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濟是大唐的藩屬國,百濟內亂,大唐出兵鎮壓或者說平叛算得上是合情合理,只不過這個合情合理合得有點勉強,不那麼理直氣壯。
百濟畢竟只是個藩屬國,人家是有自治權的,人家要換個國主,換完以後跟大唐打個招呼就行,不需要大唐強行干預。
出征之前總要做個戰鬥動員,跟將士們說百濟發生政變了,咱去管一下,將士們會不會覺得這是吃飽了撐的?大老遠跑過去管點閒事,圖啥?真當行軍打仗像嘮嗑那麼容易呢嗎?
他要跟高句麗聯手這個事,大唐絕對是可以理直氣壯地揍他的,只不過這個事沒有能拿得出手的證據,僅憑無官無職的黑齒俗諺一句話就出兵,未免顯得有些兒戲。
做戰鬥動員的時候總不能跟將士們說,百濟好像要聯合高句麗對我們不利,咱過去看看,有這回事揍他一頓,沒這回事再回來。
將士們會怎麼想?攤上個聽風就是雨的太子爺,是真不拿咱們當人看啊,咱們這腿是真不值錢。
當然大唐想揍百濟還不必非得找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真實地講李泰發兵也不是奔著百濟去的,他就是想狠狠地收拾倭國一頓,最好讓他亡國滅種,其次讓他小日子過不下去。
但是有個振奮人心的理由還是比沒有要好得多,師出有名可以賦予行動以道義上的正當性,可以提升軍隊的凝聚力和戰鬥力,能夠減少反對的聲音,更重要的是能夠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和信譽。
新羅上表求援,咱們立馬派兵出征,這叫什麼?這叫鋤強扶弱,這就是正義的化身;而且這可以讓別人看到,大唐的有求必應,依附大唐是有足夠的安全感的。
大唐屢下詔書讓高句麗、新羅、百濟之間保持和平,不允許他們互相開戰。
現在百濟不聽大唐的詔令,大唐就要狠狠地揍他一頓,讓所有的藩屬國都看看不聽話是什麼下場。
如此一來,咱們出兵百濟就是絕對的師出有名了,打出正義的旗號,喊出為國家榮譽而戰的口號,將士們立馬就雄糾糾、氣昂昂了。
拋開面上的東西不說,如果新羅沒有上表求援的話,打百濟也好,打倭國也好,都是咱們自己作戰,現在不就多了一個新羅跟咱們一起作戰了嗎?
打仗誰不希望有個幫手呢?有個幫手總比有個背後捅刀子的強。
李泰接到奏表,都沒等到第二早朝,當時就下了詔書,詔命左武衛大將軍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副帥左驍衛將軍劉伯英統領水陸十萬大軍前去討伐百濟。
同時任命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領新羅眾將士與大唐合兵一處。
大唐這辦事效率,把新羅使臣給感動得伏地大哭,做夢也沒想到事情能辦得這麼順利,大唐簡直太仗義了,終於知道什麼叫宗主國了,這是找著親爹了的感覺。
蘇烈接到詔書的第一反應都不是高興,而是震驚,震驚得大腦都麻木了。
上次蘇烈只帶了五千人就把原本獨立的百濟變成了大唐的藩屬國,這一次足足給了他水陸大軍十萬,這是要讓百濟雞犬不留嗎?
當時蘇烈帶著個人頭,說是要到百濟討個說法,高句麗、新羅都開開心心地給他讓道兒,讓他順利地透過,都樂得看百濟個笑話。
如今高句麗正在和大唐開戰,新羅被夾在高句麗與百濟中間,高句麗是不可能再給蘇烈讓道兒的了,那跟開門揖盜也沒什麼區別。
蘇烈正打算從水路繞到百濟去,這次肯定需要稍微多一點的人,因為水路沒有辦法在途中招募兵力,可也不需要十萬之多,打個百濟用得著給他這麼大的臉嗎?
蘇烈感覺不太對勁,太子應該不能只是想打百濟,會不會另有算計?會不會讓自己打完百濟再去攻打高句麗,跟咱們東征的人來個內外呼應?
蘇烈越想越高興,他就興沖沖地來到東宮,這種事必須要問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絕不能有半點含糊。
李泰展開一張很大的地圖,在上面圈圈點點、比比劃劃地跟蘇烈說了好多的話,蘇烈聽得是眉開眼笑,兩個人聊了一個多時辰才作罷。
蘇烈腳步輕快地離開東宮,太子爺就是太子爺,人家的胸懷、眼光、境界樣樣碾壓自己。
自己最多就能想到去打高句麗,打高句麗算什麼?高句麗有皇帝去打了,用自己衝上去顯能嗎?
太子爺讓自己注意一下倭國有沒有什麼異動,倭國,在大海的另一邊,想想就很有興趣,這個必須好好注意一下。
蘇烈興奮得覺都睡不著,連夜清點物資,生怕出一點紕漏,好容易盼到了出征的日子,李泰親自為將士們送行,場面非常的宏大,慷慨激昂的壯行詞說得將士們熱血沸騰,一個個鬥志昂揚地走出了城門。
李泰則在城門前佇立了很久,記不清是第幾次送將士們出征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太一樣,唯一不變的是對他們平安歸來的祈福。
“二郎,”雲海微躬著身子,輕聲地勸說道:“這裡風大,早些回宮吧。”
李泰難得出來透透氣,他不想回宮,可是低頭看一眼身上的吉服,這身行頭除了回宮也沒別的地方可去,穿得這麼正式能去哪兒呢?
李泰只好“嗯”了一聲,低頭鑽進了鑾轎之中,車馬很慢地向前走著,李泰忽然一踏轎板,吩咐道:“改道晉王府。”
晉王府就是原來的魏王府,大門上的匾額只換了一個字,裡面更是基本沒動。
李泰說自己成親的時候沒裝修新房,回想起來很是遺憾,李治成親一定要好好地裝修一下,李治卻不同意,他喜歡熟悉的感覺,魏王府是他熟悉的地方,他不想亂改亂動。
車馬儀仗在大門前停住,早有人上前去報信,讓李治出來迎接太子,李泰輕輕地笑了,從沒想過回自己家都需要報個號。
很快李治就跑了出來,也沒有一點臣見君的覺悟,就張牙舞爪地撲向李泰,邊跑邊嚷著:“二哥,二哥,你猜誰在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