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85章 躬行農事(一)

清晨,微風拂面,氣候涼爽,又是一個好天氣。

趙德芳剛用完早餐,知府方洪就過來稟告,“祖王爺,屯田那邊準備好了。”

“好,咱們這就過去。”趙德芳說完,讓唐珏等人駕駛著早已備好的馬車,帶領文天祥等人浩浩蕩蕩往城北而去,就連茶倫和薩仁圖雅也都參加了。

溫州官府的屯田主要在甌江南岸,屯田內河溝縱橫,水車遍佈,早稻長勢喜人,都是肥美的田畝,一派“蘇湖熟、天下足”的景象。

現在屯田主要是老兵和眷屬在耕作,也有一些田地租給了當地農戶和隨同南遷的百姓。

車隊來到一塊農田停下。此時江萬載、陸秀夫、楊亮節等人早已在此等候。周邊也聚集了百餘名受邀過來的農人。

方洪道:“祖王爺,此處上田共一百畝,好年景畝產可達四石稻穀,有五畝是育種田。今天邀請了一些種田熟手,他們都帶著人趕了過來。”

隨後,眾人上前與趙德芳見禮,方洪指著陳景沂道:“這是陳景沂陳耆老,這次農事可交由陳耆老安排。”

趙德芳觀陳景沂一臉的飽經滄桑,一雙大手佈滿厚繭,看起來像黃澄澄的稻穀皮。這就是著書立說的陳景沂?

“草民陳景沂拜見祖王爺。”陳景沂施禮,並雙手奉上一本用布包裹著的書,“此乃草民所編農書,實不足道。”

趙德芳接過來,開啟一看,不出所料是《全芳備祖》。這可是這個陳耆老的心血,他仔細翻閱了起來。

“嘗謂天地生物豈無所自,拘目睫而不究其本原,則與朝菌為何異?竹何以虛?木何以實?或春發而秋凋,或貫四時而不改柯易葉,此理所難知也。且桃李產於玉衡之宿,杏為東方歲星之精。凡有花可賞,有實可食者,固當錄之而不容後也。”

“花部首牡丹,果部首荔枝,卉部以芝為首,木部以松為首。”

“陳耆老,此書命名有何深意?”趙德芳問。

“草民此書專輯植物類,凡四百餘門,獨於花、果、草、木,尤全且備,故稱全芳,涉每一植物之事實、賦詠、樂賦,必稽其始,故稱備祖。”

透過“八賢王寶盒”記載,趙德芳對《全芳備祖》有些許印象,後世評價它是一部大型植物專題類書,被農學界譽為第一部植物學辭典,並視為農書。全書分類收集花卉植物資料,因其規模較大而成為同類著作中的整合之作。

“陳耆老為我大宋之農事嘔心瀝血,功在千秋,利在後世。此書要納入藏書院,多加刊印,各地推廣,不能讓明珠蒙塵。”趙德芳道。王清惠一一記下。

“陳耆老,今日先行農事,水稻的種植和產量如何?”

“報祖王爺,現種植的水稻叫早佔,耐旱耐澇,不擇地生長,生長週期短至五十餘日,產量均畝三石。”

“均畝三石?也就是三百餘斤,難得了。”趙德芳道。

“如何保證稻穀高產呢?”趙德芳問。

“要把秧田整治精熟,精耕細作,施肥均勻。要培育壯秧,浸種下秧,深耕淺種。中間還要拔除雜草,新增水肥。”

“看來陳耆老對水稻種植頗有研究。”

“草民種田一輩子,不敢比及他人,偶得感悟,趨時早者,所得亦早,用力多者,所收亦多。”

趙德芳點頭深以為然,隨即他正色道:“本王給你帶來一批稻種,數量不多,如培育好,此稻種畝產可達十石以上。”

“十石?這可是翻了兩番啊。”江萬載和方洪等人震驚不已,陳景沂更是驚掉了下巴。

趙德芳讓唐珏扛來一袋稻穀,這稻穀本來是在非洲進行雜交實驗用的,卻輾轉到了這個時空。

陳景沂抓起一把稻穀仔細檢視,稻穀顆粒飽滿,稻殼緊裹,剝開外衣,露出潔白晶瑩的米粒,充滿生機。

“好稻種,好稻種!”

趙德芳正色道:“現正是育種時節,這袋稻種就交付與你,希望將其種植好。隨附一些資料,你也看看。”

陳景沂接過資料,看到從整備土地到育種、插秧、換水、除草、防蟲、施肥、收割等一套詳細的水稻種植方法,尤其是在施肥環節,竟然需要用上草木灰和硫酸石、石灰石和火石,這讓他既興奮又不安,萬一達不到一畝十石的產量呢?

“草民定當全力育種,不枉祖王爺託付。”

“陳耆老可是平陽種田第一人,本王相信你。”

這時陸秀夫道:“如種植成功,我大宋糧食問題將迎刃而解,大宋子民將不再忍飢挨餓,也不再有流民了。”

“祖王爺心懷社稷,功德千秋。”文天祥和方洪同聲道。

這時有人小聲道:“請祖王爺也給我們一些稻種吧。”

趙德芳知道這是勾起了大家的興趣,“大家莫急,本王還有一些種子,請陳耆老牽頭,和各位一併耕種了。”

趙德芳拿出一袋土豆,“此物為土豆,適合在寒冷土壤裡生長,產量極高,種植簡單,如遇災荒之年,稻穀不收,此物卻基本不受影響。”趙德芳道。

“此……土豆如何吃食?”陳景沂拿起一個土豆問道。

“可蒸煮,可切絲炒,可切片炸,很是充飢。本王帶來幾個熟土豆,大家品嚐一下。”趙德芳說著,將事先煮好的幾個土豆用刀切成塊,每人分了一塊。

“嗯,好吃,既有甘味又很綿軟,容易填飽肚子。”眾人邊吃邊評價。

“土豆畝產可達三十石。”趙德芳輕聲慢語說出。

“三十石?有這種糧,天下蒼生還何愁餓肚子!”

“我的家鄉要是有這種糧,也不至於流落至此。”其中一名南遷戶老漢吃著土豆老淚縱橫。

“土豆發芽了會產生毒素,不能吃。”趙德芳接著把土豆的種植方法交給陳景沂,這個在十七世紀才傳到中國的高產作物就要提前四百年在華夏大地傳開了。

接著趙德芳又拿出一個袋子,“這叫紅薯,可是個大寶貝,畝產可達六十石。”

“六十石?”眾人再次被震驚了。

隨後趙德芳將煮好的紅薯分給眾人。這次船上的紅薯裝載了很多,而且紅心、白心、黃心、紫心四種齊全,以後不用再像稻種一樣進行復雜的培育,這讓趙德芳省心不少。

“嗯,這個比土豆還好吃,還是黃心的。”

“好吃,我的這個紫心的,很甜很甜。”

“我這個紅心紅薯,肉質酥軟,香甜的很。”

“我吃了個生的,脆甜脆甜的,生的可以吃嗎?”

趙德芳看著眾人邊吃紅薯邊評頭論足,這幫古人又來了,不就是紅薯嗎,我們這邊是豬食的主要飼料好嗎?

陳雲汐和王清惠卻早已在輪船上品嚐過,還吃過用紅薯做的薯片、薯條、粉條,卻沒想到公子能拿出來要種植。

“紅薯和土豆一樣,耐旱耐瘠,病蟲害少,產量奇高,適合各類土壤種植,還可提取芡粉,製成粉條,釀酒,有了它,口糧就有了保障,民以食為天就會天下安。”趙德芳道。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