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十一章 吐蕃的情報資訊

情報工作,無論是古代還是當今,戰爭還是和平年代,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吐蕃與諸國的爭雄中大部分處於上風,除了作戰勇敢和鎧甲精良之外,與極力獲取各國情報資訊有很大關係。

情報觀念。吐蕃史書《紅史》《賢者喜宴》等有個鮮明的特點,除了記述本民族歷史外,同時也撰有印度、漢地、于闐、蒙古、西夏等其他國家和民族歷史。它反映了吐蕃人渴望瞭解和觀察世界的觀念,它應該是吐蕃王朝時期思想觀念的延續,因為吐蕃王朝時期戰爭的需要,探尋掌握別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狀況,適時制定和調整其吐蕃的戰略方針,顯得非常必要。前述《賢者喜宴》一段妙喻:漢地之王如纏樹之蛇;天竺之王如惡狼窺羊;大食之王如鷹撲鳥群;格薩爾王如系樹之馬,暴躁不安。

吐蕃周邊國家都比吐蕃強大,且雄心勃勃,吐蕃處在一個極不安全的國際環境中。同時瞭解到印度是教法之國,大食是財富之國,漢地是星算之國,突厥是法律之國。吐蕃的大政方針就建立在對各國考察的基礎之上,這就是吐蕃對情報資訊的態度。悉補野征服森波、象雄和吐谷渾的過程就是例證。南日倫贊戰勝森波傑,首先透過韋·義策等了解掌握了森波王種種劣性,官民不和內鬥激烈,部分臣相向往投靠悉補野王朝的有利契機,不失時機地帶領精銳一舉攻克碾噶爾城堡。制服象雄是利用松贊干布之胞妹賽瑪噶與象雄王的矛盾,將象雄王朝的內部情況提供給蕃軍,象雄被攻克。吐谷渾大臣素和貴向吐蕃提供吐谷渾內部虛實,最終成為吐蕃屬國。征服這些勢力,最重要的是摸清了它們內部分為親蕃和抗蕃兩大陣營,使蕃軍有機可乘。吐蕃對唐朝皇帝的繼位和行蹤掌握得更加清楚,公元646年(唐貞觀二十年)三月己巳,唐太宗自遼東還,車駕至京師,吐蕃及時獲得資訊,同年七月遣使祿東贊至李唐京師,恭賀唐王凱旋。太宗伐遼東還,遣祿東贊來賀……高宗嗣位,授弄贊為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賜物二千段。弄贊因致書於司徒長孫無忌等雲: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當勒兵以赴國除討。

“安史之亂”是唐朝最大的內亂,吐蕃充分利用它來干預唐朝局勢,開始主動遣使至唐,提出助唐討伐叛軍意願。當唐方拒絕後,吐蕃不失時機地進軍唐境,以較小的代價,攻佔唐都長安,取得“不血刃而入京師”的成果。吐蕃王朝第一次對外大規模用兵是松州戰役,但蕃唐之間並沒有發生大規模戰役,雙方勝敗有點模糊,更像是蕃方以假造聲勢的方式,窺探唐方對蕃態度和戰力的行為。經過這次事件,吐蕃對唐軍的行軍作戰能力,有了一個概略的瞭解。薛仁貴十萬唐軍兵敗大非川,相信蕃軍及早得到了相關資訊。蕃方集中了比唐方多三至四倍的兵力;計算了唐軍的行軍速度,到達大非川時正是青海氣溫最佳的季節,水草豐茂,戰馬膘肥體壯,戰員養精蓄銳,可以做好充分的戰鬥準備;選擇了有利於騎兵發揮優勢的戰場;同時掌握了唐軍適應高原能力有限和高度依賴後勤輜重的弱點,打了一場知資訊、有準備、有把握的戰役。大非川戰役的勝利,完全是建立在摸清唐軍綜合戰力的條件上,諸如兵力、兵器裝備、野外生存能力、作戰思想、後勤補給以及將領素質等。

情報人員及獲取手段。

1、斥候。《西藏古近代軍事史研究》依據蕃文簡牘,指出吐蕃軍官中有叫“索論”“索本”的稱謂,就是專管情報工作的官員。吐蕃情報的職務主要有:機密大機樞給事中書記、機密信使、中級機密書記、小機密書記、觀察使、秘密徵集官、秘密傳導使、地面觀察使、機密小書吏等。這些職務很可能是吐蕃情報的管理和執行機構。

