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自已的丈夫,小迪總是有一種莫名的敵視,而這一些歸根到底,其實她是對那個在童年拋棄自已的父親心中的敵視和仇恨,父親拋棄了她,這在她幼小的心靈埋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無時無刻的不在提醒著她,男人會拋棄她,所有男人都會拋棄她。
“對子女虐待的父母,看起來跟正常人一樣嗎?”小迪問。
“身體虐待者可以分為好幾種型別,但是最為極端的,就是那些生兒育女似乎就是用來虐待的人,這類人他們的樣貌,談吐,行為舉止,跟正常人沒有什麼區別,但內心卻像是惡魔一般,完全喪失人性和情感,他們不可理喻,行為也毫無邏輯可言。”王碩回答。
“那這些父母,他們的婚姻也大多不幸福吧?”小迪一副失落落的樣子。
“沒錯,從小遭受父母身體虐待的孩子,長大後,大多數是過的不幸福的,離婚結婚幾次似乎是他們的共性,即便他們只有一段婚姻,但這段婚姻中也是每天爭吵,這無異於再次給他們的孩子造成了心靈的傷害,對於那些被父母虐待過的孩子而言,要重新獲得信任感和安全感是很難的。我們與父母之間的關係,是成年後的我們同別人交往並建立關係的基礎,如果我們和父母的關係比較健康,父母能夠充分尊重我們的權利和自由,而且給予我們情感上的慰藉,我們長大之後,就會希望別人也用這種方式對待我們,這種正面的預期,會使得我們在成人的關係中,更為坦誠而且內心柔軟,倘若事實與之相反,那麼你的童年就會充滿焦慮,緊張和痛苦,這些情緒慢慢的,也就演化成為了負面的預期,以及始終懷有戒備心理。”王碩像是一個演講者,一口氣講完了。
“所以說,在童年遭受父母虐待的孩子,就會用情感的鎧甲將自已武裝起來,不讓任何人去靠近自已?因為他怕再次遭受童年時候的傷害?”小迪嘗試著去理解王碩的話。
“沒錯,但是不幸的是,事實證明,這副所謂的情感鎧甲,對於遭受童年虐待的人來說,非但不會保護自已,反而是深深的束縛。”王碩道。
“自從我爸爸走後,我媽媽反而對我越發的依賴了,她會把我當做一個大人,有時候,我都覺得她會把我當做自已的丈夫,我能夠感覺到,她那時候內心很脆弱。”小迪道。
王碩想了想:“或許,你的母親那時候,有一種角色倒置的需求。”
“角色倒置?”小迪不解。
“角色倒置,是父母和孩子的角色發生了顛倒,父母放棄了原本應該承擔的責任,並將這種責任轉移到孩子身上。”王碩道:“有一個案例,講的是夫妻之間經常吵架,甚至爆發的家庭衝突讓警察來協調處理,而母親將自身的壓力全部與自已的孩子說了,以至於導致孩子內心產生了很大的陰影,其實夫妻之間的很多爭吵和矛盾,有時候是不適合與子女分享這些的,畢竟夫妻之間一些隱私資訊,透漏給年紀尚幼,暫時無法理解這些的孩子,更甚至,有些父母希望可以從孩子身上獲得情感的慰藉,這種角色倒置的現象,會令孩子困惑和迷惘,但這種行為在虐待而他的父母身上,會非常普遍。”王碩道。
“既然角色倒置,為什麼還要打孩子呢?”小迪問。
“他們會認為,打孩子是為了孩子好,是為了讓他們更加恪守道德或者行為準則,他們更甚至會認定,孩子是生而邪惡的,只有嚴格的責打,才能拯救孩子,以至於孩子不那麼墮落,他們還振振有詞的說,棍棒之下出孝子,我就是在棍棒下長大的,挨點打,對孩子沒有壞處,你得明白這個家是誰說了算,你得知道這個社會的規則。”王碩義憤填膺。
“也許體罰是孩子成長的必經之路吧,可以讓孩子更加堅強,更勇敢,也更強大一些。”小迪道。
“不是。”王碩搖了搖頭,不以為然道:“經過大量研究表明,就散你是要懲戒孩子的不良行為,體罰和棍棒不能算是最有效的手段,體罰的威懾作用,只是暫時的,但他所引起的孩子的憤怒情緒,復仇心理以及自我仇視的情感卻異常強烈,很明顯,身體虐待所造成的心理,情感,以及身體的傷害,遠遠超過了當時短暫的約束效果。”
“那如果父母之間的一個人打罵孩子,另一個人在做什麼呢?”小迪問:“如果父親喜歡打孩子,母親是不是要扮演慈母,父親兩個人,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
“也不是這樣的。”王碩道:“父母一方打罵孩子,另一方常常是被動的施虐者。”
“哦?”小迪充滿了好奇:“這話是怎麼說的?”
“有些家長,出於恐慌,依賴,或者努力維持家庭現狀等原因,而默默允許家庭暴力的發生,這類家長,就是被動的施虐者。”王碩道:“比如父親打孩子,而母親卻袖手旁觀,從某種意義上講,母親就是施暴者的幫兇,不作為的家長,放任自已沉浸在無助之中,以為這樣就可以順勢抹殺自已在孩子被虐待時的幫兇作用,而那些被虐待的孩子,則想要保護不作為的家長,或者將他們不作為進行合理化,以便於為他們開罪,這樣就可以自欺欺人地否認父母雙方都放棄了自已的事實。”
“但是,現在很多家庭看起來,都很正常啊,夫妻恩愛,家庭氛圍和睦。”小迪依然想辯解什麼。
“有個詞叫做家庭神話,這往往指的是一種歪曲事實的,但又是人們共同同意的觀念,這種觀念就是為家庭所利用,作為逃避焦慮的一種自衛防禦。”王碩道:“很多案例表明,那些表面看起來是一個完美家庭的孩子,孩子或許正在遭受著別人所看不到的虐待,站在情感的十字路口,有些孩子甚至會出現一些表現行為,就是他們將自已受挫的心理,以及自已遭受壓抑的情緒等等,會無意識地用行動表現出來,長大後,他們會把這種怒火 宣洩到自已年幼的孩子身上,悲劇繼續重複。”
“有其父必有其子?”小迪反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