,但最後也有可能沒抓到兇手或缺失某一個證據,讓偵破停滯不前。
但古人云: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古老師認為,努力總會有結果,離真相更近一步。
劉勇遇事最喜歡去跟古老師請教:“老師,如今這刑事偵查技術已經突飛猛進,有人覺得技術已經可以替代審訊在案件偵破中的作用了。
您如何看待這一說法?”
古老師笑了笑道:“你這個問題問的好。
雖然偵查技術水平在持續進步,但只透過前期外圍偵查就足以查明全部案情的情況在現實中依然可遇不可求,任何一起案件的成功偵破都不可能完全脫離審訊手段的參與。
同時,審訊手段又具備其他任何偵查技術都不可比擬的時效性、準確性、經濟性、便捷性,從多個維度講。
所以啊,咱們今後的審訊工作只能強化,不能削弱……”
劉勇又問:“那老師以您的經驗來說,對咱們審訊工作的看法是怎樣的?”
古申搖搖頭道:“每個人對審訊的理解和把握都不盡相同,就如同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我在偵破每一起案件時,審訊前注意細看現場和卷宗。
或從外圍了解對手的情況和性格特徵,儘可能多地掌握對手的材料。
所謂韓信用兵,多多益善,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劉勇曾經總結過古申老師的審訊經驗。
古老師時從破綻中及時抓住要害,點選穴位,一劍封喉,將對手逼到絕路;
最後,曉以利害,動之以情。
在對手動搖之際,讓其“九死一生”——這幾招“殺手鐧”招招厲害,令頑抗死頂的對手難以招架,最後乖乖地如實招來。
如此幾個秘招在實踐中也可能突出運用其中一點,也可能交叉使用,具體案件具體發揮,根據對手的特點和火候靈活運用,正如《孫子兵法》中所言,“兵無常勢,水無常形”。
劉勇在滬海陪伴老師跟他交流學習期間,老師還特意帶他去拜訪了“803”神探三劍客的另一位名警界傳奇章盛華。
“身穿皮外套,慎言話不多。”劉勇對章盛華的第一印象深刻。
據古老師講,這章盛華平日裡沉默寡言,但一旦發言,必定是有了明確主張和想法。
“再棘手、毫無頭緒的現場,只要章盛華到場,大家就感覺破案有了主心骨,心裡踏實了。”
那章盛華為何能讓人心裡有底?這源於章盛華極其細緻的工作作風。
章盛華跟別人不一樣,他破案的關鍵在於從現場出發,從毫不起眼的茶水杯、半個菸蒂、一滴血跡等細微之處入手,深入剖析現場,讓事實開口說話,挖掘大案背後的邏輯,從而形成精準有效的判斷,這正是神探核心能力的體現。
章盛華總隊長對劉勇這個燕京來的同行跟後輩也特別重視,特意請師徒倆留在他的家裡吃了頓便飯。
幾人邊吃邊聊。
面對劉勇的真誠請教,章盛華盛情難卻之下就跟他講起了自己的一些破案手段加經驗,希望能對劉勇今後有些許幫助。
五年前,滬海市閔區發生一起特大凶殺案,3名女性不幸遇害。
根據現場遺留物及各種跡象,刑偵總隊總隊長的章盛華迅速勾勒出嫌疑人畫像:犯罪嫌疑人作案痕跡顯示其經驗並不豐富;
作案地點隨機,大機率是外來流竄人員且有劣跡前科;鑑於案發時間在凌晨2點左右,嫌疑人很可能就居住在附近,作案工具為就地取材。
古老師也在一旁對劉勇講,章總隊長負責的這起案件堪稱現場勘查的教科書式案例。
後來每一位初到“803”的青年刑警都會學習。
其中,有一個細節令人印象深刻,章盛華根據一名受害人內衣內壁有濺血的細節,精準還原出受害人是被嫌疑人施暴後才加害的作案過程。
劉勇記得同樣對細節執著的還有他的老師古申。
老師在破獲滬海松河地區那起流竄殺人搶劫大案時,他在火車站值班室的廢紙簍裡,發現一張寫有姓名與地址的廢紙條,正是這個不起眼的細節成為破案突破口,使得後續偵破工作得以順利開展。
這麼多年的刑偵經驗,也讓劉勇有了自己的認知。
他覺得這細節的發現看似是偶然的運氣,實則是背後無數“極其枯燥、無味,甚至痛苦”的細緻工作積累。
八十年代初,農業銀行滬海市松河縣支行泗涇營業所發生一起特大盜竊案。
現場勘查中,唯一留下的痕跡是帶有水跡的殘缺皮鞋鞋印。
當時擔任刑偵處刑一隊副隊長的章盛華根據現場勘查情況,判斷此案為“外盜”,嫌疑人是本地人且為慣犯。
歷經8個月,章盛華帶隊依據皮鞋鞋印這一關鍵線索,走街串巷、明察暗訪。
他們先後排查了兩百多名本地嫌疑物件,又一一否定,案件偵破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專案組沒有氣餒,及時調整思路,嘗試將泗涇鎮往年具有相同特徵的夜盜案串並起來,最終透過對數千份痕跡物證的排查比對,成功找到突破口,鎖定犯罪嫌疑人。
劉勇就是刑警他對這種“極其枯燥、無味,甚至痛苦”的過程都深有體會。
在海量、碎片化的線索中提取一點點相關的可能性,需要付出常人難以想象的細緻努力。
在偵破積案時,偵查員要深入當地,與老鄉打成一片。
透過細緻走訪進行有效溝通,將聽到的傳聞轉化為實際線索,推動案件偵破。
這個過程可能持續一兩個月,也可能長達一年。
偵查員可能今天在鄉下與村民交流,明天就在檔案館查閱民果時期的縣誌。
在密密麻麻的繁體字中,尋找與案件有關聯的證據。
章盛華接著說這件案子,他們在偵辦一起看似線索清晰的案件時,已經鎖定到某地某姓家系,卻在此處久攻不下。
在村裡已逗留許久的章盛華一籌莫展。
這時,對面走來一位白髮老人,章盛華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問出了幾個月來似乎已經重複了幾萬次的問題,“您認識某某不?”
沒想到老人回答:“認識啊!”就這一瞬間,案件迎來轉機。
那些看似傳奇的破案高光時刻,那些看似平常的細節碎片,那些看似天賦異稟的刑偵慧眼,實際上都蘊含著數萬次細緻經驗的積累、提煉,最終成為可供後人學習和傳承的寶貴財富。
古老師跟劉勇說過他們端木總隊長說過的一句話:“做一件艱難的事,辦一個棘手的案子,用八分力氣,可能無功而返;
用十二分力氣,或許就能創造奇蹟。
為了一絲絲可能性,做一萬分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