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當王碩在辦公室裡翻閱案例,看的起勁的時候,接待員小欣卻敲了敲辦公室裡的門,小欣推門而入:“王碩,有人找。”
王碩抬頭問道:“誰?”
“你之前的來訪者,小迪。”小欣笑了笑。
等了這麼久,王碩終於如願以償,他的感覺是對的,小迪果然來了。
在諮詢室裡,王碩與小迪面對面坐著,王碩先是開口:“這段時間感覺怎麼樣?”
小迪笑了笑:“還行。”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還行或者還好的意思,往往代表著不怎麼好,或者說過的一般,可見,小迪原本的生活或者心理並沒有發生什麼太好的轉變,小迪繼續道:“就是,有時候會出現一種莫名的恐懼感。”
“恐懼感?”王碩問:“有其他的身體症狀表現嗎?”
“就是覺得胸口悶得慌,想吐,感覺自已快要昏倒了。”小迪回答。
王碩想到了一個名詞,他再三思索了一番:“也許,你現在患有一種叫做急性焦慮症的心理症狀。”
“急性焦慮症?”小迪不解。
“急性焦慮症也叫做驚恐發作,症狀就跟你剛剛描述的一樣,患者會突然出現強烈的恐懼,伴有植物神經功能障礙,所以身體會出現種種的不適,比如呼吸困難,心悸心慌,頭暈目眩,或者嘔吐,出汗,面色蒼白,身體顫抖這些症狀。”王碩道。
“那我該怎麼辦?”小迪焦急的問:“就是這種感覺,讓我現在都不敢出門了,生怕自已忽然死在外面。”
“追本溯源,你之所以現在有這些症狀,歸根到底,還是跟你的原生家庭有關。”王碩繼續引導著小迪:“我最近看了很多的案例,其實較比其他的來訪者,你的情況並不是最壞的。”
“還有比我更壞的?還有比我的爸爸更不負責的爸爸?”小迪忽然態度大轉變,提到自已的原生家庭和自已的父親,她像是變了個人似的。
“對,我剛剛正在看一些心理學對各類父母的分析,其中有不稱職的父母型別,你的父親應該算作其中的一種,還有一些操控型父母,但你的父母好像並不是。還有一類是酗酒者父母,就是天天喝大酒,給自已的子女造成了很大的傷害,你覺得你的父母,還有身體虐待型的父母,如果你對這些各種各樣的父母型別感興趣,我們可以先聊聊這個。”王碩想另闢蹊徑。
“不用說,我的爸爸就是不稱職的父母,但你說的身體虐待型的父母,我倒是沒有聽過。”小迪充滿了疑惑。
“身體虐待型的父母,你肯定沒有接觸和了解過,因為你的母親身體不好,所以她可能因為自身原因,不會是這種型別的母親,而你的父親,在你小時候就離開你了,自然也不會對你的身體產生虐待,但是,很多原生家庭父母健在的孩子,卻遭受了很多這方面的虐待,說的簡單一點,一個字,打,那些孩子從小就生活在父母的棍棒拳腳之下。”王碩道。
“如果真是那樣,我倒是希望自已小時候 ,可以有爸媽打了。”小迪道。
王碩搖了搖頭:“你覺得那是一種幸福嗎?那是很多人在童年時候,無法逃脫的家庭屠戮。”
“哦?有這麼嚴重?”小迪充滿了好奇。
見小迪來了興致,王碩趁熱打鐵,繼續道:“你有沒有想過,父母為什麼會打孩子這件事?”
“肯定是因為孩子不聽話,該打。”小迪道。
“多數父母都會時不時地產生想要打孩子的衝動,尤其是在孩子不停哭鬧,打擾父母或者是挑戰父母權威的時候,打孩子的這種衝動父母也會異常強烈。有時候,與其說這種感情是孩子的行為所致,倒不如說是來自父母自身的疲憊或者壓力,或者焦慮和不安,其實多數的父母是能夠剋制自已打孩子的衝動,但也有不少人,無法去自制自已的行為和衝動。”王碩道。
“那照這麼說,打孩子這件事,錯不在孩子,而在父母?”小迪疑惑的看著王碩。
王碩搖了搖頭:“我們現在暫且不能對這其中的原因做出科學的解釋,現在也只能分析和揣測這種行為,但在身體上虐待孩子的父母,他們都有某些共同的特點。”
“哪些特點?”小迪瞪著好奇的雙眼問。
“首先,這些父母他們都極度缺乏自已對沖動的控制力,也就是,他們不具備自控力,他們只要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就必須得發洩出來,而孩子就是他們發洩的最好物件,把孩子打壞了,打的出問題了,這些傷害,這些後果,他們幾乎毫無意識,體罰孩子已然成為了他們對抗壓力的慣性做法,一有衝動,他們就會對孩子施暴動粗。”王碩道。
“他們真可惡。”小迪悲憤的說:“這樣的父母,簡直該千刀萬剮。”
“不。”王碩搖了搖頭:“對孩子施暴動粗的父母,其實是可憐的,因為這樣的父母,往往他們自已也是生長於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他們成年後的大部分虐童的行為,正是他們童年體驗和感悟的重演。”
“既然這樣,他們不更應該對孩子被打的心情感同身受嗎?為什麼還要讓悲劇重演?”小迪不解。
“要知道,很多人的榜樣,就是自已的父母,就是我們常常說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可這些喜歡施暴的父母,他們童年時候的角色榜樣,就是曾經虐待自已的父母,他們之所以長大後,為人父母后再對自已的子女施暴,就是他們學會的解決問題,和發洩自已憤怒情緒的唯一手段。”王碩道。
“你這樣說,我好像有點明白了。”小迪點了點頭。
“許多虐待孩子的家長,他們都帶有嚴重的情感缺失和需求不滿,等到他們長大後,在情感的層面上,他們雖然已經成年,但還是孩子,就是內心的小孩還沒有長大,還沒有心理斷奶,他們會將子女視為自已父母的替代品,並且在子女身上去尋求父母從未給予過自已的情感滿足,當子女無法滿足這些情感需求的時候,他們就會被激怒,所以將怒火燒到子女身上,發洩自已童年乃至現實中所有的不滿情緒,那一刻,孩子更像是父母的替代品,因為施暴者真正的憤怒物件不是孩子,而是他們的父母。”王碩雙眼看著小迪,擲地有聲地說道。
小迪卻驚呆了,這句話瞬間點醒了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