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檢覺得有必要將這兩種西洋火器詳細介紹給周遇吉,也好讓他這個帶兵的制定出合理的戰術戰法,但這牽扯到一系列的換算,要把西方的長度、重量、時間單位換算成大明的單位,很是麻煩,他便對一旁的張燾道:“張卿,你對周卿詳細說說雪際亞的蘇爾改進型火繩槍和佛朗機的重型火繩槍”,張燾拱手領命。
佛朗機和雪際亞是明朝對西班牙和瑞典的稱呼,由於西班牙在亞洲有不少殖民地,還向大明派了大量耶穌會傳教士,在國內的知名度比較高,但這個瑞典雖然是歐洲強國,但卻沒有進行海外擴張,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本來想在後面講戰鬥場面的時候再“統一”中西度量衡的,但……,還是在這裡說說吧,省得還得囉嗦。大明對火銃射程的計量單位是步,換算過來是1.5米左右,也就是說一百米相當於六十六步,一百五十米正好是一百步,當週遇吉聽張燾說這個雪際亞的蘇爾改型型火繩槍能在一百步的距離上擊穿建奴的重甲時,不禁驚駭萬分,要知道,明軍現在的鳥銃對建奴重甲的穿透距離只有三十三步,沒想到大明一直看不上的紅毛鬼居然能造出這樣的戰場利器。
周遇吉聽罷,稍加思索便向崇禎拱手道:“如果我新軍能裝備張大人所說的這種雪際亞火繩槍,為臣敢保證,在面對建奴騎兵時,我軍在其重箭的有效射速之外就能齊射,且在接敵之前至少能完成兩輪齊射,即使只有兩千人的正面寬度,兩輪齊射也能殺傷兩千建奴騎兵了”。對明軍而言,能夠殺傷兩千建奴騎兵已經是非常輝煌的戰果了,要知道,明末可是有著“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的說法”,兩千已經佔了一萬騎兵的兩成,這樣已經幾乎可以打破建奴騎兵的不敗神話了。
八旗騎兵的重箭射程也能達到一百五十米左右,可在五十米射穿鐵甲,七十米射穿鎖子甲和棉甲,一百一十米左右射穿皮甲,也就是說,八旗騎兵的重箭在四十六步的距離上就能穿透明軍的棉甲,而這種雪際亞火繩槍卻可以在一百步距離上射穿八旗騎兵的鐵甲,這個優勢不可謂不大,而以往明軍鳥銃對八旗騎兵三十三步的穿甲距離遠小於四十六步,這使得建奴在明軍鳥銃齊射之前就能射出第一輪重箭,往往能對明軍造成極大的殺傷,至少能嚴重破壞明軍的陣形,使其鳥銃齊射效果大打折扣,這正是明軍火銃兵對陣建奴騎兵總是大敗的主要原因。
但要是明軍能大量裝備這種雪際亞火繩槍,就完全不同了,明軍在建奴射出第一輪重箭之前至少可以進行一次齊射,那樣,陣形首先被打亂的就是建奴騎兵了。在這種情況下,不但可以破壞建奴重箭的第一輪齊射,還可以遲滯建奴騎兵的衝刺速度,使得明軍能夠完成第二輪齊射。
崇禎饒有興致的看著周遇吉,問道:“周卿,朕有個疑問,為什麼裝了雪際亞火繩槍仍然只能在接敵前進行兩次齊射呢?既然射程增大了兩倍之多,為什麼不能齊射三次呢?”。
周遇吉拱手答道:“稟陛下,這是因為建奴重甲騎兵的賓士速度太快了,即使我軍搶先齊射能遲滯他們的衝鋒,三十息以內他們也能衝到近前,而在三十息內,我軍只能完成兩列火銃兵的齊射,因為還得算上長矛兵組織防線所需的時間”。
周遇吉說的沒錯,建奴騎兵如果列隊衝鋒的話,速度可達30公里\/小時以上,跑完150米的距離也就20秒的時間,即使受到明軍齊射的阻滯,30秒也能衝到近前。
崇禎看了看周遇吉,道:“周卿以為齊射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他明白古人在認識上存在很大的歷史侷限性,直接說出答案他們未必能接受,更難以理解,因此,循循善誘很有必要。
周遇吉見皇帝對排兵佈陣的細節如此瞭解,很是驚訝,內心卻是喜不自勝,既然皇帝如此明察秋毫,自已編練新軍也就沒有了後顧之憂,至少不用擔心崇禎被別有用心的人矇蔽,像“校門天子”朱祁鎮那樣瞎指揮了。
心思念轉之間,他拱手答道:“主要是火銃兵變換陣形頗費時間,接照三段射擊戰術,火銃兵要分成三排,第一排射擊完成,第二排再射擊,第二排射擊時第一排和第三排交換位置,到後方裝添火藥,第二排射擊完成後,第三排再射擊,第二排再同一開始的第一排交換位置,第三排射擊完後再由第一排射擊,看上去挺複雜,實際就是“三班倒”,輪流開火,這樣一來齊射的間隔時間就大大的縮短了。洪武二十二年,沐英曾以這種戰術擊敗割據西南的麓川王國。但三段擊戰術看似簡單,實際操作起來卻不容易,面對騎兵尤其是建奴的重甲騎兵的衝鋒壓力時,操作難度會急劇增大。況且,要發揮作用,還嚴重依賴於士兵的訓練和紀律,所以就……”。
周遇吉的意思也很明顯,以現在一般明軍的訓練和紀律,面對建奴騎兵往往隊形混亂,是很難完成三段擊戰術的,一些士兵甚至會因為緊張而撞在一起,能在接敵之前完成一次效果較好的齊射已經是額彌陀佛了。而即使換裝了這種射程大幅增加的雪際亞火繩槍,最多也只能完成兩次齊射,沒辦法,這就是大明軍隊的現狀。
崇禎見火候差不多了,便清清嗓子道:“愛卿有沒有想過,與建奴騎兵對陣之時,三排火銃兵不是變換陣形,而是第一排射擊完成後,將火銃遞給第二排,再由第二排遞給第三排裝填彈藥,而第二排揹著裝填好的火統,直接將這些火銃遞給第一排,使其能連續射擊呢?”。
周遇吉聽了是目瞪囗呆,簡直聞所未聞,居然還可以這麼玩!但他是何等人物,他立即領會了這種陣形的優越性,三段擊是挪銃也挪人,這種陣形是挪銃不挪人,少了一個環節,還不用變換陣形,射速自然大為提高,第一排士兵完成齊射後,只需用一隻手將空銃遞出,另一隻手接過裝填好的火銃即可射擊。那第二排計程車兵能背幾支火銃呢?蘇爾改火繩槍的重量只有4.25-5公斤,即頂多十斤重,一個強壯的明軍背上五支是完全沒有問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