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6章 商的發展

1 商朝的歷代君主

商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二個王朝,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亡於公元前1046年,國祚554年,傳17世30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商朝的歷史。商朝的中心地區是黃河流域的中游地區,包括今天的河南、陝西、山西、湖北等省份。

公元前1600年,成湯率領商軍與夏軍在鳴條進行決戰,史稱鳴條之戰。此戰夏軍戰敗,夏王桀逃奔南巢而死。成湯滅夏後回師亳邑,大會諸侯,正式建立商朝,定都於亳。而夏朝王室貴族的遺民則被遷到了今河南杞縣一帶,建立了方國杞國。

在位30年,(前1617~前1588年)廟號太祖,諡號武王商湯,關於他的陵墓貌似很多,這也表明了後世人對商湯的尊崇程度,儲存較為完好的河南偃師湯陵,安徽亳州湯陵

經11戰滅夏建商,商朝開國國君,施仁政德化天下。

公元前1588年成湯去世,在位12年,享年100歲,廟號太祖。

太丁(商代王)子丁商第二位君主

生卒日不詳,作為嫡長子被立為太子,隨父征戰四方,但未及繼位而先逝,後追諡為代王由於成湯嫡長子太丁此時已經去世,便由成湯次子外丙繼位,伊尹攝政。

外丙(商哀王)子勝

商第三位君主

商湯二子,生卒:前1642年-前1584在位三年,享年58歲

死後葬在商王外丙陵(地址不詳)廟號外丙,一說卜丙,尊號商王外丙,諡號外丙,

外丙繼續實行仁政, 以寬治民 ,降低農民的稅負,使百姓的生活比較安寧。

公元前1585年外丙去世,在位3年,其弟仲壬繼位,伊尹繼續攝政,在伊尹的輔佐下商朝繼續強盛。

仲壬(商懿王)子庸

商第四位君主

商湯三子、

生卒前1640年~前1580年,享年60歲。死後遺體葬在商王仲壬陵(地址不詳),尊號商王仲壬,諡號帝仲壬,廟號“南壬”。

在位四年,前1585年--前1582年。

這個期間由伊尹輔政,朝政上比較穩定,國家日益強盛。

公元前1582年仲壬去世,在位3年。開國元老伊尹擁立成湯的嫡長孫太甲繼位,即仲壬長兄太丁之子。伊尹盡職盡責,連寫《肆命》《祖後》等幾篇文章教導太甲努力成為明君。即位之初的太甲比較安分,能夠按伊尹的教導行事,小心謹慎地遵守祖宗留下的規矩。

商湯之孫,太丁帝之子。

生卒:?~1557年

在位23年,病死,葬於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廟號太宗,諡號文王。

繼位之初有些冥頑不靈,經“伊尹放太甲”後,以前事為戒,按先祖傳下來的章法循規蹈矩地做事,聽從身邊大臣的良言良策,把上至國家大事下到百姓生活都治理得井然有序,從而商朝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

公元前1579年,已經在位3年的太甲有些忘乎所以,他認為自己貴為一國之君,不應該再被奴隸出身的宰相伊尹來管著了,便開始一味享樂,暴虐百姓,使得朝政昏亂。伊尹規勸無果後無奈將太甲放逐到開國之君成湯墓地附近的桐宮,希望他能好好反省,自己則攝政當國,史稱“伊尹放太甲”。

公元前1576年,太甲已經在桐宮悔過了三年,這三年太甲與守墓的老人朝夕相伴,瞭解了祖父當年的創業故事,以及祖父定下的各種規矩。太甲反思了自己的所作所為,羞愧難當,覺得對不起祖父在天之靈,下定決心改過。此後太甲以祖父成湯為榜樣,盡力幫助老弱孤寡,做事也變得雷厲風行,所作所為多能遵守祖制和律法。

伊尹看到太甲真心悔過後十分高興,親自率領文武大臣去桐宮接回了太甲,並還政於他。重新當政的太甲能修德,諸侯都歸順商朝,百姓得以安寧。

公元前1570年太甲去世,在位12年,廟號太宗,其子沃丁繼位,伊尹繼續為相輔佐商王。

沃丁(商昭王)子絢

商第六位君主

商湯曾孫,太甲之子

在位29年,死後葬於狄泉(今河南省洛陽市)諡號昭王

沃丁八年,輔政重臣伊尹去世,沃丁悲痛不已,停朝三日以示對伊尹的尊重,又以天子之禮儀將伊尹安葬,伊尹因此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享受天子葬禮禮儀的大臣。沃丁以德治民,致使商王朝現階段一直處於興盛狀態。

公元前1550年五朝元老伊尹去世,享年100歲,沃丁以天子之禮將其下葬於亳都(今河南商丘),並奉祀為“商元聖”,與太祖成湯共同祭祀。伊尹輔政的五十餘年,為商朝興盛富強立下汗馬功勞。

公元前1541年沃丁去世,在位29年,其弟太庚繼位。太庚在位期間嚴格履行成湯法制,使得商朝繼續強盛。

太庚(商宣王)子辯

商第七位君主

太甲之子,沃丁之弟

在位25年,前1541~1516年

葬於狄泉(今洛陽東北)諡號宣王。

在位期間推行湯法,是商朝一代明君。

公元前1516年太庚去世,在位25年,其子小甲繼位。

小甲(商敬王)子高

商第八位君主

太庚帝之子

生卒:前1504年~前1488年,

在位36年(一說17年)

死後藏於狄泉,廟號小甲,諡號敬王。

小甲在位時仍屬太平盛世。

雍己(商元王)子密

商第九位君主

太庚帝之子

在位12年,前 1487 年—前 1476 年

死後葬於狄泉,廟號雍己,諡號元王。

雍己在位時,昏庸無能、荒廢政事導致商朝衰弱 諸侯做大甚至拒絕朝貢。

公元前1499年小甲去世,在位17年,其弟雍己繼位。雍己在位期間昏庸無能、荒廢政事,商朝開始衰落,而各諸侯的勢力卻日趨膨脹,以致於很多諸侯都故意不來朝貢。

雍己(商元王)子密

商第九位君主

太庚帝之子

在位12年,前 1487 年—前 1476 年

死後葬於狄泉,廟號雍己,諡號元王。

雍己在位時,昏庸無能、荒廢政事導致商朝衰弱 諸侯做大甚至拒絕朝貢。

公元前1487年雍己去世,在位12年,其弟太戊繼位。太戊啟用伊尹之子伊陟為相,任用巫咸輔佐朝政,自己則勤政修德、治國撫民。在伊陟和巫咸的輔佐之下,已顯衰勢的商朝得以再次興盛,各諸侯紛紛來朝,史稱“太戊中興”。