“索巴”是哨兵、情報員、偵察兵、間諜、特務的含義。漢文通常譯為“斥候”。在吐蕃軍隊中存在大量的斥候。斥候又分為普通斥候、坐哨、隘口斥候、後備斥候等。

普通斥候的主要任務是蒐集傳輸情報,普通斥候在蕃軍中數量較大,通常要求在某一區域流動,偵查行軍道路,蒐集敵方進攻或防守動態等。坐哨的特點是在軍隊駐地、營區等地方執勤、放哨,緊急情況下,採取日夜巡邏的方式保持高度警惕。瞭望哨利用地形險要和交通要道,充分發揮視力和聽力蒐集資訊。如白天在某處發現煙塵,夜間聽到可疑響聲等。守邊斥候的任務是在邊界地區蒐集敵社情。後備斥候主要是情況緊急時替補,斥候也會遇到請假、逃跑或者死亡的情況。潛伏斥候是指利用各種身份長期潛伏敵方內部,蒐集情報伺機而動的人員。

斥候人員的管理很嚴,假如有事或生病無法開展工作,經過嚴格的程式履行請假手續,及時有人替換,不影響正常工作為原則。情報的基本要求是時效性和準確性,杜絕延遲、錯報漏報現象的發生。斥候的生活保障採取軍帳堡寨統一供給的方式,派人送往或自行領取,有時也發生斥食物短缺情況。有待今後探討。

2、明暗使節。歷史發展證明,吐蕃對唐遣使頻度很高,在完成貢方物、請婚、會盟等使命的同時,開展蒐集情報的隱形工作,充當明使暗諜的角色,起初還不是太成功。第一次遣唐蕃使請婚失敗,蕃使根據唐王前後態度的轉變,斷定吐谷渾王離間蕃唐關係所致,將這一重要資訊稟報蕃廷,蕃方將怨氣首先發洩到吐谷渾方面,然後進軍松州,以展示軍力手段脅婚,一場男婚女嫁的美好事件演變為軍事衝突。噶爾·東贊域松作為聘婚大使,為迎娶文成公主曾久住唐境,但最終娶到的是一名宗室女。蕃方後來也許發現唐方做了手腳,心存芥蒂。在迎娶金城公主之前,公元679年(調露元年)發生一次請婚事件。初,太原王妃之薨也,天后請以太平公主為女官以追福。及吐蕃求和請,請尚太平公主,上乃為立太平公觀,以公主為觀主以拒之。

對這起請婚事宜,雖然唐高宗找理由加以拒絕,但吐蕃指名道姓請娶唐高宗受寵愛的親生女,表明了對唐氏家族的熟悉程度達到令人驚訝的程度。吐蕃也許預料到唐王不可能同意這樁婚事,明知不可而為之的行為,再次表明了吐蕃洞察唐情和極富謀略的一面。

3、降將俘虜。吐蕃與唐朝、天竺、南詔以及回鶻發生過戰爭,雙方將士被俘情況時有發生,唐將薛仁貴、郭待封、劉審禮和王孝傑都曾被蕃軍俘虜。尤其是劉審禮和王孝傑,久滯蕃境,從他們那裡可以瞭解到不少資訊。蕃軍進軍唐都長安時,得到涇州刺史高暉的引導,繞開了重兵把守的鳳翔關口,有效避免了攻佔長安前唐軍的抗擊。

4、鄰邦大使。公元847年,八千多蕃尼聯軍深入印度腹地,看似非常冒險,實則有必勝的把握。因為唐使王玄策已經先後兩次出使中天竺,熟悉和提供了天竺各方面的情況,認為討伐中天竺,八千軍隊足夠,結果大獲全勝。

