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5章 搞錢,還是搞錢

朱由檢問道:"畢自嚴,戶部現在還可以調出多少糧食?"

畢自嚴答道:"通州倉庫有七十五萬七千石石,昌平倉庫還有三十六萬五千五百石,遵化倉庫還有四十九萬兩千石,合計一百六十一萬四千五百石,這就是戶部全部的家當了。"

朱由檢道:"那就調五十萬石,發往陝西。"

畢自嚴:"不行!絕對不行!"

朱由檢:"為什麼?"

畢自嚴:"臣在其位,就得謀其政。偌大一個朝廷,只有一百六十萬石儲備糧,再調出去五十石,只剩下一百一十萬石了。

北京城六十萬人口,人均不到兩石糧,每天吃兩斤糧的話,只夠吃半年。現在是天啟七年十一月,連明年的夏糧都趕不上。這還了得!

因此太倉絕不會再向外調糧了!一百六十萬石儲備糧,是最低儲備線,絕對不能逾越!"

楊嗣昌:"畢堂部,你說得有理,但陝西災情也是火燒眉毛,五十萬調不出,調三十萬石應應急,陝西己有三百萬人斷炊了。"

畢自嚴毫不客氣地說道:"楊閣部,你也是戶部主事出身,我就不跟你講道理了。向戶部要錢免談,向戶部要糧免談。

我就是個認死理的。舍弟畢自肅巡撫關寧,屢次寄信來,求戶部往關寧發錢糧,說士兵欠餉半年再不發糧發錢恐有譁變之虞,到時候,他就只有以死謝罪了。

楊閣部,你說我是發,還是不發?戶部不是我畢某人的戶部,甚至不是皇上的戶部,而是天下人的戶部。我如果將戶部的最低儲備糧發出去了,京師斷炊了怎麼辦?"

楊嗣昌再也無話可說。

朱由檢心裡唏噓不已,"這樣吧,朕從內帑裡撥八萬兩銀子,戶部將這八萬兩銀子發往關寧,直接交到畢自肅手中,不許經過任何的手,讓他把這八萬兩銀子當軍餉發下去。"

畢自嚴眼圈紅了,"皇上,啊,這……"

朱由檢又說道:"朕再從內帑裡拿出三十萬兩銀子,戶部拿著這筆銀子買糧,火速發往陝西!"

又對溫體仁說道:"你去一趟洛陽,代表朕去見福王,向福王借一百萬兩銀子,五十萬石糧食。"

又對周延儒說道:"你去一趟開封,代表朕去見周王,向周王借五十萬兩銀子,三十萬石糧食。"

溫體仁、周延儒都問:"王不肯借怎麼辦?"

朱由檢道:"朕是借,又不是白要。周王豪爽仗義,必定會借。福王是嫡親皇叔,有什麼理由不借?"

孫承宗道:"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等平息了陝西和遼東的亂局了,日子就好過了。"

朱由檢點頭稱是,又對徐光啟說道:"你去一趟澳門,代表朝廷和葡萄牙人談,向他們借三百萬兩白銀,一年後,連本付息還給他們三百三十萬。"

徐光啟:"葡萄牙人不肯借的話怎麼辦?"

朱由檢:"由不得他們不借。膽敢不借的話,就將他們逐出澳門,永遠不許他們上岸貿易。"

徐光啟道:"我朝用的紅夷大炮都是從葡萄牙人手上買的,葡萄牙人的炮遠好於荷蘭人的炮,把他們趕走了,就買不到那麼好的炮了。"

朱由檢:"說趕他們走,是虛張聲勢嚇唬他們的。葡萄牙人畏威不畏德,胡蘿蔔加大棒是對付他們最好的辦法。"

又轉過頭對孫承宗說道:"這四百五十萬兩白銀借到手以後,朝廷就可以全力解決陝西的饑荒問題。"

孫承宗問:"遼東的問題也迫在眉睫。新朝剛立,皇上在遼東問題上持何方略?"

遼東的問題對明朝來說,就是一個死結,寸土不可棄,在明朝就是一種政治正確。

明朝在遼東連輸七場,說明明朝軍隊根本不是後金的對手。

可問題是,明朝上上下下,還沉浸在天朝上國的迷夢中,根本接受不了打不過區區建州女真的現實。

兩年後,皇太極將率十萬大軍,繞過關錦防線,從薊州鎮喜峰口入關,明軍面對後金軍就是一觸即潰的脆敗。

為了守住狹長的遼西走廊,關寧軍每年消耗六七百萬兩白銀。

為了應付遼東戰事,不得不加徵六百九十萬兩遼餉。

遼餉攤派到陝西七十餘萬兩,反過來又加劇了陝西農民起義。

先不說固守寧錦在戰略對不對,首先在財政上,朝廷就無力負擔在東西兩線同時轉戰。

撫西,和東,恢復生產,是最現實的選擇。

但在明朝僵硬的政治體制下,阻力非常之大。

面對孫承宗的疑問,朱由檢答道:"朝廷準備在遼東施行以戰促和的戰略,集中力量打一場勝仗以後,然後與建州女真和談。"

在座的人全都吃了一驚。

孫承宗率先說道:"和?怎麼和?努爾哈赤死後,袁崇煥曾派人去建奴老巢探聽虛實。

皇太極提出的和談條件是,建奴不稱臣,保留汗位,明金雙方以大淩河為界,開放邊貿,明每年給金一百萬兩白銀,金每年給明一千張貂皮,三千斤人參。

這樣的條件,不就宋金澶淵之盟的翻版嗎?朝廷如何能夠答應?就算朝廷答應了這樣的條件,簽定了盟約,又怎麼保證條約的執行?"

朱由檢反問道:"孫首輔,如果朝廷連和的能力都沒有,又怎麼會有戰的實力?從撫順,到薩爾滸,到開原,到鐵嶺,到瀋陽,到遼陽,到廣寧,七戰皆北,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孫承宗辯解道:"袁崇煥在寧遠和寧錦就取得了兩場大捷。"

朱由檢:"那隻能算兩場區域性勝利,並不能從根本上扭轉遼東戰局。薩爾滸之戰,開鐵之戰,遼瀋之戰,廣寧之戰,都是全域性性的慘敗!是戰是和,都是基於實力和現實的選擇。"

孫承宗悽然動容,"照皇上這樣說,收復遼東就無望了嗎?老臣有一句忠言,請皇上深思。"

朱由檢:"孫閣老請講。"

孫承宗:"不可輕言和談,不然會引得天下人心渙散。"

朱由檢:"願聞其詳。"

孫承宗:"努爾哈赤在遼東殺了近百萬漢人,遼東漢人家家帶孝,遼東山河寸寸帶淚。

臣一個老邁書生,百無一用,到了遼東卻能得遼人擁護,憑的是什麼?憑的是臣主戰。

遼人醒裡夢裡都是恢復故土,重返故園,這是百千萬人之心,誰也無法違拗。

朝廷與建虜和談,這些和努爾哈赤有血仇的人會怎麼想?

遼東自李唐起,就是中國版圖,大明失去遼東,如何向子孫交代?史筆森森,誰擔得起失地辱國的責任?

如果一定要和談,先決條件必須是建虜去國號,黃臺吉去偽號,交還廣寧、開原、鐵嶺、遼瀋,退到赫拉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