公元前1412年太戊去世,在位75年,是商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王。太戊憑藉中興之功得到了“中宗”的廟號,同年其子中丁繼位,並將都城從亳都遷到囂都(今河南鄭州)。公元前1406年,藍夷進攻商朝,被中丁擊敗,但中丁本身的勢力受到重創,他的諸位兄弟開始對王位摩拳擦掌。

仲丁(商孝成王)子莊

商第11位君主

太戊帝之子

在位11年,前1418--1408年

死後葬於狄泉(今河南洛陽東北),廟號仲丁,諡號孝成王。

仲丁繼位後,東南方國家蘭夷對商發起侵擾,仲丁果斷出兵征討。蘭夷大敗,只能繼續對商朝稱臣納貢,但此事也削弱了商的實力,商前期兄終弟及王位的制度被破壞,至此開啟了“九世之亂”。

公元前1399年中丁去世,在位13年,其弟外壬擊敗了其他兄弟奪得了王位,也開了“誰勢力大誰即位”的先例,從而造成商朝一百多年在繼承上的九世之亂,剛中興不久的商朝再次衰落。

外壬(商思王)子發

商第12位君主

仲丁之弟,太戊之子

在位10年,(一說15年) 前1407年—前1398年

死後葬於狄泉(今河南洛陽東北)尊號商王外壬,諡號帝外壬,無廟號。

戊之後,子仲丁繼位,商朝從仲丁開始,商朝一度衰落,王室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的紛爭。商朝前期的“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相結合的王位繼承製度遭到破壞,當時的潛規則是兄繼位後,應該立弟弟為下代儲君,弟弟繼位後,應該立前任兄長的兒子為下代儲君,兄長的兒子繼位後,應該立弟弟的兒子為下任儲君,如此反覆迴圈下去。當繼位至弟時,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還給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面,造成了商朝一百多年王位繼承的混亂,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陽甲在位時期,共經歷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外壬成功地奪取王位,並向諸弟妥協,造成了商王朝繼承上的混亂,,史稱“九世之亂”由於商王室的衰落,姺和邳兩個部落發動了叛亂,外壬已無力鎮壓,國內政局一片混亂。九世之亂使商朝統治力量遭到嚴重削弱,無力再顧及四方諸侯、方國,諸侯不再向商朝朝見納貢。 西北方少數民族如土方、鬼方、羌方等趁機發展實力,日益威脅著商朝的統治。 混亂使商朝貴族內部矛盾更為激化,王室貴族或倨傲放肆、或淫逸奢侈,離心力日增。

不久後姺與邳兩個侯國發動叛變,而姺和邳的祖先是商湯時的左丞右相,連他們都反叛了,可見當時的商朝多麼衰敗。外壬面對姺和邳的叛亂毫無辦法,最後還是大彭國幫助商朝平定了這場叛亂。

公元前1384年外壬去世,在位15年,其弟河亶甲繼位。面對內憂外患的局面,河亶甲毫無辦法,只得北上遷都於相(今河南安陽),並出兵征伐東南方的蘭族和班方,以轉移國內矛盾,扭轉不利局勢。

河亶甲(商前平王)子整

商第13位君主

外壬之弟,太戊之子

在位9年,前1397~前 1389 年

死後葬於相(今河南省黃縣境內)

廟號河亶甲,諡號平王

接手便是一幅爛攤子,河亶甲為解決目前內外憂患,只得以遷都來扭轉局勢。在大彭國的幫助下,在短短九年的時間裡,不僅平定了國內的叛亂,還征服了入侵的夷族方國,使商王朝

轉危為安,從衰弱中逐漸走向強大。

祖乙(商穆王)子滕

商第14位君主

河亶甲之子

在位19年,前1388年—前1370年

死後藏於狄泉(今河南洛陽東北)廟號中宗

祖乙曾數次出征蘭夷、班方等國,解除東南方的夷族對商的威脅。任用賢臣,使商朝的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使商朝再度興盛。

公元前1375年河亶甲去世,在位9年,其子祖乙繼位。因相都地處黃河下游,有水患風險,祖乙便遷都至耿(今山西河津)。

公元前1376年,耿都被大水沖毀,祖乙再次遷都到邢(今河北邢臺)。但有一部分公族沒有隨遷,祖乙便將弟弟祖丙封於舊都耿,建立耿國。

不久後邢都也發生了水患,祖乙再次遷都到庇(今河北廣宗縣大平臺)。在庇都祖乙立宗廟、築社稷、造營室,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商王朝再度興盛起來。

商第15位君主

祖乙之子

在位16年,前1363年——前1346年

死後葬於狄泉(今洛陽東北)

廟號祖辛,諡號恆王

九世之亂使商王朝進一步衰落,祖辛繼位後,沒能繼承起父親祖乙治理國家的韜略,之前稱臣納貢的部落又開始蠢蠢欲動,不斷挑戰商朝的權力和權威。

公元前1356年祖乙去世,在位19年,其子祖辛繼位。祖辛在位期間商朝仍處於九世之亂時期,內亂使商朝又顯衰落之勢。

沃甲(商僖王)子逾

商第16位君主

祖辛之弟,祖乙之子

在位20年,前1355年—前1336年

死後葬於狄泉(今洛陽東北)諡號僖王

在位期間“九世之亂”,國局動盪

祖丁(商莊王)子新

商第17位君主

祖辛之子,沃甲之侄

在位9年,前1335年~前1327年

死後葬於狄泉(今洛陽東北)諡號“商莊王”

在位期間“九世之亂”,國局動盪

沃甲(商僖王)子逾

商第16位君主

祖辛之弟,祖乙之子

在位20年,前1355年—前1336年

死後葬於狄泉(今洛陽東北)諡號僖王

南庚(商頃王)子更

商第18位君主

沃甲之子,祖丁堂弟

在位時間6年,前1326年~前1321年

死後葬於洛陽狄泉,諡號“商頃王”

南庚在位時,商朝國運再度衰落,將國都由庇遷至奄(今山東省曲阜縣)

陽甲(商悼王)子和

商第19位君主

祖丁之子,南庚侄子

在位7年,前1320年—前1314年

死後葬於狄泉,諡號“商悼王”

