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4章 朝會變故,怒斥“馮黨”

看著“馮黨”這群目無君父,視朝堂政令為無物的亂臣賊子,鄭經真的是怒其不爭,哀其不幸。

這個“前身哥”到底有沒有腦子,竟然能夠和馮錫範這種豬狗不如的東西稱兄道弟,還視其為股肱,簡直是恥辱。

就連明鄭的敵人,韃清都知道馮錫範是個什麼貨色。

馮錫範在獻上東寧投靠韃清後,被封忠誠伯,這就是堂而皇之的侮辱。堂堂的明鄭權臣,被敵人封了個忠誠伯,簡直是公開認可其老6的身份。

如果說這還不夠明顯的話,康熙朝的江日升在其編寫的《臺灣外記》裡直接指出,“馮錫範的決策往往導致戰局惡化”,“對鄭氏的衰敗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其短視和貪利,影響了鄭氏的西征”。

要知道,馮錫範投清是在康熙朝前期,《臺灣外記》也在這時候成書刊印,也不知道馮錫範看這本書的時候,臉上是什麼表情。這就是赤裸裸打臉。

尖嘴猴腮,溜鬚拍馬,胸無點墨,眼裡只有利而沒有義,這樣的人凌遲都算是便宜他了。

鄭經壓制著心中的怒氣,看著下跪的這些人,鄭經深吸一口氣,緩緩開口:“還有要反對的嗎?趁現在都站出來吧。”

洪旭、陳永華等人環顧四周,心裡想著根據原本的設想,會反對的也就只有馮錫範一黨,其他沒了才是。

結果,這不看還好,一看才發現事情大條了。

不知道什麼時候,鄭氏宗族子弟們都站在了勤政殿外,就在鄭經的話音剛落時,七人在二公子鄭聰的帶領下大踏步走了進來,眼神還有意無意地瞥了瞥馮錫範。

隨後就走到了文武大臣的最前面,對著鄭經拱手彎腰後開口道:“請殿下收回政令,臣弟們以為此策不妥。”

是的,鄭經之所以問了那一句,就是因為他坐在王椅上,已經看到了勤政殿外站著的鄭聰七人,想必他們已經選擇了和馮錫範苟合。

目前的情況,是鄭經和幾位心腹沒有想到的。本來在歷史上,鄭經薨逝後才有的“馮黨”“弟黨”苟合,就這麼提前十七年上演了。

鄭經的神色很不好看,他實在沒想到這群鄭氏宗族子弟能夠這麼不識大體,連輕重好壞都分不清。

雖然他們要兵沒兵,要錢沒錢,要糧沒糧,但他們是鄭成功的血脈,這本身就是一種象徵。

這會兒,洪旭、陳永華、六部主事、王信等人都皺起了眉頭,這個不在原本的計劃內,也不知殿下要如何應對。

倘若功虧一簣的話,那就全完了。鄭經勢必要被拉下王位,鄭聰此刻的眼中滿是熾熱,已經等不及要上位了。

“馮愛卿,想不到你拉來一群孩子為你助陣,你是真的無人可用了嗎?”

“殿下此言,臣不敢苟同。今日殿下要力排眾議、倒行逆施,此等‘改蔗為稻’之政令將毀我東寧根基,幾位公子作為先王血脈,自然是要挺身直言。”

“好個挺身直言。”

鄭經臉上滿是戲謔,在場的心裡都清楚,自然是馮錫範和他們達成了什麼交易。

想不到這兩天時間,馮錫範這老狐狸也在做準備。鄭經得承認,不僅是小看他了,也是自已輕率了。

眼見這個嚴峻的局面,鄭經站起了身子,眼睛直勾勾地盯著馮錫範:

“馮錫範,讀書做官無非為了兩端,一是效忠朝廷,二是為民做主。如今你一不效忠朝廷,二不為民做主,你說你做這官,到底有什麼用?”

聞言,馮錫範知道,自已這殿下是要打明牌了,眼下基本算是把矛盾擺在了檯面上。

輕輕自嘲了一聲,然後也死死盯著鄭經:“殿下,官做大了便沒有書生。什麼忠君愛國,什麼仁義禮智信,什麼為民請命,我早在大明就已經看透了。

古往今來,凡是將這些標榜為官之本的,沒有一個有好下場;反而是那些以自身為先的人,才能夠位極人臣。”

“馮錫範,孤告訴你,不要打量著韃清入了中原,大明亡了,要改朝換代了,便這山望著那山高!

你要想明白些,在韃清那裡,我們這些漢人都不是人,因有了祖宗的保佑,有了先王的征伐,有了東寧的庇佑,我們才在亂世之中活出半個人樣。

你今天搞得這一出,到底是為了什麼,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天下漢人哪怕受一時矇蔽,將來必定也會在青史給你記上一筆。

按《大明律》,臣罵君系大不敬,罪在不赦。你的罪孽,你身後那些人的罪孽,如洪水滔天!哪怕孤不審你,朝廷不審你,上天也要收你!收你身後那些人!”

鄭經洋洋灑灑說了一大串,是對歷史上明鄭滅亡的發洩,也是對眼前馮錫範的唾罵,罵得唾沫橫飛,罵得酣暢淋漓,罵得全場鴉雀無聲。

肉眼可見,“弟黨”那群廢物們臉上有了一絲驚慌。他們為什麼來?其實還是因為工匠的事。

前幾日鄭經讓他們交出十名工匠,以作為給五十名工匠、兩萬兩銀子的交換。但那十名工匠之前是在給鄭聰私制延平王袞服,如今已經被滅口,根本交不出來。

再加上近幾日鄭聰總是感覺有人在盯著他,可能是在調查那些十名工匠的下落,這讓他內心惶恐不安。

董太妃為什麼不喜歡鄭經?

因為在董太妃的眼裡,鄭經不講人倫道德,不講祖宗禮法,竟然和陳昭娘有染,這是她這個崇尚禮法之人不可接受的。

如果董太妃知道他鄭聰竟然私制延平王袞服,還殺了十名工匠,那想也不用想,這種大逆不道的事肯定被她不喜,從此也不會再偏愛鄭聰。

無論如何,哪怕再不喜歡鄭經,他也是鄭成功立的世子,是合法的延平王。

所以,其實不是馮錫範找上的鄭氏宗族子弟,而是這些子弟們在鄭聰的帶領下,找到的馮錫範,主動提出了合作。

馮錫範以武力入股,鄭聰等人以血脈入股,事成以後,扶鄭聰即位,並以王旨的形式,明確馮錫範攝政之位,總攬朝政和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