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隊騎兵行進在五里寨附近的官道上,帶隊的是順軍前鋒馬世耀,他奉命率5000精銳騎兵直趨大同,準備以姜瓖為內應,迅速拿下大同。
李自成之所以如此安排,主要是為了防止出現變故,姜瓖在降表中稱,由於他之前在救援寧武關的過程中態度消極,撫巡衛景暖已經對他產生了懷疑。衛景暖雖然沒有兵權,但再怎麼說也是朝廷委任的大同最高行政長官,且為官清廉剛正,在民間頗有威望,況且代王府中尚有千餘家丁,這些家丁大部分都是代王招納的江湖客,論個人戰力,比姜瓖自已的家丁還要強一些,並不好對付。
養家丁在明末是一種普遍現象,高階將領用虛報軍隊人數的方式套取朝廷軍餉,或是將朝廷發下來的軍餉截留一部分,拿來養親兵,俗稱“吃空餉,喝兵血”,其危害性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這些親兵對武將產生了人身依附關係,事實上成了他們的私兵,這相當於是朝廷在拿錢幫武將們養私兵,如崇禎每年以700萬兩白銀養的關寧軍,幾乎都成了吳三桂、祖大壽的私軍。
這實際上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明廷財政惡化,發不出多少軍餉呢,沒有這些親兵和家丁,戰鬥力如何保障?又如何抵禦後金和滿清呢?歸根結底,明末軍隊之所以私有化、軍閥化,是朝廷財力不足導致的結果,那什麼導致了財政不足呢?歷史學家們早已給出了答案:土地兼併!正是因為嚴重的土地兼併,不僅導致衛所兵制崩壞,連用來取代衛所兵制的募兵制最後也徹底失敗了。
言歸正傳,姜瓖的降表在讓李自成心中重新燃起希望的同時,也讓他心生不安,一眾幕僚們認真分析後,認定衛景暖和代王設計襲殺姜瓖的可能性很大,畢竟刀都架到脖子上了,哪有不奮力一博的道理,李巖還提出崇禎不會坐視大同被攻克,有派人把姜瓖取而代之的設想,這與事實已經非常接近了。對此,由不得李自成不重視,一旦姜瓖被衛景暖和代王拿下,李自成在大同就沒了內應,順軍豈不是要強攻大同城。
大同城可不是一般的城池,極其高大堅固,主城牆高度達到了12米,女牆,即構成垛口的牆面,高度也有2米,這意味著大同城牆的總高度達到了14米。且每面城牆有馬面12座,共計48座,馬面是向前凸出的牆面,在馬面垛口後面計程車兵,可以從側面對攻城的敵人進行殺傷。此外還有獨立於城牆,且略高的控軍臺,也就是城牆外的小型碉堡,再加上數量眾多的角樓和甕城以及寬達10米的護城河,可謂固若金湯。這也就是為什麼歷史上的姜瓖可以在清軍猛攻之下堅持10個月之久的原因。
以大同城的堅固程度,缺乏攻城器械的順軍是絕難拿下的,事實上,別說是大同了,就算是太原,如果沒有張雄這個內應,順軍一時半會也是攻不下來的,闖軍在寧武關的“慘勝”就充分表明了這一點,只有兩千守軍的寧武關,闖軍居然打了五天五夜,臨了還讓劉氏一夥不但安然撤退,還從容將關城付之一炬,大同城可比寧武關難啃多了。
由此看來,李自成一路打來,其實大城的攻克基本上全靠內應,雖然闖軍也可以驅趕其裹挾而來的流民衝城,但毫無軍事訓練和組織紀律而言的流民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而已,與其說讓他們衝城,倒不如說讓他們在士氣和心理上打擊守軍,順便消耗守軍的弓矢和彈藥而已,真正碰上大同這樣的雄城,如果守軍足夠堅定,糧食足夠充足,就是給李自成100萬流民,他也衝不下來,在這種情況下,李自成怎能不擔心大同失去內應的後果呢?
但攻不大同,後果可不止退回陝西這麼簡單,在李巖的建議下,闖軍提出了“均田免糧”的口號,這雖然使李自成最大限度的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援,卻也意味著闖軍只能“吃大戶”,搶劫官員、勳貴、地主和商人的財產,從而失去了一個政權最穩固的經濟來源——田賦。現在,農民軍已經轉戰北方大部分地區,規模也越來越大,已達幾十萬人,要給這麼多人吃飯,李自成自然把目光瞄向了富足的京畿地區,如果退回關內,那裡的官員、勳貴、地主早已死的死,逃的逃了,已經無法再“吃大戶”了,只能向分到田地的農民下手,那樣的話,李自成“不納糧”的口號也就成了個笑話,也就會失去農民的支援,失去農民支援的起義軍被剿殺只是遲早的事。但如果不收田賦,農民軍吃啥,跟著闖軍要餓死,那還跟個什麼勁,到那個時候,闖軍很可能就自行潰散了。因此,能不能攻下大同,能不能佔領京師,可以說關乎闖軍的存亡,李自成個人滅亡明朝,取而代之的野心所起的作用倒在其次。