陽甲在位時,曾西征丹山戎,怎奈商朝內亂不斷,貴族奴隸主間相互殘殺,陽甲已無法控制局面,商朝再度衰落,諸侯不朝。

盤庚(商世祖)子旬

商第20位君主

祖丁之子,陽甲之弟

在位28年,前1300年~1277年

死後葬於殷(今河南省安陽縣小屯莊)廟號“商世祖”諡號“文成”

盤庚遷殷”為商朝中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徹底改變了商頻繁遷都的歷史。

小辛(商章王)子頌

商第21位君主

祖丁之子,盤庚之弟

在位14年,前1285年~前1272年

死後葬於殷(今河南省安陽縣小屯莊)諡號“商章王”

商朝國運短暫復興後又一次衰落

小乙(商惠王)子斂

商第22位君主

祖丁三子,小辛之弟

在位10年,前1269年~前1260年

死後葬於殷,諡號“商惠王”

小乙在位期間曾多次討伐東夷、鬼方部落,為武丁時期的中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3.武丁(商高宗)子昭

商第23位君主

祖丁之孫,小乙之子

在位59年,前1250~前1191年

死後葬於殷,一說葬於今河南省商水縣長平,諡號“襄王”

從武丁開始,逐漸確立了父死子繼的制度,其在位期間經濟、文化各方面都達到了商王朝的頂峰,開創了一大盛世,史稱“武丁盛世”

24.祖庚(商後平王)子躍

商第24位君主

武丁次子

在位10年,前1200年—前1190年

死後葬於 殷,廟號祖庚,諡號“商後平王”

25.祖甲(商世宗)子載

商第25位君主

武丁之子,祖庚之弟

在位21年,前1180~前1160

死後葬於商王祖甲墓(今河南安陽小屯村西北崗),尊號商王祖甲,諡號帝祖甲,廟號世宗

26.廩辛(商甲宗)子先

商第26位君主

祖甲之子

在位6年,死後葬於殷,諡號“共王” 廟號“商甲宗 廩辛”

廩辛繼位後,西方一些方國部落不斷侵擾,廩辛曾多次發兵征討,但始終未能將其征服。

27.康丁(商康祖)子囂

商第27位君主

祖甲之子,廩辛之弟

在位7年,前1152年~前1145年

死後葬於殷,諡號“商安王”

28.武乙(商武祖)子瞿

商第28位君主

康丁之子,祖甲之孫

在位35年,前 1147 年~前 1113 年

29.文丁(商匡王)子託

商第29位君主

武乙之子,康丁之孫

在位11年,前1112年~前1102年

死後葬於商王文丁墓(今河南安陽小屯村商王陵西區)。尊號商王,諡號帝文丁,廟號“文武丁”

30.商乙(商德王)子羨

商第30位君主

文丁之子,武乙之孫

在位26年,前1101年~前1076年

死後葬於殷,尊號商王,諡號帝乙,廟號“文武帝乙”

31.帝辛(商紂王)子受

商第31位君主

帝乙之子,文丁之孫

在位30年,前1075年~前1046年

死後葬於淇水之濱,紂王墓(今河南鶴壁市淇縣西崗鄉河口村),尊號商王帝辛,諡號商紂王

公元前1350年祖辛去世,在位6年,其弟沃甲繼位,生平事蹟不詳。

公元前1345年沃甲繼去世,在位5年,其兄祖辛之子祖丁繼位,生平事蹟不詳。

公元前1335年祖丁去世,在位10年,沃甲之子、祖丁堂弟南庚繼位。南庚在位期間商朝繼續衰落,內亂不斷,南庚不得已將遷都到奄(今山東曲阜)。

公元前1307年南庚去世,在位28年,其侄陽甲繼位。陽甲在位期間商朝依舊內亂不止,諸侯不朝,雖有西征丹山戎的壯舉,卻無法逆轉商朝的衰勢。

公元前1300年陽甲去世,在位7年,其弟盤庚繼位。盤庚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他立志要改變當時社會不安定的局面,決心遷都。先是遷到故都亳(今河南商丘),後遷都到殷(今河南安陽)。盤庚遷殷後推行商湯的政令,從此百姓安寧,引得眾諸侯前來朝見,商朝國勢再度振興。

公元前1272年盤庚去世,在位28年,其弟小辛繼位。小辛沒有延續兄長盤庚的治國方針,使得商朝再次衰落。

公元前1262年小辛去世,在位10年,其弟小乙繼位。小乙在位時期曾征伐過東夷、鬼方等方國,還制定了祭祀制度。當然他做的最正確的一件事就是讓太子武丁去田裡耕作,體驗民間疾苦,為日後的武丁中興打好了關鍵的基礎。

公元前1250年小乙去世,在位12年,其子武丁繼位。武丁是繼盤庚之後商朝又一位明君,在位期間勤於政事、唯才是舉、任人唯賢,在傅說、甘盤、祖己等賢才的輔佐下,武丁勵精圖治,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史稱“武丁中興”。

武丁時期的文化遺存相當豐富,尤其是代表當時生產力水平的青銅業,有突破性提升,出現了司母戊大方鼎、偶方彝、三聯甗這樣的重器。此外,在紡織、醫學等方面也都取得不小成就。武丁開創的盛世局面,為商代晚期社會生產的發展乃至西周文明的繁盛,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武丁死後,他開創的太平盛世沒能長久延續下去。特別是帝乙帝辛時期,國內矛盾十分尖銳,各路諸侯起來反叛。面對這種情況,帝辛(紂)派部下向東征討萊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將商的勢力延伸到了東海和長江流域。

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在位58年,廟號高宗,其子祖庚繼位。祖庚繼承了“武丁中興”的事業,積極開拓,遵行禮制,是一個積極、孝悌的君主。在他統治的數年間,商朝的經濟文化和國力都十分強盛。相傳被國家文物局作為國家一級文物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目錄》的司母戊大方鼎(即:商後母戊鼎,或司母戊鼎)代表著高度發達的商代青銅文化,就是祖庚為祭祀自己的母親而鑄造。祖庚統治年間,商朝的經濟文化和國力等都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祖庚完美的繼承了“武丁中興”,乃有為之君