5、婚嫁之女。松贊干布之胞妹賽瑪噶,在李聶秀那裡失寵後,扮演了間諜的角色,將象雄內部實情盡數提供蕃軍,使這個文明而強大的古國,最終被吐蕃兼併。

迎娶金城公主期間,蕃唐雙方互贈厚重禮物,舉行馬球比賽,作詩連句,很是風火了一陣,儼然一副友好鄰邦。二十年後,發生了吐蕃使唐請書事件。金城公主又別進金鴨盤盞雜器物等。十八年十月,名悉獵等至京師,上御宣政殿,列羽林仗以見之。悉獵頗曉書記,先曾迎金城公主至長安,當時朝廷皆稱其才辯。及是上引入內宴,與語,甚禮之。賜紫袍金帶及魚袋,並時服、繒彩、銀盤、胡瓶,仍於別館供擬甚厚。悉獵受袍帶器物而卻進魚袋,辭曰:“本國無此章服,不敢當殊異之賞。”上嘉而許之……時吐蕃使奏雲:“公主請《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制令秘書省寫與之。

正字於休烈上疏請曰:臣聞戎狄,國之寇也;經籍,國之典也。戎之生心,不可以無備;典有恆制,不可以假人。《傳》曰:“裔不謀夏,夷不亂華。”所以格其非心,在乎有備無患。昔東平王入朝求《史記》、諸子,漢帝不與。蓋以《史記》多兵謀,諸子雜詭術。夫以東平,漢之懿戚,尚不欲示征戰之書,今西戎,國之寇讎,豈可貽經典之事!

且臣聞吐蕃之性,剽悍果決,敏情持銳,善學不回。若達於書,必能知戰。深於《詩》,則知武夫有師幹之試;深於《禮》,則知月令有興廢之兵;深於《傳》,則知用師多詭詐之計;深於《文》,則知往來有書檄之制。何異藉寇兵而資盜糧也!

公元730年,吐蕃當年迎娶金城公主的使臣名悉獵再次出使唐都,金城公主準備了金鴨盤盞雜器物等獻給唐王。唐王駕臨宣政殿,並安排羽林儀仗迎接。名悉獵通宵漢文書籍文章,當初曾作為使節迎娶金城公主時,來過長安,當時朝廷裡的人都稱讚他的才辯。這時和唐王坐在一起進行交談,氣氛熱情友善。唐王贈給他紫袍金帶及魚袋,並時服、繒彩、銀盤、胡瓶,並在使節館驛提供了豐厚的供給。悉獵接受了袍帶器物,卻推辭了魚袋,說道:“我的國家裡沒有這種東西,不敢領受這樣特別的賞賜。”唐王也表示理解。

這時吐蕃的使者又上奏說:“金城公主請陛下賜給《毛詩》《禮記》《左傳》《文選》各一部。”唐王於是下令秘書省的官員抄寫書稿後交給使者。正字於休烈上奏請求說:臣聽說戎狄,是國家的敵人,經書是國家的典要。戎狄懷有異心,不可以不防備,典章具備固有規定,不可以送別人。《左傳》裡說:“華夏以外的人不得圖謀中原。”所以要糾正他們的心術不正,才能有備而無患。當年東平王入朝求《史記》和諸子百家的書籍。當時的漢朝皇帝拒絕了,因為《史記》裡記載了很多用兵的計謀,而諸子百家的書中包含各種詭詐之術。東平王是漢家宗室,尚且不能讓他讀征戰兵法之書,今天這些西戎,是國家的戰略敵人,怎麼可以把如此重要典籍送給他們?而且臣聽說吐蕃種族性格,勇敢果斷,機敏堅毅,非常善於學習。如果通達典籍,一定會更加善於作戰。學習了《詩》就知道武士如何用於防禦;學習了《禮》不同的月令能決定軍事行動的成敗;學習了《傳》就知道戰爭中如何運用詭詐的計謀,學習了《文》就知道如何進行軍事通訊。這無異於借給寇敵獲取糧食的武器!

