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仇燃燒在血液裡,有一種恨鐫刻在基因裡,哪怕是死上千萬遍,也衝不淡一絲一毫仇恨的痕跡,縱然是穿越了時空、變換了朝代,也依然不會忘記。
李泰是一個控制情緒的高手,通常情況下他的情緒管理都做得很到位,李世民最為放心和最為欣賞的也正是他的情緒掌控能力。
誰能想到他老子爹前腳剛剛離開,他後腳就情緒失控了。
聽說鬼室福信跟倭國有所勾連,李泰當時就暴怒了,在金鑾殿上大光其火。
“百濟留在倭國的人質,絕對不會輕易放回。鬼室福信能把扶余豐接回百濟,說明倭國已經參與到了百濟叛亂的事件之中。”
李泰怒目圓睜、擲地有聲地說道:“百濟是大唐的百濟,即便有人叛亂也是我們自己的事情,絕不容許他國染指分毫!”
“殿下息怒。”于志寧一步走到中間,朝前一揖:“百濟或有微亂,絕不至於大亂,殿下不必憂心。”
于志寧緩慢地站直了身子,雲淡風輕地說道:“我大唐的守將沒有一言半語傳來,顯然事態沒有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百濟亂不亂對大唐來說並沒有什麼影響,于志寧自然也不怎麼關心百濟,而且他也不信百濟能鬧出多大的妖來,頂多他就是個復國罷了。
他就算是成功復了國,對大唐來說也就是少收幾個稅貢的錢而已,大唐的東征之戰剛剛開啟,這時候沒必要在百濟身上耗費兵力,先讓他折騰幾天,等大唐能騰出手來再扇他兩巴掌,他就老實了。
至於李泰說的什麼倭國不倭國的,于志寧直接把這倆字忽略掉了,它連百濟都不如,誰把它放在心上?
于志寧這樣想很正常,滿朝臣子都是這麼想的,無論文官還是武將誰把這點小事放在眼裡?
整個大殿上好像就太子爺一個人顯得有點煩躁,區區一個百濟,想揍他就揍他,不想理他就不理他,值得這麼氣急敗壞的麼?
倭國就更不值一提了,在大唐的眼裡他算個什麼國?拿他當個事來談,可真是給他臉了。
黑齒俗諺聽於志寧這麼一說,他的心突然緊了一下,百濟發生了這麼大的事,大唐的守將居然連個紙條都沒往長安送?那自己說的話,人家能信嗎?
“我是奉禰將軍之命前來彙報的,我說的可都是實話,絕對沒有半個字的謊言。”他急忙衝著李泰深深一揖,趕緊說道:“或許劉將軍派的送信人還在路上也未可知。”
“哈哈哈哈”黑齒俗諺一句逗笑了半個金殿的人,並沒有人懷疑黑齒俗諺說的是謊話,更沒有人相信劉仁軌、劉仁願會派人進京送信。
在黑齒俗諺看來,百濟都有人造反了,這事還不大嗎?但是在劉仁軌、劉仁願二人的眼裡,這能算得上是事嗎?
只不過是百濟有人離開都城另立新王而已,他們倆要麼是懶得管,反正百濟也是自治的,只要他們按時向大唐納貢,他們才不在意是誰當新王。
要麼就是直接出手干預,這點小事他們是絕對不可能向朝廷上表的。
蘇烈兩百破過兩萬,陸清一百二十人幹翻過一萬二千人,王玄策一介文人還有一人滅五天竺的戰績,他們倆好歹也是武將吧?
他們不要面子的嗎?對付個百濟內亂,他們寧願戰死也不會向朝廷申請支援的。
如果朝廷能收到他們兩個的奏表,那一定是他們出手平定了百濟的叛亂,上表彙報一下平叛過程。
李泰自然也不在乎百濟,他恨的是倭國,而且恨得毫無理由,倭國與大唐隔著大海,幾乎沒有什麼來往。
倭國留給大唐人的印象就是海外有個小人國,無論男人還是女人長得都很矮小,僅此而已。
李泰不一樣,他從骨子裡就討厭倭國,心裡一直存著要消滅他的念頭,只不過一直沒有機會收拾他。
一個是由於沒什麼來往,也找不著茬,再一個自己畢竟只是太子,還不敢任性得太明目張膽。
現在總算是能揪到一點跟他有牽連的地方了,他把百濟的質子給放回來了,這就足以證明他干涉了大唐的內政,那麼讓他亡個國、滅個種的話,沒毛病吧?
“倭國把扶余豐送回了百濟,說明他們是支援扶余豐稱王的,也就是支援百濟叛離大唐的意思,此事若是置之不理,叫天下人如何看得起大唐?”
李泰不想在百濟這兩個字上糾纏個沒完,他把矛頭直指倭國,倭國已經踩到我們的紅線了,你們有點想法沒有?
“殿下未免有些偏激了,區區小事不值得小題大作。”馬周站出來朝上一揖,說道:“倭國只不過是放回了一個百濟質子而已,若無其他舉動,倒也算不得什麼。”
“此言差矣。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李泰淡定地看了馬週一眼,繼續說道:“倭國既已露出了苗頭,我們就該有所準備才是,至少也該出兵過去了解一下情況,難道眼看著他漸成氣候不成?”
李泰話說得很溫柔,問題是誰家好人瞭解情況派部隊出去瞭解啊?大唐的
“殿下說的是,只是小小倭國不值得興師動眾。”馬周不知道太子今天是怎麼了,怎麼就跟一個小小倭國過不去了?
他只好耐著性子,掰開了跟李泰細說:“我大唐與倭國有一海之隔,此番東征徵調了許多大船,且待陛下凱旋之後,再作商議不遲。”
“這如何使得?”李泰可不想等,他張嘴說道:“我們若是坐視不理,他們萬一與百濟聯合起來,恐怕會壞了我們的東征大計。”
以大唐現在掌握的資訊來說,李泰這話說得毫無根據,百分之百都是他的猜測,他懷疑倭國會和百濟結盟,進而與高句麗勾結,一共抵抗大唐,所以他就要出兵。
雖然是猜測,誰又敢說一定不會發生呢?倭國明顯是跟百濟達成了某種協議,百濟有和高句麗聯合之心又是事實。
不出兵自然是可以最大限度地儲存實力,出兵也在情理之中。
可是大唐沒有大船,大船都去東征了,這時候想要去百濟平叛也好,去攻打倭國也好,都缺船,沒船這仗怎麼打?
這時一人從容地站了出來,昂然地一抱拳,簡潔地說道:“蘇烈,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