公元前1185年祖庚去世,在位7年,其弟祖甲繼位。祖甲在位初期還能照顧民眾,延續中興之勢,但隨著登基日久,有些怠政,商朝再顯頹勢。祖甲曾和平民、奴隸一起從事勞動,瞭解底下層的生活狀況,他繼位後一改父親以武力大肆擴張領土的國策,而是減輕百姓賦稅及徭役。祖甲22年,西戎部欲獨立,不再稱臣納貢,祖甲果斷出兵擊之,勝。為給予百姓極大性的保障,重新修訂了成湯時期訂立的《湯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王公貴族和奴隸主對平民和奴隸的壓榨,但卻觸犯了大多數王公貴族的利益。除此種種,祖甲還制定了“周祭”之法,可謂內可安邦,外可攘敵。

公元前1162年祖甲去世,在位23年,其子廩辛繼位。廩辛在位期間羌方屢屢來犯,商朝歷經數年終於擊敗了羌方,卻未能斬草除根,百年後武王伐紂時羌方還參加了滅商聯軍。

公元前1150年廩辛去世,在位12年,其弟康丁繼位。康丁在位期間羌方捲土重來,屢屢來犯,商朝依舊只是擊退羌方,未能完全征服。繼續對西方的羝方、旨方等羌族部落進行征伐,雖擒殺羌方伯,佔領其部分土地,但並未將其完全征服,成為隱患。康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勢力大增,危及王權。

公元前1147年康丁去世,在位3年,其子武乙繼位。武乙在位期間努力挽救商朝衰落的國勢,但收效甚微,加上他生性殘暴,貪於享受,便被後人評為殘暴的君王。死因不明,傳說是被雷劈死,但據分析,武乙是在和西部部落打仗的時候戰死的。武乙雖行為狂暴,但經過一系列的鬥爭,終使巫權大為削弱,王權力度得以上升。曾多次重兵征伐四方,收穫頗豐,武乙統治期間將岐邑之地賜給周部落首領古公亶父,季歷擊敗鬼戎部落。

公元前1112年武乙去世,在位35年,其子文丁繼位。文丁在位期間西方的周部落已經逐漸強大,文丁忌憚周侯季歷,便以封賞為名將季歷誘殺,使得商周關係惡化。文丁繼位時,拜上幾代所賜,此時已是民怨四起,國庫空虛,文丁吸取了父親以暴力治國的教訓,採用懷柔政策,減免受災地區人民的賦稅,之後又將反對父親而被罷免的官員恢復原職,並重新恢復被父親荒廢的祭祀天神和祖先的制度,國內矛盾得到了一定的緩和,但因忌憚周侯季歷伐戎有功,將其先獎後殺,造成商周關係惡化,以至於後期季厲後裔滅商建周

公元前1101年文丁去世,在位11年,其子帝乙繼位,此時商朝國勢已趨於沒落。

公元前1100年,周部落攻打商朝。

公元前1099年,昆夷攻打商朝,帝乙派大將南仲率軍禦敵,並修築朔方城。

公元前1093年,帝乙出兵征伐島夷和淮夷,途中遭遇孟方截擊,便調轉槍頭討伐孟方,得勝而回。

帝乙二年(辛丑,前1100),周部落攻打商朝。帝乙三年(壬寅,前1099),昆夷攻打商朝……由於戰爭頻發,強壯的男人被迫從軍,到前方去打仗,老弱婦女在家種地,還要擔負沉重的賦稅,百姓的生活苦到了極點,王族後裔之間更是為了爭權奪利,時常暴發流血衝突,儘管帝乙能征善戰,但總體來說商朝國勢已趨於沒落

公元前1076年,帝乙遷都於沫(即朝歌,今河南淇縣),同年去世,在位26年,其子帝辛繼位。

帝辛就是我們熟知的商朝末代君主商紂王。紂王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峻法,對外屢次發兵攻打東夷諸部落。種種舉措引發了商朝內部矛盾,動搖了統治基礎,連年的征戰又極大地消耗了國力,致使商朝國內兵力空虛,給了周人可趁之機。

帝辛以大刀闊斧的手段,打壓了貴族與宗教祭祀人員,並且廢除了奴隸制度,為奴隸制社會到封建社會的轉變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紂王曾南征北戰統一了東南,使東夷和中原緊密地聯絡在一起,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的作為促進了歷史的發展。

商紂王帝辛,是商朝歷史上最後一位帝王。

我們現在對他的印象,往往都來自於《封神演義》,

殘暴不仁、好色貪淫、濫殺忠臣,簡直十惡不赦。

但在《史記》中,帝辛是一位頗有雄才大略的帝王。

他身材高大、膂力過人、博聞廣見、思維敏捷,

文能治國,武能安邦,力能徒手殺虎、拖動九牛。

他在位期間,反對神權和巫術,取消了殘忍的奴隸殉葬制度,

打破奴隸主貴族“世襲”制,平定了東南邊陲長期騷亂的東夷,

改革舊俗和用人政策,不問出身提拔人才,為自己的改革服務。

但可惜的是,改革遭到奴隸主階級守舊派的激烈反對,

嚴刑峻法和重賦徭役更激化了內部矛盾,動搖了統治基礎。

與此同時,西方的周卻在逐漸壯大。

周武王所率諸侯聯軍殺至牧野,

而帝辛的兵力駐守在各地,倉促應戰,只能以奴隸為軍。

牧野一戰,血流浮杵,商軍盡墨,帝辛逃到鹿臺,自焚而死。

商滅之後,周天子大肆醜化帝辛,羅列罪名70條。

“紂王”這個稱號也是周人給 他的惡諡,意思是“殘義損善”。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成王敗寇”吧!

毛主席在《讀書筆記解析》中對商紂王的評價也很正面:

把紂王、秦始皇、曹操看作壞人是錯誤的。其實紂王是個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經營東南、把東夷和中原的統一鞏固起來,在歷史上是有功勞的。紂王伐東夷,打了勝仗,但損失也很大。俘虜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虛進攻,大批俘虜倒戈,結果使商朝亡了國。

最後,紂王在民間傳說中,以殘暴不仁和寵幸妖姬妲己聞名,

但人們又說紂王之後再無九九人皇,這是為什麼呢?