儘管正字於休列表奏唐廷,極力反對將這些典章贈與吐蕃,而唐王不知出於何種考慮,並沒有採納他的奏章,維持了他起初的詔令,如數贈予名悉獵那些典籍。於休烈懷疑蕃使請書並非金城公主本意,恐怕有叛逃到吐蕃的叛徒搖唇鼓舌所致。此事表明,無論是金城公主所請,或唐方叛逃人員提供,吐蕃借用金城公主之名請書確屬事實。利用聯姻婚嫁之女,獲取對方資料是吐蕃蒐集資訊的重要手段。

當然,此事也可以看作是蕃唐一次文化技術的交流。作為回報,二十四年(736)正月,吐蕃遣使貢方物金銀器玩數百事,皆形制奇異。上令列於提象門外,以示百僚。吐蕃製作精巧的金銀製品傳入唐朝,唐王下令展列於象門外,以供大家觀賞。

吐蕃進攻維州城時,累攻不下,於是便採取了用嫁女攻城的辦法。這段歷史雖然有點荒誕傳奇,但唐史都有下列記載:上元元年(760)後,河西、隴右諸州縣皆陷吐蕃。贊普更欲圖蜀川,累急攻維州,不下。乃以婦人嫁維州門者,二十年中,生二子。乃蕃兵攻城,二子內應,城遂陷。吐蕃得之,號無憂城。

維州據高山絕頂,三面臨江,在戎虜平川之衝,是漢地入兵之路。初,河、隴並沒,唯此獨存。吐蕃潛以婦人嫁此州門者,二十年後,兩男長成,竊開壘門,引兵夜入,遂為所陷,號曰無憂城。從此得併力於西邊,更無虞於南路。

吐蕃攻佔維州城發生在公元762年,攻城方案卻起始於二十年前,即公元742年(天寶二年)。可見吐蕃在打入敵人內部方面所花心血,把培養使用美女間諜的手段發揮到了極致。

三、 依靠驛站傳遞情報。吐蕃不但建立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且設立了一套完善的驛傳系統。吐蕃的驛傳系統猶如大腦神經一樣,連線著吐蕃中樞及轄區內各個方向的通道,以保證軍令暢通和情報的快速傳遞。

(一)驛站分佈及管理。吐蕃為了維持其一個地域遼闊的控制權,各個方向的驛站分佈很廣,史料記載較多是蕃唐之間和西域建立的驛站,原因是這兩個方向的戰爭頻繁。《藏族史略》依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瞭如下驛站:赤嶺、莫離驛、那錄驛、眾龍驛、列驛、婆驛、悉諾羅驛、鶻莽驛、野馬驛、閤川驛、不爛驛、突錄濟驛、農歌驛、籮些驛、卒歌驛、勃令驛鴻臚館。大小驛站共有十四處。

古代這些驛站名,絕大部分為蕃語音譯或意譯,若要確定其準確的地理位置,尚待進行艱苦細緻的考察。其舉兵,以七寸金箭為契。百里一驛,有急兵,驛人臆前加銀鶻,甚急,鶻益多,告寇舉烽。西去蕃之列官約四驛,每驛約二百餘里。

以上新舊唐書所記驛站間距有百里差距,可能是各個驛站大小和間距不等而造成的結果,也可能是統計和表述方式不同所致。據今衛星圖測距,赤嶺(青海日月山)至拉薩共計2062千米路程,沿線設有約十四個驛站,平均147千米一個驛站。有人推算古代一里為現今415.8米,也有人說隋唐時期為530米,這與《舊唐書》所說“每驛約二百餘里”的間距是接近的,為了便於計算,以下均按照今一千米為唐代二里來計算。

根據吐蕃簡牘記載,在西域也設立了驛站,如蛤蟆山驛站、囊與處驛站、巴爾孜斯驛站等。《西藏古近代軍事研究》依據法藏敦煌蕃文寫卷載:蛇年冬月自文江島宮蓋印發出……應於蛇年冬十二月十九日前送達。晝行五站,夜行四站,按規定一晝夜應行九站前往瓜州。

