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大器初來乍到,還沒有獲得兩人的信任,因此,儘管對眼前的乾屍有疑問,卻也識趣地沒有多嘴。
在喝了一碗魚湯,又幹了一碗魚肉之後,他摸著暖烘烘的肚子,終於能謄出嘴來說話了,開口回答蘇荀之前問的問題。
“說起來,這招搖山身為南山經鵲山之首,在龍脈之說上屬於龍頭,確實也足夠雄偉的。”
老頭兒感嘆道:“我這輩子去過不少地方,泰山和華山都爬過,還去挑戰過珠峰,但這些山險峻有餘,卻都缺少了真正的雄偉氣度,沒有一座能比得上這座招搖山。”
蘇荀順嘴問道:“《山海經》裡怎麼說的?”
程大器回想了一下,道:“《山海經》一共有十八卷,五藏山經五卷,海外經四卷,海內經四卷,大荒經四卷,以及海內經一卷。其中山經以山為綱,分南、西、北、東、中五個山系,分別描述了每座山的地理位置、走向以及山中樹木和物產。招搖山是全書第一卷第一山系裡的第一座山,按照書中記載,這座山屬於鵲山山系,主要出產兩種植物和一種兇獸。”
“兩種植物分別叫做祝餘和迷榖,前者是一種草,據說吃了之後能讓人感受不到飢餓,後者則是一種樹,據說佩戴在身上,人就不會迷路。”
“主要出產的兇獸則叫做狌狌,你們應該已經見過了吧?就那種長得像金剛的怪獸。這種怪獸有很多不同的記載,《淮南子》裡好像說這種生物能通曉過去的事情,並且無法預知未來,還有一些書裡說這種生物能聽懂人說話,同時喜歡喝酒惹禍,現在看來,這兩種記載都是胡謅,甚至《山海經》裡記載的也不那麼準確。”
蘇荀捧哏道:“怎麼說?”
老頭兒談興很濃,見有人願意聽自已說話,興致更高,也不願意在兩人面前露了怯,認真地分析道:“《山海經》裡說這種兇獸長得像獼猴,由此說來,它應該是那種精瘦細長型的猴子形象,但實際上,咱們也看到了,那些畜生一個個壯得跟《骷髏島》裡的金剛似的,與其說是像獼猴,不如說是像猩猩。”
“而且,還有一點很奇怪,書裡的招搖山明明只記載了狌狌這一種兇獸,還有一個叫做育沛的,不知道是動物還是植物的東西之外,像蠱雕、鹿蜀、類、犀渠、馳狼這些生物,本來是不屬於招搖山的,有些甚至不屬於南山經,但奇怪的是,它們都出現在了這裡,而且數量還不少。”
“關於這一點,我有兩種猜測,一是狌狌是招搖山裡的旗艦物種,但實際上山裡不止有狌狌,還有很多其他種類的兇獸,所以《山海經》的作者在記錄時,便只記錄了這一種代表物種。”
“第二個可能就純屬是我個人的臆測了,我覺得,也許當初《山海經》的作者在寫書時,招搖山確實只有狌狌這一種兇獸,但後來發生了某些變故,就像……就像那些被我們帶到這裡來的兇獸蛋一樣,它們孵化後,就在無意間完成了物種的遷徙和融合……當然,這只是我的猜測,沒有根據,只是確實存在這種可能。”
說到這裡,顯然老頭兒也不那麼自信,畢竟第二種猜測的可能性實在是太低了,即使是蘇荀這樣的學渣,根據個人經驗來判斷,也知道這偌大的一座招搖山,不可能只存在狌狌這一種兇獸,畢竟這些傢伙是食肉的,想要保證生態鏈的平衡,就必然存在給它們提供食物的下級物種。
蘇荀更傾向於相信第一種猜測,不過,聊到這裡,他又產生了另一個問題。
“這書的作者是誰?為什麼這本書會出現在我們原來生活的那個世界?”
以及最重要的一點——“如果這本書的作者可以在兩界穿梭,這是否意味著,我們還有回到地球的可能?”
他的問題讓健談的程大器一陣沉默。
想了好一會兒,老頭兒才苦笑了一下,道:“這本書的作者一直都是一個懸案,有人說是大禹和伯益,但實際上都只是牽強附會的猜測,沒人知道真正的作者是誰。”
“至於你說的兩界穿梭……”
老頭兒遲疑了一下,搖頭道:“不可否認,存在這種可能,但你有沒有想過,既然那個‘神’可以輕而易舉地將我們那個世界的人都弄到這裡來,要把一本書弄到我們那個世界去,又有多大的難度呢?如果兩界穿梭的前提是成為那個‘神’一樣的存在,那……”
剩下的話程大器沒有說,但他相信兩人都知道他的意思。
如果你已經成為了‘神’,回不回原來的那個世界又有什麼區別?更何況,如果整個世界的人都被轉移到了這裡,原來的世界現在所剩下的,也不過是一個遺蹟和廢墟,再回去又有什麼意義?
這一瞬間,老頭兒甚至聯想到了許多關於人類文明的猜測,如果千萬年後,那座廢墟重新進化出了人類,他們是否能夠發現這個突然消失的文明時代?又是否會產生更多的猜想和思考?
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辯題,但老頭兒心裡沒有答案,也沒有人可以跟他共同探討。
蘇荀太年輕,文化程度不會太高,李孟釗的話又太少,都不是好的探討物件。
蘇荀則被老頭兒的回答幹沉默了。
他倒並不是真的有多麼想回到原來的世界,畢竟那個世界對他而言,已經沒有任何牽掛了,他對那個世界也沒有任何眷戀。
只是,那畢竟是一個文明,多少代血和骨才築就成今日的璀璨奇蹟,最終也逃不過淹沒於風沙之中。
所以,這世上有什麼是永恆的呢?
蘇荀這一瞬間竟然想起了那個“神”。
祂,是永恆的嗎?
如果是,那祂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存在?
如果不是,那麼,這是否意味著祂也可以被殺死?
他想起了漢武帝的“寇可往,我亦可往”。
又想起了項羽的“彼可取而代之”。
這些想法出現得有些無厘頭,蘇荀一笑了之。
也許連他自已都不知道,隨著實力的增長,他內心深處的某些想法和慾望也已經開始蠢蠢欲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