這種說法其實源於《封神演義》,

在三皇五帝篇中,我們曾經說過三皇是天皇、地皇和人皇,他們都是神靈級別的傳說。

封神演義中,帝辛也是人皇級別的存在,天神無法直接改變他的命運。

帝辛褻瀆女媧招致禍端,諸神設下封神榜,都是為了引導人族爭鬥,削弱人皇氣運。

但紂王摘星樓自焚,姜子牙封神,姬發主動放棄了人皇的身份,自稱天子,降格為九五之尊。

從此“絕對神權論”變成了“皇權天授論”。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領諸侯聯軍與商軍在牧野進行決戰,史稱牧野之戰。此戰商朝戰敗,紂王兵敗自焚,立國554年的商朝宣告滅亡。

1. 權力更替與頻繁遷徙

傳說,商族是玄鳥的後代。

據史書記載,五帝的第三位帝嚳,他的次妃簡狄洗澡時,誤食了玄鳥掉落的蛋,懷孕生子,名為“契”。

契被舜帝分封在商地,賜姓“子”,建立了商族。

商族以玄鳥為圖騰,也就是燕子或者魚鷹。

《詩經·商頌·玄鳥》歌曰:

天命玄鳥,降而生商。

一、商朝的建立。夏朝一亡,子天乙就把自己的政權稱為商王朝,把首都建在他部落的根據地毫邑。他之所以成功,有三個重要原因:一是跟當時最強大的有莘部落酋長伊尹締結聯盟;二是卓見使他一直掌握主動;三是宣傳戰的成功。以上所敘述的姒履癸的暴政,使人民產生憤怒的力量。同時子天乙又強調種種美德,形容他的仁慈,不僅及於人類,而且及於其他生物。所以子天乙當了天子後,號稱成湯帝,即救苦救難的君主。七名,是指他的七個名字,分別是:

帝乙、天乙、履、湯、祖乙、武湯、成湯。

九徵,是指他一生九次帶兵出征。

他即位時已經71歲了,卻依然野心勃勃,最終建立了商朝。

子天乙逝世後,兩個兒子先後繼位。公元前1748年,三任帝子仲壬逝世,元老政治家伊尹把法定繼承人子天乙的孫兒子太甲,放逐到桐邑,而自己攝政朝局。但子太甲不像被后羿趕下臺的姒相那麼軟弱,他在桐邑秘密準備了七年,於公元前1741年,奇襲毫邑,奪回王位。

二、社會形態。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王朝,其社會形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商王朝最初以遊牧和商業為主,後來逐漸發展農業。他們建立了一個日益擴大的中央政府,政府中設有各種官員,負責多方面複雜事務。中央政府之下,君主直接管理各個部落,軍事行動也只有君主一個人可以決定。商王朝擁有一支強大的武裝部隊,操作新式武器,使夏王朝無法抵抗。

商王朝的社會制度實行一夫一妻制,這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一夫一妻無妾制時代,因此宮廷比較簡單,家庭生活也比較融洽。直到後期,多妻或一妻多妾現象才開始普遍。商王朝人民崇拜祖先,因此也崇拜鬼魂和管理鬼魂的神靈,並連帶崇拜鬼魂所居住的山嶽河流。無論大事小事,都要徵求祖先的意見,即向鬼神請示。請示的方法依靠占卜,占卜必須在隆重的祭把典禮中舉行,才能得到祖先的喜悅和賜福。於是祭祀遂成為國家的第一級要政,比軍事政治都重要。

商王朝已能夠使用文字,他們把占卜的結果刻在烏龜甲殼上或其他獸類骨骼上,作為記錄儲存。這些甲骨被人從商王朝故都之一的殷邑挖掘出來,考古學家稱之為“甲骨文”,它的內容則稱之為“卜辭”,成為最珍貴的中國原始社會的史料。

商王朝的命運一直坎坷,主要是黃河不斷氾濫,使他們不得不常常搬家。在立國的662年期間,遷都達六次之多,成為王朝中最大的事件。自從五遷到殷邑之後,商王朝也同時稱為殷王朝,或合併稱為殷商王朝。當十九世紀在此挖掘出甲骨文時,稱之為殷墟,即殷王朝故都的廢墟。

盤庚遷都

商代王座到盤庚接手時,商王朝幾乎可以說是一副爛攤子,盤庚繼位前,爭奪繼承權,造成商朝九代混亂,諸侯都不來朝見,江山社稷,風雨飄搖。商王朝內憂外患,危機四伏,國勢衰危。他在就位後的十幾年裡,做了許多努力以緩和國內矛盾,卻仍然不能改變衰敗局面。這時候的商,如果不採取任何措施,那麼距離滅國只有一步之遙。

盤庚孤注一擲,決定效仿先皇,下令遷渡到黃河以北,橫水之濱的殷。殷地的土地比較肥沃,自然環境也比較穩定,無論是建設都城還是發展農業生產,都比較好;再者,遷都以後,一切都得從頭做起,王室、貴族將會受到抑制,這樣階級矛盾就可以得到緩和;而且,遷都可以避開那些叛亂勢力的攻擊,都城比較安全,外部的干擾少了,統治就可以穩定很多。

盤庚遷殷幾乎遭到舉國上下的反對,大多數貴族貪圖安逸,都不願意搬遷。面對這樣的情況,盤庚沒有退縮,而是力排眾議,前後進行了三次馴化,分別對貴戚、重臣和百姓進行思想勸說,恩威並使,終於帶著平民和奴隸,渡過黃河,搬遷到殷(今安陽小屯村)。

到達新都城之後,又透過強有力的手段,穩定了局面。從此,商朝的都城就永久地固定在殷城,盤庚在殷整頓商朝的政治,商朝在這時政治上比較穩定,社會經濟和文化因此有了更大的發展。使衰落的商朝出現了復興的局面,以後二百多年,一直沒有遷都。所以商朝又稱作殷商,或者殷朝。

盤庚之後,他的侄子武丁也是一位有作為的君王。武丁少年時,父王小乙便把他下放到民間,與普通民眾們一起勞作,武丁不僅鍛鍊了自己,還訪得了一批人才為己所用。尊甘盤為師,舉罪犯出身的傅說為相,武丁在兩位人才,還有祖己等大臣的輔佐下,開創了“天下鹹歡,商道復興”的大局面。

武丁在位期間,不斷向南面的虎方、東面的夷方﹑北面的鬼方(即匈奴)以及羌方、周族等進行大規模征伐。武丁之四方征伐,極大地拓展了商的疆域,北到河套、南達江淮、西抵周境,東至山東半島東北部,都在他的戰車之下。這在當時,絕對是一個疆域廣大的世界強國了,說是僅有的兩三個超級帝國之一也不為過。

開疆拓土之後,武丁把新的領土,或直接封給征伐的大將等,雀就被封為“雀侯”;或封當地臣服的氏族方國首領為侯伯,象犬侯、祝伯等。而且還透過聯姻,鞏固商與諸侯的關係,加強國家一統的力度。在征服的地方建築城邑,再武裝殖民,直接、有效的統治了這些新的疆域。