除了以上考慮之外,這次之所以派果毅將軍馬世耀突襲大同,也是因為李自成想借機打壓一下越來越尾大不調的劉宗敏,馬世耀素來與劉宗敏不和,二人屢次出現爭執,有一次甚至還差點動手,被李自成強壓下來。劉宗敏是陝西藍田人,鐵匠出身,早在崇禎7年就投奔李自成了,他不僅作戰勇敢,還頗有組織能力,屢立大功,深得李自成的信任與器重。崇禎十三年,明軍四路圍攻農民軍,劉宗敏隨李自成向西突圍受阻,幾乎陷入絕境,在這個緊要關關,劉宗敏竟然殺死自已的妻子,誓與李自成共存亡,後經奮力拼殺,殊死一博,最終脫險,自此以後,二人便一直以兄弟相稱。
但正因為如此,劉宗敏也越來越專橫跋扈,經常不聽號令,還出言頂撞,讓李自成下不來臺。崇禎十七年正月初一,李自成在西安稱帝后,劉宗敏被封為“汝侯”,但他並不滿足,自封為“中吉營左軍都府左都督”,在劉宗敏這個大老粗眼裡,這個“汝侯”還不如左都督含金量高,這自然引起了李自成的很大不滿。
最重要的一點是,建國稱帝后,二人的身份已經發生了變化,李劉二人已經由以前的兄弟關係,變成了事實上的君臣關係,就像朱元璋稱帝后,與徐達、湯和等“發小”的關係也發生變化一樣。如果說之前李自成對劉宗敏還可以容忍的話,但建國稱帝后就很難容忍他屢次冒犯自已的權威了。
但李自成雖有野心,卻根本沒有朱元璋那樣的心智和手段,他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江湖豪俠氣太重,太重義氣,缺念戰略眼光,說白了,就是有些小家子氣,優柔寡斷,遠沒有朱元璋的狠辣果決,這集中體現在李自成的夫人邢氏與其手下將領高傑私通叛逃的事件上,連自已妻子都叛李自成而去,他還怎麼籠絡天下人心呢?因此,李自成只是想透過馬世耀敲打敲打劉宗敏,並未想過要殺他,甚至削其兵權的想法都沒有,李自成這種優柔寡斷,早晚會釀成大禍。
後來的事態也是如此發展的,李自成進入北京後,專門令人在北京城內張貼告示,下令“凡傷人以及掠人財物婦女者,殺無赦”,如果說劉宗敏拷掠京師官員勳貴是為了籌措軍餉,不得不如此的話,但他搶了吳三桂小妾陳圓圓,李自成只是申訴一頓了事,可就說不過去了。1379年,胡惟庸的兒子坐馬車不慎墜亡,他於悲憤之下,將馬車伕處死!為了這個馬車伕,堂堂宰相都要抵命,現在倒好,說好的“掠人婦女殺無赦”呢,這不僅使起義軍也開始變得人心離散,還直接激怒了吳三桂,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
此時的馬世耀正在騎著高頭大馬走在隊伍中間,一臉的意氣風發,一旁的親信副將李雙喜正在對其極盡逢迎之辭,他說:“陛下這次讓我們奇襲大同,擺明了就是將這個唾手可得的功勞給大帥啊!這次,怎麼也得封個大將,不比他劉鐵匠差,那劉鐵匠自以為立了些戰功,就可以飛揚跋扈了,可今時不同往日,陛下已然登基稱帝,劉鐵匠目無尊卑,不知禮數,他居然還這樣,就是找死的節奏了,不收實他收實誰啊!”。
事實上,突襲大同這個任務,是個顯而易見的美差,因為大同可是一座人口達40萬的大城,作為先鋒官,肯定少不了油水,尤其是代王府,那真是一大塊肥肉,畢竟傳了二百多年了,其財產恐怕比福王少不了多少。因此,派誰突襲大同的問題,在闖軍中引起了很大爭議,本來劉宗敏是勢在必得的,為此,還不惜在軍中散佈李自成已經給他允諾的謠言,讓李自成大為光火,最終,在牛金星的建議下,派去突襲大同的成了馬世耀,馬世耀在闖軍諸將中的排名是比較靠後的。根據牛金星創立的官爵制度,田見秀、劉宗敏為權將軍,李巖、賀錦、劉希堯等為制將軍,張鼐、黨守素等為威武將軍,谷可成、任維榮等為果毅將軍,凡五營二十二將。馬世耀只得了個果毅將軍,但他又有些自命不凡,在牛金星的建議下,被李自成拿來打壓劉宗敏。
事實上,雖然馬世耀對李自成還算忠心,但個人能力欠缺,李自成兵敗撤出潼關後,他帶8000手下駐守,竟然企圖透過詐降襲殺多鐸來扭轉戰局,但馬世耀的小伎倆很快被識破,他當時孤軍守關根本沒有談判的資本,還大講條件,自然被一眼看穿,最令人無語的是,馬世耀還親自帶兵打算伏擊多鐸,結果被一網打盡,連帶潼關也迅速失守。如果馬世耀堅守潼關,闖軍主力也不至於撤退的那麼狼狽,被窮追猛打,李自成和劉宗敏可能也就不會在湖北九宮山遇害了。
其實,即使馬世耀就算是真的投降,也未必有好結果,吳三桂和清軍為崇禎報仇雖然是幌子,但絞殺農民軍卻不是幌子,他們真的是要將農民軍趕盡殺絕的。事實上,投降清軍的農民軍雖不在少數,但除了少量中下級軍官和普通士卒以外,大部分中高階將領都被殺害,劉宗敏、田見秀就是例子。原因並不複雜,滿清雖然是化外蠻夷,但在吸納了大量漢族知識分子以後,對自身的定位的比較清楚,那就是要得到漢族地主官僚的支援,才能入主中原,而漢族地主官僚最痛恨最害怕的,正是農民軍,只有對農民軍趕盡殺絕,才能獲得漢族地主官僚的支援。這一點是普遍出身底層,大字不識幾個的順軍西軍將領們不可能意識到的。
馬世耀聽了李雙喜的話雖然很是得意,但嘴上卻說,不可對權將軍無禮,他雖然有些矯橫,但對大順並無二心,更何況,陛下大業將成,我等應戮力同心才行,怎可離心離德,行親者痛仇者快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