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44章 仿製西洋火器已經足以擊敗建奴

周遇吉起身拱手道:“久聞張先生大名,幸會,幸會”。他一邊客套著,一邊想,這個張燾不是在十幾年前的吳橋兵變中下落不明瞭嗎?怎麼又出現在這裡,還受到了陛下的器重。

張燾也拱手道:“周總兵客氣了,先生二字萬不敢當,我本戴罪之人,蒙陛下不棄,委以重任,已經是感恩涕零了,哪敢以先生自居”。

張燾說得沒錯,吳橋兵變後,叛將孔有德殺向登州,孫元化急令張燾率軍守在登州城外,準備與總兵張可大合擊孔有德,可兩軍交戰時,張燾的兵卒卻大量投降了孔有德,導致張可大一敗塗地。其實,這也不能怪張燾,其手下的遼兵本來就是毛文龍在皮島的舊部,玩臨陣倒戈這一套,張燾這個主帥也無可奈何啊!更何況,張燾還是明末著名的西法派成員,他雖然沒有孫元化名氣大,卻對荷蘭人的火炮火器非常瞭解,還著有一本《西洋火攻圖說》。更重要的是,張燾主持仿製過西洋火器,曾在澳門以每人每月一百五十兩銀子的高價徵募葡萄牙軍事技術人員。因此,崇禎不但不追究他的罪責,還要重用他。

崇禎對周遇吉道:“朕打算讓張燾主持仿製西洋火器,周卿意下如何?”。朱由檢已經下定決心要仿製而不是研發新式火器,他對穿透小說中動不動就搞燧發槍、線膛槍的操作很不感冒,都明末了還研發火器,腦子被驢踢了才會這麼幹,知道燧發槍的成熟週期嗎?幾百年,等你搞出來,黃花菜都涼了,而同一時期歐洲最先進的火器已經基本上能夠剋制八旗騎兵了,又何必捨近求遠呢?不這樣,就不牛逼了嗎?但崇禎雖然已經下定了決心,他還是認為在計劃實施之前,有必要聽一聽周遇吉這個前線將領的意見,畢竟周遇吉曾多次擊敗建奴,他的看法非常有價值。

周遇吉忙拱手道:“陛下,大明已經仿製了不少西洋火器,可這些火器雖然較為精良,也在對付倭寇和瓦剌的戰鬥中發揮過很大作用,但卻不足以對付建奴的重甲騎兵”。他非常擔心崇禎這個外行會瞎搞,那樣自已可就難做了。

周遇吉說的沒錯,早在嘉靖年間明軍就接觸到了西洋鳥銃,嘉靖二十七年,明軍收復倭寇佔領的雙嶼島後,在其軍械庫中獲取了大量西洋制式鳥銃,比明軍當時用的火器先進不少,朝廷便命令軍器局進行仿製,到後來,以趙士禎為主的火器專家進一步對西方先進火器進行了研究仿製。

崇禎看了看周遇吉道:“周卿,大明仿製的火器並不是西洋最先進的火器,只是西洋人用來對付東方土著的淘汰裝備而已,可即使是這樣的火器,仍然領先於大明,想來讓人細思極恐啊!”。

事實確實如此,明朝仿製的這些鳥銃,僅僅是當時歐洲淘汰下來的二流乃至三流貨色,以明軍現在使用的鳥銃為例,其最大的缺點是射程近,有效射程只有一百米,而跑完一百米,對於八旗的精銳騎兵而言,不過是幾個呼吸的事情罷了。更何況,在實戰中,大部分士兵根本不敢將衝鋒的騎兵放得如此之近,往往在一百米以外就開火了,這就使得明軍的鳥銃在與建奴騎兵的作戰中根本發揮不出應有的作用。雖然鳥銃的最大射程可達三百米,但是這個最大射程對建奴的重甲騎兵沒用。

明軍鳥銃的另一個缺點是射速慢,鳥銃每發射一次,要經過裝火藥、用通條搗實火藥、裝鉛子、搗實鉛子、開火門、下點火藥、閉火門等一系列繁雜的動作,在實戰中,特別是在面對建奴重甲騎兵衝鋒的強大壓力下,普通士兵能完成這一系列操作已經不錯了,但即使能完成,也只能達到平均兩分鐘發射一次的射速,也就是說,面對八旗鐵騎,明軍的鳥銃僅有一次發射機會,然後,就成了燒火棍,不對,連燒火棍都不如,因為明軍的鳥銃沒有配備銃劍。

那麼,同一時期的西洋火器,又先進到了什麼程度呢?