商王朝的社會形態和意識形態在後繼王朝中得到了全盤接受,並一直留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不可破的風俗習慣之一。

三、商朝的興盛。商湯建立商王朝後,實行了較為寬鬆的治理方式,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許多遠居黃河上游的部落也來歸服,商王朝的統治很快就穩定了下來,國力也與日俱增。商湯稱帝13年後去世,由次子外丙繼位,伊尹攝政。外丙繼位3年去世,其弟中壬繼位,四年後中壬也去世了,這時商湯長子太丁的兒子太甲繼位,依然還是伊尹輔政。

太甲繼位之初在伊尹的督促下對朝政還算盡心盡力,但兩年後就不行了,太甲開始沉湎酒色,致使朝政混亂,屢屢破壞商湯時期制定的法規,不管伊怎麼勸說都無濟於事。為了商王朝的穩定,伊尹於是把太甲放逐到商湯墓地的桐宮反省,三年後,太甲悔過自新,伊尹迎回太甲復位,史稱“伊尹放太甲”。但《竹書紀年》中關於這段史事的記述是中壬死後,伊尹仗著自己的權勢將太甲軟禁在了桐宮,七年後,太甲在忠於自己的臣子幫助下得以逃脫,返回王室後誅殺了伊尹。

不管哪個版本是真實的,總之太甲復位後堪稱一名賢德的明君,在他的治理下,商王朝進入了一個穩定發展的時期。太甲去世後,其子沃丁繼位,仍以伊尹為相,伊尹歷佐五代君主,輔政五十餘年,被尊號“阿衡“。沃丁八年,伊尹去世。誰能想到當年以陪嫁奴隸的身份來到商湯身邊的伊尹,竟然輔佐商湯開創了商王朝,先後輔政五十餘年,成為商王室的五朝元老。伊尹為商王朝的興盛富強立下了汗馬功勞,在他去世後,商王沃丁以天子之禮葬於亳都。沃丁死後,其弟太庚繼位,太庚死後,太庚之子小甲繼位,小甲死後其弟雍己繼位,雍己死後其弟太戊繼位。因為商王朝的王位繼承製度,前期是兄終弟及,後期才更改為父死子繼。雍己昏庸無能,導致了商王朝勢力衰落,諸侯崛起,太戊繼位後,勤政修德,治國撫民,使商朝再度興盛。

太戊是商朝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他在位75年後去世,其子仲丁繼位。仲丁即位後即將都城從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西南)西遷到囂(今河南省鄭州市)。當時,東南方的夷族發展了起來,仲丁六年,夷族中的藍夷開始攻打商朝,仲丁出兵擊退了藍夷,但商王室的實力也因此遭受了重創,加上商王朝的國力顯露出了衰落的跡象,仲丁去世後,商朝陷入了近百年的內亂爭權之中。這段歷史充滿了曲折和波折,但商王朝的興衰歷程也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值得我們銘記。

武丁中興

據文獻記載,自商湯開國,盤庚遷都之後,直到武丁稱王,商朝才真正進入了他的頂峰階段,因此歷史上有武丁中興之說。而武丁朝為什麼能夠興盛呢?據說和一個傳奇女子息息相關,這位女子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王后婦好。武丁的妻子婦好是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女性,她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據可查的女英雄。 1976 年在安陽小屯村西發現的 5 號墓中隨葬的青銅器上大都刻有婦好銘文,墓主是武丁的妻子婦好。他是十分活躍的女政治家、軍事家,親自帶兵打仗北討土方族,東南攻伐夷國,西南打敗巴軍,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馬功勞。在賢臣和賢內助的輔佐下,武丁對內整頓吏治,改進稅收,發展農業生產,國家富強,百姓安居樂業。武丁雄心勃勃,開疆拓土,商的領土逐漸擴大,對外戰爭的不斷勝利,使商朝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得到空前發展,商的國力達到歷史鼎盛期,被後世稱為“武丁盛世”。

婦好不僅能夠實時征戰沙場,讓敵軍聞風喪膽,是中國歷史上有據可查的第一位女性軍事統帥,同時她又是一位傑出的女政治家。她姓好,婦是親屬稱謂,先秦女性姓寫在最後。

據銅器銘文記載,婦好的廟號稱辛,即乙辛,周祭卜辭中所稱的妣辛。祖庚、祖甲的母輩“母辛“也就是她。出土的大量甲骨卜辭表明,在武丁對周邊方國、部族的一系列戰爭中,婦好多次受命代商王徵集兵員,屢任軍將征戰沙場。

曾統兵1.3萬人攻羌方,俘獲大批羌人,成為武丁時一次征戰率兵最多的將領。參加並指揮對土方、巴方、夷方等重大作戰,著名將領沚、侯告等常在其麾下。對巴方作戰中,率領沚佈陣設伏,斷巴方軍退路,待武丁自東面擊潰巴方軍,將其驅入伏地,予以殲滅。是為中國戰爭史上記載最早的伏擊戰。

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商代,婦好還經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泉等各類祭典,又任占卜之官,為武丁統治集團的重要成員。曾率兵鎮壓奴隸反抗鬥爭。竭心盡力維護奴隸主階級統治和特權,深受武丁寵幸,被封於外地,擔負守土、從徵的重任。卒於武丁時期。

婦好深受武丁寵愛,每當婦好單獨出征凱旋的時候,武丁總是出城相迎,有一次一直迎出 80 多公里。婦好很受寵愛,還體現在他是主持祭祀的占卜官。商朝時期,人們迷信鬼神,崇尚天命,因此祭祀是重要的國事之一。祭祀可以說是國家重要事務的主要決策者之一。當然,這也說明婦好本身具有廣博的學識和崇高的地位。

因此武丁十分喜歡她,她去世後武丁悲痛不已,追諡曰“辛“,商朝的後人們尊稱她為“母辛“、“後母辛“。

總之,婦好是商朝歷史上的傳奇女子,她的勇敢和智慧為商朝的興盛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沒有記載的幾個世紀。在公元前17世紀至前13世紀的中國,歷史上並沒有留下重要的記載。然而,與此同時,西方世界卻發生了許多熱鬧的事情。

在公元前1650年,商王朝的八任帝子小甲逝世,由九任帝子雍己繼位。與此同時,希伯來部落的酋長亞伯拉罕帶領著他的疲憊飢餓的部落,從阿拉伯半島進入埃及,並在那裡定居下來。

