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生生世世,沒有擺脫糾纏習氣。就會反覆做好事昇天。又回來這裡。做壞事,地獄。
沒完沒了。
有的人修錯路。卡在三界某個點。糾纏沒有擺脫,變成枯禪定的無知無覺。
有人接觸止觀禪,也跟著做。只是方法不對,陷入效果差強人意。
有人悟性好,可以升級快,卻又差了耐性。
有人差忍辱。
有人差…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這個路,步步關卡。不是故意設定。而是身心轉變沒能出來。
為什麼人要止觀禪?為什麼古代,出家是那麼被推崇?並不是沒道理的。
能真正步入止觀禪,習氣糾纏減少,這個比做好事的福報,是大到不可思議。
因為,做好事,就是掃灰。止觀禪,是洗刷透內外。
問題是,這不是等價交換的問題。所以,好人沒好報很常見。
這種情況下,是不是繼續堅持自已的路?
這也是一種選擇。是堅定走下去?還是改變?
有人說,黑暗中,一個直線走下去。
簡單嗎?沒人能走多遠,都會放棄。
這就是信念堅定的問題。
就像意識體驗,剛開始沒清醒,與清醒。天差地遠。但是,就這一步,過去與沒過,簡直就是天上與地下。
沒過的同學,根本沒法明白。
過去後,後怕。因為,差點就放棄這種好事放棄。
清醒後,迴圈與沒迴圈,天差地遠。
迴圈後,俯視形成與否,又是一個關卡。
每一個提升,都是巨大不同。
本源,那是最終極的追求。這個過程中,我們需要的都有。然而,不去坐,只有物質刺激短暫的人生。
所以,佛學的人生,是宇宙角度的,宏偉人生觀。並不是這一生。而是生生世世。可持續良性發展的路線。
其他,都是各種問題的重複折騰。
所以,我們不是要做什麼富豪。也不是做人生贏家。
而是要做清醒的自主人生。
自主,不是人生自已選擇。而是自已清醒的體驗每一個過程。
因為,我們的意識本身,還帶著過去無數前生的積累呢。跟誰幹架,跟誰要好,都有記錄。
由此,儘可能去減少糾纏問題。減少淡化觸發的問題。從被動的提線木偶,逐漸清醒,俯視,成為看客。
有餘力,可以微調一下,擺脫固定路線。自由解脫。
如果本源意識形成了物質最小結構,質量就有另一個說法。那就是吸引。而不是重量的類別。
也就是,所有物質本身沒有重量這種東西。
類似問題,很多很多。
【第24講】2024-01-27
【禪宗公案如何看】
禪宗公案,是華夏文明中的比較奇特的點。
古道家,是歸根曰靜,啟蒙,開智。一步步提升。豁然開朗,智慧洞開。
達摩祖師來了以後,就改變了這個過程,用上了直接提醒,點醒靈覺醒悟的方法。
古道家的訓練開啟,是五十年才會出一人。天生聰慧,再經過古文啟發,自已練習領受而得。
禪宗呢,點醒本體後,透過訓練排除干擾,逐漸進入狀態。
後來,禪宗六祖而斷。原因就是點醒後,訓練這塊兒被拋棄了。成了光說不練的。也就沒了繼承人。
現在說不需要打坐的,都是這個不良影響。
知道這些脈絡,就會明白為什麼神秀提倡常拂拭,卻不能繼承?就是練習方法學了,卻沒點醒體驗到意識本身。
由此,禪宗的過程,分三個步驟:破本參,過重關,過牢關。
【破本參】就是體驗到了意識本身才是自已。
風動還是幡動?本身的核心是,誰在領受的問題。
物理世界的風吹動?不被看到,那就沒有認知了。所以,外部的不屬於這個問題。
最後的點,就是神經感受?還是認知理解?
都不是。
因為,意識才是領受的最後源頭。不懂這個的,沒體驗到的,就不可能明白講的是什麼。
【過重關】是逐漸擺脫習氣,身心安靜,干擾減少的過程。時間長。
也就是我們 5度的整個過程。一年半載或恆久。身心安靜,習氣脫落。真正的體驗到沒有糾纏的脫離。
這時,就會有時節的問題。也就是,到了哪個階段,就會出現哪個身心反應。
比如,第一次體驗到中心。不是看的,是直接體驗到有一箇中心。注意力不是外放,而是一切安靜後,自動感受的唯一。這種就是回頭看。
倒竹竿。是行話。
自已看自已,是注意力放出,感受。這是永遠找不到意識本身的。
如貓抓尾巴。轉圈。
也是一種技巧。不懂的,永遠不可能進步。不可能體驗到。
然後,習氣開始脫落,就跟身上掉泥巴,時時刻刻都在減少一點點什麼。糾纏更減少一分。
體驗到了,反應也就出來了。
這種時節,就跟春天到了,空氣中有春天的味道。梅花就開始出牙。
因此,公案中,就會有指著樹木問,花開了沒有的段子。
不懂的,根本不可能明白。
【過牢關】就是永生永世,累世習慣的枷鎖,習氣脫落減少,卻總是有最後一點點牽扯。會回落。會倒退。
過了最後牽連,不在糾纏中。
這時的說法就是,是不是還有尾巴留著。
不同階段,公案也對應不同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