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243章 正想幫你

利刃出鞘頸後涼,萬里跋涉試鋒芒。昔日劈山今斬浪,功成明月照大江。

戰鼓響,旌旗揚,長槍指處血茫茫。他年安享太平樂,誰記今朝不歸郎?

提起打仗誰都不缺勇氣,但是誰都得先講個前提條件,有沒有兵、有沒有將、有沒有錢、有沒有糧。

蘇烈不一樣,蘇烈打仗不講條件,只講一個讓不讓我去打,只要你肯把我放出去,拿什麼打、怎麼打,這些就不用你操心了。打仗的事,那不是我的活嗎?

別人還在考慮這仗能不能打的時候,蘇烈已經站出來請戰了,他深深地知道跟同行競爭,速度一定要快。

大唐的朝堂上最不值錢的就是武將,最不缺的就是會打仗的,有仗就趕緊搶得了,還考慮什麼條件成不成熟,好打的仗輪得到你啊?早被搶沒了。

蘇烈著急把仗先搶到手,趕緊站出來表態,他多一個字的廢話都不說,就乾乾脆脆的四個字“蘇烈,請戰!”

“好!”李泰來了個比他更乾脆的,直截了當就一個“好”字,態度斬釘截鐵般果斷。

多說無益,磨磨嘰嘰、嘮嘮叨叨沒有一點意義,什麼千思萬慮、斟酌再三完全地用不著,打與不打根本就不在考慮範圍之內。

允許考慮的只有“怎麼打”,沒有“打不打”,打是堅決的、是必須的,是毋庸置疑的。

李泰也站了起來,他目光炯炯地掃視了一圈,最後堅定的目光落在了蘇烈的身上,滿臉都是讚許的微笑。

“不愧是蘇定方,”李泰拍了拍他的肩膀,說道:“此一戰不只要為我大唐擴土開疆,更要狠狠地揚我國威。不只要把外敵打敗,更要打服、打怕,讓他們永遠不敢生出覬覦我華夏的野心。”

李泰都沒說大唐,他說的是華夏,對內他可以接受唐、宋、元、明、清隨意地變幻,對外他接受不了屢屢的外敵入侵。

李泰的言語並不狠戾,嘴角眉梢卻掛著濃得化不開的鄭重,蘇烈緩緩地抱拳,擲地有聲地答了一個字:“是!”

“討伐百濟之事實乃勢在必行,眾卿無需多議,如有破敵良方儘管道來。”

李泰懶得聽別人勸阻這件事,直接告訴他們這仗是打定了,如果你們非要說話不可的話,就說說怎麼打。

群臣見李泰的態度如此的強橫,本來打算勸阻兩句的也就閉了嘴,關於如何作戰,這個自然不必多說,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則不謀其政。

既然沒有了不同的聲音,早朝也就到了散朝的時候,齊公公一聲高喝,群臣們便井然有序地散去了。

出門可以抬腿就走,出征不行。出征必須得有個準備的時間,通常情況下這個時間都很長。

大戰有準備數年之久的,小戰也得根據路途的遠近分配戰略物資,一般也得準備個數月,而這一次李泰給出的時限卻僅僅只有十天。

百濟的內亂已經開始了,做為前去平叛的隊伍,你要是去的太晚了,那還有什麼意義?

蘇烈下朝直接把黑齒俗諺請到了他的家裡,展開地圖向黑齒俗諺詢問一些百濟的現狀問題。

李泰則回到了東宮的書房,剛想好好地喘口氣,抬頭見又堆了一桌子的奏章在等著自己。

李泰此時真的能理解當初的李承乾,為什麼會一步一步走向墮落了,如果一個人睜眼、閉眼,永遠沒有閒著的時候,那再重要的正事,也是無力堅持的。

好在李泰是懂得調節工作節奏的,雖然他經常工作到很晚,但是他偶爾會讓自己放鬆一下,他知道無論什麼都必須要做到張弛有度才行。

李泰走過去,坐下來批了幾份奏章,總是難以集中精力,老是有些心不在焉地溜號。

不知道阿爺走到什麼地方了,也不知道大唐的第一艘戰艦的威力如何,高句麗打的怎麼樣還不知道,百濟這邊又作上了妖。

國事如麻攪得他心亂如麻,起身來到窗前,眼裡望著窗外的好風景,心裡卻提不起一點欣賞的意味。

李泰忽然覺得有些孤單,為了打一個高句麗,老爹御駕親征去了,大哥監造戰船去了;因為成了個親,雉奴搬到晉王府去了。

老爹御駕親征,仗打完就回來了,大哥應該比老爹回來的更早,雉奴每天都來上朝還能見上一面,留在他宮裡坐坐也不是難事。

“呵”李泰輕輕地笑了,別人成親都是往家裡娶媳婦,家裡從此就多了一口人,李治娶媳婦,給李泰的感覺就是嫁出去個弟弟,宮裡不只沒多一口人,還少了一口人。

終於明白阿爺為什麼喜歡時常地望望夕陽,為什麼喜歡時常地望望全家福。

果然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大的幸福,團圓比什麼都重要。

沒有爬到最高位的時候,家人就是敵人,到了最高的位置上,家人就是最大的需要。

對於李世民,李泰不再拿他當最大的對手,而是享受真正的父慈子孝的天倫之樂;

對於李承乾,李泰不再拿他當最大的死敵,而是在不失控的情況下拿他當一個特殊的朋友;

對於李治,李泰不再拿他當最大的忌憚,而是在保護性的監視下做他的好兄長。

能在皇權與親情之間找到這樣的平衡點,古往今來也沒有幾個,李泰忽然覺得有些欣慰。

他轉過身來,慢慢地走向桌子,胡思亂想有什麼用?還是趕緊把奏章處理完是正事。

他剛剛坐下,雲海就走了進來,他的手裡捧著一份奏表,腳步輕快地走到桌前,躬身向前一遞,說道:“新羅王派人送來的奏表。”

新羅?李泰的眉心一皺,百濟的使臣才說過百濟要和高句麗聯手對付新羅,看來新羅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李泰接過奏表,開啟來慢慢地看了一遍,果不出所料高句麗和百濟一拍即合,他們共同夾擊新羅,一口氣吞下了新羅三十三座城。

新羅王金春秋無奈之下只好向大唐求援,李泰放下奏表輕笑道:“這份奏表來的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