公元前1220年,商王朝的二十六任帝子廩辛逝世,由二十七任帝子庚丁繼位。與此同時,希伯來部落的酋長摩西率領著他的人民,從已經居住了430年的埃及出走,進入了牛奶與蜜的迦南地(巴勒斯坦)。

在西奈山上,上帝耶和華親自授予摩西刻有《十誡》的金牌,信奉一神的猶太教由此誕生。儘管歷史上的商朝沒有留下太多的記錄,但這些西方世界的事件卻令人回味無窮。

五、商朝的衰亡。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朝代,它的興起和滅亡都是一個重要的歷史事件。商朝的滅亡是一個漫長而複雜的過程,其中最為重要的事件就是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是商朝從仲丁開始,王室內部連續發生王位的紛爭,商朝前期的兄終弟及王位繼承製度遭破壞。當繼位之弟死時,弟之子都不肯把王位交還給兄之子,因此造成了廢嫡而更立諸弟子,弟子或爭相代立的混亂局面。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陽甲在位時期,共經歷五代、九王,史稱九世之亂。

九世之亂,發生在商王太戊死後,是一系列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事件的集合。商王太戊是一個勤政愛民任用賢臣的君主,他在位期間使各個諸侯紛紛歸順,使商朝再度興盛。然而,太戊死後,他的兒子中丁繼位,開始了商朝九世之亂的序幕。

中丁在位時,商朝遭遇了天災,不得不將國都從河南的商丘遷到鄭州滎陽一帶。這是商朝第一次遷國都,也是“九世之亂”的開始。在中丁在位期間,東南方的夷族開始興盛,夷族進攻商朝挑起戰爭,中丁雖然打敗了蘭夷,但是商朝的經濟受到了打擊。中丁在位一共13年,死後他的弟弟外壬爭奪了君主之位。

外壬在位期間,商朝的國力已經有了衰落的跡象。邳族和侁族趁機先後發起了叛亂,對於邳族和侁族的叛亂外壬並沒有辦法。最後,外壬藉助當時國力強盛的大彭國渡過了難關。外壬在位15年並沒有什麼多大的功績,死後他的弟弟河亶甲繼承了君主之位。

河亶甲在位9年間,商朝國力再度衰落。在此期間,河亶甲將國度遷移到了安陽內黃。河亶甲在位期間,商朝在盟國大彭國的幫助下讓邳族和侁族先後歸順,河亶甲在位期間內憂外患,矛盾重重,他卻能使邳族和侁族先後歸順,可見河亶甲對商朝的穩定做出了不小的功效。

河亶甲死後,其子祖乙繼承了商朝的君主之位。祖乙在位期間,國都設在內黃縣的安陽。然而,由於黃河下游的洪水氾濫,導致大量的莊園和百姓受到損害,生命和財產都無法得到保障。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祖乙不得不將國都遷移到河北邢臺。但是,邢臺也發生了河水氾濫的情況,於是祖乙又將國都遷移到邢臺廣宗沙丘平臺一帶。在他的統治下,商朝多次出兵降服了蘭夷、班方等國家,解除了東南方的夷族對商朝的威脅。他任用賢能,使商朝的國力得到了恢復和發展,為商朝的興盛做出了重要貢獻。

祖乙死後,他的兒子祖辛繼承了君主之位。然而,在祖辛的統治下,商朝的國力開始衰落。祖辛病死後,他的弟弟沃甲繼承了君主之位,統治了25年。據記載,沃甲在位5年後病死,由他的侄子祖丁繼承了君主之位,祖丁在位九年。祖丁死後,商王沃甲的兒子南庚繼承了皇位,統治了28年。南庚在位期間,將國都遷移到了山東境內。南庚死後,陽甲繼承了君主之位,但他只在位7年。在他的統治下,商朝內亂不斷,商朝再度衰落,各個諸侯不再向商朝上貢。

在九世之亂期間,商朝的政治和經濟都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王室內部的紛爭導致了國家的分裂和削弱,各地的諸侯也趁機割據,使得商朝的統治地位逐漸下降。同時,商朝的社會經濟也遭受了嚴重的打擊,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會矛盾加劇,民不聊生。在這種情況下,商朝的滅亡已經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商朝末年,帝辛繼位,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商紂王。帝辛繼位後,在內營建朝歌,加重賦斂、嚴格周祭制度,改變用人政策,推行嚴刑俊法,荒淫無度,寵愛女人。紂王的妻子妲己也被後世刻畫成狐狸精的形象。其種種舉措,既在統治集團內部引發矛盾,也動搖了商王朝的統治基礎。直到周軍出師伐商,牧野戰敗,商紂王見大勢已去,於是在鹿臺自焚而死。

最終,商朝徹底滅亡,結束了長達幾百年的統治。

至於,紅顏禍水、迷惑紂王、干涉朝政、倒行逆施的千古罪人——蘇妲己,那隻不過是她非常能力,頗似商代女將軍婦好,才得到紂王的信任和重用而已。也正是這種信任和重用,才遭到一大批貴族、官吏等嫉妒或誣陷,說她是狐狸精,利用美色迷惑紂王,並在紂王的默許下做一些干涉朝政、倒行逆施的事來。殘害諸侯、迫害人民等事情,簡直就是她給後人的第一印象。

商朝的建立者是商湯,他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推翻了夏朝的統治,建立了商朝。商湯是一個有著強烈民族意識的領袖,他在統治期間積極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使商朝逐漸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王權為中心的封建制度,王權是商朝政治、經濟和文化的核心。商朝的社會結構分為貴族、平民和奴隸三個階層,其中貴族是社會的主要統治者,平民則是農民和手工業者,奴隸則是被奴役的人。

商朝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生產主要依靠黃河的灌溉和農業技術的發展。商朝的手工業也十分發達,主要生產青銅器、玉器、陶器等工藝品。商朝還是中國最早的商業中心之一,商人們透過水路和陸路進行貿易,商業活動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繁榮。

在文化方面,商朝的文字是中國最早的文字之一,商朝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商朝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商朝的祭祀活動十分盛行。

商朝的衰落主要是由於內部矛盾和外部侵略所致。商朝後期的王朝腐敗,社會矛盾激化,導致了商朝的滅亡。公元前1046年,周朝的周武王在牧野之戰中擊敗了商朝的最後一位君主紂王,結束了商朝的統治。

