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個開店小竅門】
時代在變,開店的模式也在變。
……
2017年國慶長假後,我把一半的精力重新投入到三店。
我發現,在自已“離開”的這一年中,三店的營業額並沒有什麼增長。
就像一店遇到瓶頸時一樣。
但是三店的情況與當初的一店不同。
因為三店背靠的小區在這一年中是分批交付的。
也就是說,潛在顧客的數量在增長,但營業額卻沒有增長,這顯然不合常理。
這個疑問困擾了我一段時間,最終在老婆的一次購物行為中,我找到了答案。
是社群團購在跟我搶生意。
社群團購,這種商業模式具體在何時出現,我沒有去考證,但2017年應該正處於發展期。
最初只是小區業主群、小區媽媽群裡,有人買東西的時候會拉群友拼單。
後來逐漸就發展出專門的團長。
團長透過社群微信群牽頭,統計群友們對一些商品的需求,再從外面聯絡對應的商家。
這種時候,最開始的拼團性質就變了,由自發性、公益性變成了有組織性、盈利性。
那些團長,他們是以賺錢為目的的。
剛開始瞭解到這種團購模式後,說實話,我心裡挺生氣。
一方面是因為影響了我的生意。
另一方面,他們不要門面租金,不要壓庫存,打著幫群友、鄰居謀福利的旗號,自已在當中賺取差價。
關鍵是,他們還沒有營業執照,不依法納稅。
合適嗎?
合理嗎?
合法嗎?
怒歸怒,我卻無法改變現狀。
這就是所謂的無能狂怒吧。
怎麼辦?
打不過就加入唄。
我的便利店有微信群,棋牌室也有微信群,我還有實體店。
而那些小區團的團長,大多是全職媽媽。
要做社群團購的話,我覺得自已肯定比那些團長更有競爭力。
然而現實卻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耳光。
首先是團購商品的品項問題。
當時團購商品當中,賣的最好的是各種水果、麵點、速食早餐、當地特色的小吃等等。
這些東西,怎麼說呢……
大多不是便利店在售品項,但是卻可以取代便利店裡的商品。
比如人家買了麵點、早餐,那他們來便利店買麵包、手抓餅、買泡麵的機會是不是就少了?
比如人家買了特色小吃,那麼來便利店買辣條、烤腸等零食的機會是不是就少了?
其次,是商品價格問題。
團購品項當中也有一些是我店裡日常在售商品,可我該如何定價?
跟店裡一樣的價格?
那團購的優勢在哪裡?
比店裡價格低?
那來店裡正常消費的客人必然有意見。而且很多團購單還要幫客人送上門。
降低價格,換來更多的勞動量和客戶的不滿意度,這不有病嗎?
所以如果要做團購,只能賣跟店裡不同的商品,那就意味著我要重新組織貨源。
除此之外,客戶黏性也是個大問題。
那些寶媽團長,在微信群裡一口一個親愛的,我是真學不來……
開展這項新業務有很多困難。
可再困難也得做,因為內卷時代已經來臨。
你不卷,就會被別人卷死。
於是,我依託自身實體店的優勢,很快找到一些暢銷品的貨源。
同時,便利店和棋牌室的兩個微信群也快速擴大規模。
至於團長一職,我讓店員張姐來擔任。
名字叫團長,其實就是組織團購的客服。
喜歡在社群團購下單的,多半是女性客戶,張姐交流起來會比較方便。
社群團購開展了兩個月,我很快躋身於那個小區的三大社群團之一,單週的團購量可以達到四百單。
行業機密:社群團的利潤每單在2-5元不等。
然而兩個月之後,現實再次給了我一個大大的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