規定一晝夜應走完九個驛站,可知設立了不少驛站。但是,以上所謂文江島宮不知指何地,此地至瓜州,到底有多遠?按照每驛約二百里計算,僅一晝夜就要走完一千八百里,時速達到了七十五里,堪比當今汽車常速,對此本人持懷疑態度。前章曾分析過乘馬正常的日均速只有70千米,也就是古代的約一百四十里。當然,傳遞情報的速度肯定快於常速,但絕無可能每小時連續奔跑75千米路。《西藏古代軍事史研究資料選集》一書也分析了溫江多宮(應該與文江島宮是同一個地點)與瓜州距離,認為“此地一定距沙洲不太遠。”如果確定,兩者距離約為120千米,快馬一晝夜送達是有可能的。但是,所謂“溫江島宮”地址又有了新的依據,諧拉康碑文、《大事記年》鼠年(700)、虎年(702)、羊年(707)都記載了赤瑪類駐於溫江島宮、大論乞力徐在此宮議盟,赤德松贊於821年駐於此宮的記載。“遺址在今幾曲河(拉薩河)左岸桑達之對岸約一日之程。”這就清楚了所謂“溫江島宮”屬於吐蕃夏季王廷所在地,距今甘肅沙州(敦煌)約1848千米,約為唐代三千七百里以上,假如一晝夜行走九站一千八百里,兩個晝夜即可送達。對此,本文絕對存疑。

驛站的組成應該包括地理位置、房屋、人員、馬匹和所需生活物資。地理位置已述。應該是根據地形的走向、道路的好壞和有無水草來選擇建驛位置。按照常理,崎嶇山路和荒漠地區驛站間距會短一些,平緩易行的路段驛站間距會長一些。水草兼備地方的驛站規模較大,反之較小。驛站的組成應具備下列要素:一是人員。史料有記,各驛站通常調配驛官、驛吏、尞屬、伙伕共四名成員。二是房屋和帳篷,史料缺載。應該建有供驛官常住的房舍和過往使臣住宿的客房,但各驛站規模不等。三是馬匹。驛站配備的馬,一般是經過精挑細選的良馬。《一份新發現的敦煌古藏文字吐蕃兵律殘卷解讀》中關於軍事偵察活動和驛站、驛使的相關條例,主要規定了如何挑選精幹快馬以及對馬匹的管理律例。律例甚細,令人驚歎。驛站通常保持擁有馬匹數量,史料無載。至少應該有六匹。因為緊急信件的傳送還要派護送者為一名,乘騎是兩匹馬嗎?或者牽有輪換騎乘的馬。單匹乘馬載人連續長距離奔跑,必定會累倒。為此,下一驛站人馬接著替換,依次護送。前次護送人員馬匹返回原驛站休整,馬匹需要有一定時間才能恢復體力。因此,馬匹少了難以應付,但也不宜太多,管理和飼養是個繁重的工作,缺乏水草的荒灘貧地,靠人工飼養負擔太重,難以維持。有的驛站可能還建有馬廄、畜圈等。四是管理食物供給。斥候的食物是由軍帳統一發放,但有時發生糧食短缺的窘況。馬匹同樣面臨水草飼料的補給,草飼料可以儲備,但飲水靠人工運輸很難,少量驛站也可能靠運輸解決人畜飲水問題。

(二)情報等級。吐蕃建立的驛傳系統,不僅僅是傳送情報,同時具有傳達軍令的功能。《西藏古近代軍事史研究》說:在吐蕃的驛吏中,除了有飛鳥使存在,還有飛馬使、飛狗驛使等。其名稱均源於所傳文書末尾所蓋印章的圖案……根據敦煌古藏文文獻提供的史料資訊,還可以看出飛鳥使之印始發地是吐蕃中央,飛馬使或者飛狗使之印始發地是吐蕃所轄的軍鎮。這就是說,飛鳥使、飛馬使、飛狗使不但從字面上公文或者情報的緊急程度和傳輸速度,而且表明了發文機關存在某種程度的級別和地域差異。

(三)情報護送紀律。為了資訊情報的完整送達,驛站派護送員一名;嚴格遵守保密規定,禁止中途拆封行為;必須按照指定路線傳送,按規定的時限送達。一旦違反上述規定,將會嚴懲相關人員。吐蕃王朝非常重視情報資訊工作,透過考察瞭解別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方面動態、國民素質以及價值觀念,從戰略層面反映了考察認識別國,建立互動關係,提升強化本國實力的願望。情報資訊各級官吏齊備,選配人員素質優良,驛站四通八達,驛傳制度完善,馬匹選擇優良,裝備管理工作嚴格。情報等級用飛鳥、飛馬、飛狗的印章來區分,可謂蕃軍一大發明,可見情報資訊層次分明,傳遞速度分為輕重緩急。實為蕃軍東征西戰,頻頻取勝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