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曾把德國人發明的1630年式蘇爾火繩槍改良為一款非常實用的致命武器,這槍款在歐洲受到各國的高度重視和競相模仿製造,很有代表性,這種火繩槍的有效射程達一百五十米,在一百米射程內,對普通鐵質板甲的穿透深度約為六到十毫米,而出土的女真騎兵甲片平均厚度在一到一點五毫米之間。也就是說,瑞典的這款火繩槍完全可以在一百五十米左右的距離上擊穿建奴騎兵的盔甲,而明軍的鳥銃要做到這一點,恐怕要在五十米以內才行,僅為瑞典火繩槍的三分之一。不僅如此,瑞典這種火繩槍已經開始大量使用 \"紙包子彈\",即定裝彈藥了,這種子彈將火藥與彈丸封裝在一起,將裝火藥、用通條搗實火藥、裝鉛子、搗實鉛子這四個步驟簡化為兩個驟,可極大加快裝填速度,提高火器的投射速率,使用這種火繩槍,訓練有素計程車兵一分鐘可以發射一發子彈。

更厲害的是西班牙重型火繩槍,這種火繩槍的有效射程可達二百二十米,訓練有素的射手三分鐘可以發射兩發子彈,至於穿甲能力,這種重型火繩槍能夠在100碼殺死穿著防彈盔甲的人,在400碼殺死穿著普通盔甲的人,在600碼殺死沒有穿著盔甲的人,按照1碼等於0.91米的換算關係,這種火繩槍在三百六十米的距離上就可以擊穿普通盔甲。更有甚者,在奧地利格拉茨軍火庫,就收藏了一支西班牙重型火繩槍,這款重型火繩槍在裝填14g的現代黑火藥後,發射38g重的鉛彈,槍口動能達到了驚人的4444焦耳,擊穿了100米外2mm厚的鋼靶,考慮到鋼的硬度是鐵的2.5倍,就是5亳米厚的普通鐵質裝甲,可見,西班牙重型火繩槍對建奴騎兵裝甲的穿透距離也能達到一百二三十米。

在這兩種火繩槍組成的密集排隊槍斃陣形面前,即使八旗軍隊足夠頑強,能給歐洲軍隊帶來不小的傷亡,但大機率還是會失敗,因為這在後來的歷史中已經得到證明。在十七世紀晚期的黑龍江地區,八旗軍隊就首經與擴張到遠東的沙俄軍隊爆發了一場規模並不大的戰爭,這就是著名的雅克薩之戰。當時清朝雖然早已入主中原,但八旗軍隊卻並未完全衰落,尤其是位於東北的八旗,由於環境所限,依然保持著很強的戰鬥力。

可即使如此,八旗軍隊仍然是以絕對優勢的兵力圍困雅克薩,最終才迫使彈盡糧絕的俄軍撤出的。也就是說,在擁有絕對兵力和後勤補給優勢的情況下,面對跨越萬里而來的俄國殖民軍,八旗軍隊不但無法輕易取勝,反而只能用圍困的方式逼迫俄國軍隊撤退。

更重要的是,當時的俄國無論是經濟發展水平還是軍隊裝備,在歐洲都只是名副其實的二流國家,甚至都排不上名。然而,即便面對這樣的歐洲二流列強,八旗軍隊依然要竭盡全力才取得勝利,那面對歐洲一流強國時的表現可想而知。

從根本上說,17世紀的歐洲已經普遍走出了愚昧黑暗落後的中世紀,大航海時代也使歐洲列強聚斂了大量財富。因此,當時的歐洲軍隊已經普遍完成了火器化,歐洲諸國、尤其是各個強國的軍隊中,火器數量已經超過了冷兵器的數量,火槍手已經成為一場戰役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背景下,大明如果大規模裝備西洋的先進位制式火器,就足以戰勝建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