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上了皇帝寶座的李從珂,在內部加強中央集權,在外部與吳蜀瓜分勢力範圍,妥妥的三大強國主宰中原局勢。不過,他還是忽略了嶺南的漢國,以及內部的節度使們,各藩鎮的節度使們雖然名義上歸附了李從珂的中央政府,可實際上依然是我行我素,李從珂的朝廷根本沒有插腳的機會。無論是派去的節度使還是中央的禁軍,都會遭到地方上的排擠。河東的石敬瑭也是如此,雖然兩人在反對李從厚的時候,立場一致,甚至石敬瑭還暗地裡幫助李從珂奪得了皇位,可實際上李從珂根本不感謝他,暗中發誓要將石敬瑭這個威脅洛陽的藩鎮換成自己的人。
南方的漢國對於李從珂瓜分中原時,竟然不邀請自己,讓漢國的皇帝劉龑很是不滿。漢國雖然偏僻,好歹也是天下稱皇帝的幾大國之一,之前除了中原的統治者稱皇帝外,那就是吳國和蜀國了。如今吳國和蜀國都改稱了王,眼下能夠與中原南北對峙的就只有自己的漢國了。就算不能實行南北朝,至少也要承認漢國的四大國地位啊。如今大唐的皇帝竟然將漢國劃入了蜀國高季明的勢力範圍,這讓他如何能忍?他想趁勢從大義寧國借道,進攻蜀國,卻遭到了大義寧國楊幹貞的冷應付。劉龑知道如果沒有楊幹貞的支援,漢軍無法進行這麼長距離的戰爭。於是只好放棄了這個軍事計劃,派出使者出使蜀國,希望高季明稱帝。這樣一來,東西南北四帝都有了(東帝是吳國)。接著他又選擇進攻楚國。攻打大唐的附庸國。
楚國雖然被劃歸了吳國的勢力範圍,可是李從珂卻沒有想要遵守這個約定,而是不斷地加強與吳越國、楚國的外交往來,想要他們從後方牽制吳國的兵力。徐知誥雖然知曉,可是眼下最重要的是穩定內部,決不能在自己篡位時發生任何風險。於是,對於大唐的舉動,徐知誥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對於漢國進攻楚國,徐知誥則舉雙手贊成。這樣一來,大唐的精力被吸引,也就無暇注意自己的篡位之舉。
楚國自從馬殷建立之後,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經常與南方的漢國發生戰爭,史稱“楚漢之爭”。楚漢兩國你來我往,但總體來說,還是楚國稍微佔了優。已經控制了不少五嶺以南的州縣。可是在漢國百姓們的抵抗下,楚國也沒有佔的太多的便宜。楚軍想要直撲番禺的計劃,還是沒有辦法實施,只能沿五嶺南部一帶駐紮軍隊,以保持對漢國的戰略威懾。而這一帶的丟失,讓漢國如鯁在喉,發誓一定要奪回五嶺,保護漢國的安全。於是,劉龑藉著這個機會,發動了收復領土的戰爭。而楚國在馬殷去世之後,一直沒有出現一個強勢的君主,從而使得佔據優勢的楚國開始出現頹勢。
除了南方楚漢戰爭,北方的大唐也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河東的石敬瑭反了。原來,李從珂奪得皇位之後,一直把河東看作是朝廷的巨大威脅。這也不怪李從珂,河東表裡河山,對於中原大地佔據絕對的地形優勢,李從珂為了穩固洛陽的防禦,在派人佔據了關中要塞之後,就把目光看向了河東的石敬瑭。派出使者,希望石敬瑭能夠換鎮。沒錯,李從珂也利用起了換鎮這個手段。不過與李從厚不同的是,李從珂是真心想要石敬瑭和平的換到天平鎮,這樣一來,不僅石敬瑭安然無恙,而自己也能和平的得到太原,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
天平節度使在魯西南一帶,靠近泰山。管轄曹州、鄆州、濮州三州之地,又稱鄆曹濮節度使。是前唐時期,朝廷平定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後,為了削弱淄青而設立的藩鎮。想當年,淄青節度使李師道幾乎佔據了整個山東半島,實力十分強悍。前唐朝廷費盡千辛萬苦才將李師道平定下去。而前唐朝廷平定李師道的方法用的也是以裂土分封的形式,鼓勵唐軍將軍,這樣一來,不僅削弱了淄青道,還能得到不少擁護朝廷的藩鎮,豈不是妙哉?於是,這天平節度使就這樣一直流傳了下來。天平鎮雖然只有三州之地,可是這三州都位於中原富庶之地,比起河東五州之地,不知道要富裕多少。而且李從珂還表示,要是將士們捨不得石敬瑭,可以一起來到天平,朝廷不會加以干涉,還會將他們的家人送來團圓。在李從珂看來,這樣好的條件,石敬瑭和河東的將士們不應該拒絕。
然而,出乎李從珂的意料,河東軍的將士們還是拒絕了李從珂這一看起來合理的提議。在石敬瑭看來,李從珂這是在運用李從厚的手段繼續削藩,然後半路將自己殺掉。而河東軍的將士們則認為,李從珂要他們從太原調到千里之外的鄆州去,很明顯是要借刀殺人。俗話說強龍不壓地頭蛇,到了鄆州,還能像在太原一樣,自己說了算?到時候李從珂派幾個監軍、將軍,就能讓自己噁心不少。於是,將士們群情激奮,紛紛反對換鎮。石敬瑭本來就不願意換鎮,如今將士們鬧了起來,他就以這個藉口,希望李從珂能夠體諒將士們戍邊辛苦,收回成命。
誰知李從珂倒是一個倔驢子。聽說河東將士們不願換鎮,這更加堅定了他對石敬瑭的偏見,那就是石敬瑭想要以河東為基地,威脅朝廷。所以,李從珂讓馮道寫了一封長長的詔書,詔書先是重申了換鎮的計劃不變,接著話鋒一轉,說河東軍在夏州一戰,沒有出全力,所以導致党項人做大;最後李從珂表示,要是河東軍不願換鎮,石敬瑭可以先換,河東軍的工作交由朝廷負責。李從珂原本只想嚇一嚇石敬瑭,卻不料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更加堅定了石敬瑭的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