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174章 仁宗的獨白

曾有大儒為先皇立傳,他用了四個詞來形容先皇的品格:“節儉愛民、勵精圖治、任賢革新、仁厚禮賢”。

這位百姓口中堪比先賢的官家卻讓兒子們無比痛苦,因為他喜歡一碗水端平。

仁宗既是嫡又是長,按理說先皇應該傾盡全力去栽培他,然而先皇卻言人都有自己的造化和宿命,所有皇子要一起在資善堂讀書,太師、太傅、太保輪番上課,未來的路需靠他們自己走。

一樣的先生一樣的書本,慢慢的皇子們就滋生出來比較的心理,他們好像並沒有那麼不同。

四皇子自小聰明伶俐,又是皇貴妃所生,外祖家掌握實權,他的出身比起仁宗有過之而無不及。

無論是先皇還是教書先生們都對他高度認可,沒有人會不喜歡聰明伶俐又勤學苦讀的皇子。仁宗相對而言稍顯平庸了,甚至他親弟弟二皇子的學業天賦都超過他良多,他唯一可以拿出來被人稱讚的就只有賢德。

隨著弟弟們暫露頭角,仁宗的危機感越來越強,他只能強迫自己不停的學習、進步,讓自己看起來與先天聰明的弟弟們沒有什麼區別。唯一給過他慰藉的就是美人所生的三弟,一臉憨憨的模樣,性子也不爭不搶,到了成親的年齡居然沒有世家貴女肯嫁給他。

當皇子們脫離學堂走向朝廷時,外戚的作用就越發凸顯,四皇子有威名遠揚的外祖父,五皇子母族也枝繁葉茂,族中人多數在朝為官。

仁宗的弟弟們都可以培植親信,但他不行,只要他稍有動作就會被先皇狠狠問責。

起先他不懂,並且非常憤慨,但母后告訴他,他是太子,無需那麼聰明能幹,只要能守住先輩的基業就行。

也許在先皇眼裡,太子可以中庸卻不能突出,其他兒子們可以各有所長但要安守本分。

擁有實力與野心,誰還能甘居人下,其他皇子們開始各自打小算盤,甚至聯手為難仁宗,就為了將他擠下太子之位。

在這個高處不勝寒的位置,仁宗漸漸無視親情,連親弟弟都成為他博取父皇信任的籌碼。

他愈發恭敬謙遜,愛護弟弟,禮賢下士,在朝廷官員眼裡,太子越發穩重得體,處事有道。

在他漸漸放鬆警惕時,滿朝上下的大臣們開始誇讚他賢名遠揚,也很快招來了先皇的不滿。他還在盛年,要一個賢名遠揚的太子做什麼?

極短的時間內,仁宗的簇擁盡數被先皇除去,而他也終於成為了一個沒有勢力、不拉幫結派的合格繼承人。

在一個深秋時節,四皇子終於耐不住寂寞,攜手外祖父振威大將軍起兵謀反。

他儘管提前有所察覺,但仍然難抵十萬大軍。在千鈞一髮之際,是皇姐的駙馬將大軍派到汴京支援,救他於危難。與此同時,只有萬餘守兵的駙馬卻遭到外族進攻,險些喪命於崖海。

一切塵埃落定後,先皇終於決定傳位於仁宗,條件是不得傷害弟弟們的性命。

仁宗也終於尋到機會將心中的疑惑問出口:“父皇,為什麼皇弟們可以肆意張揚,擁兵自重,而我做什麼都不行,您總是在打壓我。”

先皇沉重的說道: “這世上哪有什麼奉天承運,天下總有人會來搶,你們之間不學會搶,別人就會來搶。你的弟弟們只是你的磨刀石,待你羽翼豐滿之時就是我退位之時,而我卻並不想那麼快速的老去。”

這是先皇給他上的最後一節帝王課,而後不久,先皇就薨了。

仁宗確實遵從了先皇的遺命,沒有斬殺四弟和五弟,卻將他們囚禁在氣候寒冷、資源匱乏、人煙稀少堪稱貧瘠荒涼的封地。

待兩個弟弟出發去封地後,仁宗開始晝夜難眠,寢食難安,他總覺得有反心的弟弟們會再度捲土重來,搶奪他的江山。

於是他下了一道密旨,讓隨軍的護衛們想方設法的折磨弟弟和他們的家人,務必要將他們的身體徹底摧毀,意志也完全擊垮,讓他們再無翻身之力。

後面的事情如仁宗所料,四弟和五弟在趕路途中感染了各種疾病,並急劇惡化,他們的孩子也紛紛病死。是啊,那樣艱苦的旅程,連身強力壯的大人都受不了,更何況是幾個襁褓中幼兒。

而自己的親弟弟他也沒有辦法原諒,在叛軍攻城時,他居然作壁上觀,絲毫沒有伸出援手。在生死一線時,弟弟是不是在觀望,是不是希望他們兩敗俱傷,這樣皇位也有可能順理成章的落在他的頭上。

所以仁宗狠心的放任手下去弟弟的親王府放火,曾經兒女雙全的賢親王成了孤家寡人。

為了彰顯他有容人之量,他扶持起了懦弱無能的三弟,還為他選了個清流世家的貴女做妻子,並鼓勵他生兒育女。根據他長期觀察,這個弟弟沒有絲毫爭權奪利的心思,所以仁宗將他封為安郡王,是想讓他安分守己。

所有事情塵埃落定後,鎮國公主帶著賢親王離開了汴京城,按他們的說法是離開汴京這個傷心地。其實仁宗知道,鎮國公主是埋怨他的無情,為了皇位不顧手足之情。

但是身處皇室中,他們都是身不由己的可憐人,哪有什麼手足情深,都是迫不得已罷了。

但仁宗千算萬算也沒算到的是,四弟居然將幼子偷偷送出了封地,交給心腹撫養,又用一具屍體謊稱病逝,為二十年後的今天埋下了禍根。

果然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