科技和生產力遠超同時期任何國家。

商朝時期的文字和青銅器,

是華夏文化基因中重要組成部分。

商朝時期不斷的強盛和壯大,

徹底納入淮河一帶的東夷和百越部落,

使華夏範圍從華北平原一帶逐漸外闊。

對於中華文明史來說,商朝具有偉大的貢獻。

總的來說,商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朝代,它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制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商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直接有同時期文字記載的王朝,

總之,商朝的滅亡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歷史事件,其中九世之亂是導致商朝衰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們應該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讓我們的國家更加繁榮昌盛。

在商朝末年,箕子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貴族精英。他擁有高尚的品德和卓越的能力,在音樂和詩歌方面也有極高造詣,但卻未能得到商紂王的賞識和重用。他的懷才不遇,使殷商王朝失去了挽狂瀾於既倒的最後機會,是商朝晚期令人惋惜的一件事。

所幸的是,箕子在治國理政方面的思想體系,最終被西周王朝的統治者所消化吸收,成為國家行政制度的根本大法,對後來的中國政治和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下面,我們透過《史記》中的四個歷史故事,來了解箕子的生平和事蹟。

故事一:,遠見明察,見微知著

《史記·宋微子世家》:“箕子者,紂親戚也。紂始為象箸,箕子嘆曰:彼為象箸,必為玉桮(bēi );為桮,則必思遠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輿馬宮室之漸自此始,不可振也。”

這段話意思是說,箕子是紂王的親戚,他目光遠大,明察秋毫,善於透過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洞察人性的本質,預見未來的行為。當箕子看到紂王開始用象牙筷吃飯,就嘆息說,他現在用象牙筷,以後必定用玉杯。用了玉杯之後,又必定惦記遠方的奇珍異寶。這樣一來,車馬宮殿的奢靡風氣就從這裡開始了,國家就會一蹶不振。

那麼,箕子與紂王的親戚關係,具體是指什麼呢?《集解》和《索隱》引用馬融、司馬彪的考據認為,箕子名胥餘,是紂王的諸父(同姓諸侯,伯或叔)。箕是國名,子是爵位。另有一種觀點,服虔、杜預認為,箕子是紂王的庶兄。

另據《尚書·商書·微子》記載:“父師、少師,殷其弗或亂正四方。”孔安國注:“父師、太師、三公,箕子也。少師、孤卿,比干也。”

從這段史料來看,箕子在商朝的職務是太師,位列三公,屬於社稷重臣。

故事二:明哲保身,寄情琴瑟

《史記·宋微子世家》:“紂為淫泆,箕子諫,不聽。人或曰:可以去矣。箕子曰:為人臣諫不聽而去,是彰君之惡而自說於民,吾不忍為也。乃被髮佯狂而為奴。遂隱而鼓琴以自悲,故傳之曰箕子操。”

這段話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箕子在勸諫無效的情況下,沒有像微子啟那樣逃走,是因為他不願意透過彰顯君王的惡行,來取悅於人民,樹立自己的個人威信。這說明箕子恪守為臣之道,是一位心底無私的正人君子。

二是箕子為了自保而裝瘋,在隱居生活中,時常以手擊打琴瑟,抒發悲傷情緒,並且寫下了流傳後世的樂曲“箕子操”。這種在不得志時寄情琴瑟、潔身自好的處世態度,正是孟子所說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計程車大夫精神。

故事三:不言殷惡,授君以法

《史記·周本紀》:“武王已克殷,後二年,問箕子殷所以亡。箕子不忍言殷惡,以存亡國宜告。武王亦醜,故問以天道。”

這段話意思是說,周武王在戰勝商朝之後,曾經詢問箕子殷商滅亡的原因。箕子不忍心說殷商的壞話,就跟武王談論如何儲存已滅之國。武王也意識到失言了,覺得很慚愧,就向箕子請教天道。於是箕子毫無保留地將治國大法傳授給他。

後世文人對箕子的這種高尚品德讚歎不已。唐代柳宗元在《箕子碑》一文中寫道:“故在《易》曰‘箕子之明夷’,正蒙難也。及天命既改,生人以正,乃出大法,用為聖師。周人得以序彝倫而立大典。”意思是說,《周易》裡面講,箕子在蒙難中不敢顯露才智。等到改朝換代,人民安定,就將治國大法傳授給聖明君主。周朝因此能夠序次倫常,創立典章制度。

故事四:感時傷懷,不忘故國

《史記·宋微子世家》:“其後箕子朝周,過故殷虛,感宮室毀壞,生禾黍,箕子傷之,欲哭則不可,欲泣為其近婦人,乃作麥秀之詩以歌詠之。其詩曰:‘麥秀漸漸兮,禾黍油油。彼狡僮兮,不與我好兮!’所謂狡童者,紂也。殷民聞之,皆為流涕。”

這段話意思是說,箕子被周武王封到朝鮮,有一次回來朝拜周天子,經過殷墟故城時,看到宮室毀壞,長滿禾黍,於是傷心不已,很想大哭祭奠。但畢竟已是周朝,不可以這樣做。又不能如婦人般哭泣,於是創作了傳唱後世的《麥秀之詩》。詩中寫道:麥芒尖尖麥子抽穗,禾黍油油茁壯生長。他這個姣美少年啊,不與我交好!所謂狡童,就是紂王。殷商遺民聽了,沒有一個不流淚的。

這個故事表達了箕子對紂王不聽勸諫、導致殷商覆滅的痛惜之情,表明他不僅是一位才能卓越的政治家和思想家,還是一位感時傷懷、不忘故國的浪漫詩人。箕子悲憫殷商覆滅的故土情懷,深深打動了後世無數的仁人志士。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對箕子十分崇敬,在《楚辭·天問》中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何聖人之一德,卒其異方?梅伯受醢,箕子佯狂。”

《呂氏春秋》對箕子雖有經天緯地之才,卻鬱郁不能伸其志,表達了深深的惋惜:“穴深尋,則人之臂必不能極矣,是何也?不至故也。智亦有所不至。所不至,說者雖辯,為道雖精,不能見矣。故箕子窮於商,范蠡流乎江。”

意思是說,洞深八尺(古代八尺為“尋”),人的手臂就不能探到底了。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手達不到的緣故。智力也有達不到的地方。智力所不達之處,遊說的人無論怎樣能言善辯,所講的道理無論怎樣精細入微,也不能使他看見。所以啊,箕子還是被商紂王所囚禁,范蠡不得不飄泊於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