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有點意思了,楚湘笑了笑:“太絕對了吧?將軍不覺得,倘是扶蘇公子繼位,情況會好得多麼?”——這裡是又開始挖坑了。
“在臣看來,誰繼位都沒有用。”任星煒道,“扶蘇也好,胡亥也好,都救不了大秦,哪怕是始皇自己,一旦做了始皇帝,再想去續大秦國祚,就很難了。”
楚湘問:“何解?”
“秦王掃六合。”任星煒道,“成於秦法,也敗於秦法,但秦法並沒有錯,漢高祖雖然一入咸陽就立刻約法三章並廢除秦法,但其實,兩漢法令的核心,何嘗不是秦法呢?”
郡縣制確實是誰用誰說好的呀→_→你看我們現在也在用。
楚湘托腮:“照將軍看來,如何能保大秦國祚?”
“很簡單啊。”任星煒道,“大漢用了高祖、呂后、文帝三代,六十多年的時間,到景帝時才在七國之亂後徹底解決封國的麻煩,且即便是景帝,七國之亂最初,也是被迫殺了晁錯的,到漢武帝時,還要用推恩令來避免諸侯坐大。因此臣認為,景帝都有操之過急之嫌,若是能再緩上十年八載,緩緩削藩,或許會更好。”
但說到這裡,趕緊給自己打一個補丁:“也難說,倘若七國出個賢君,帶著封國強大起來,景帝這龍位能不能坐得穩尚是未知之事。這麼想來,景帝還是太子時,直接暴起拿棋盤敲死了吳王太子,也未必不是文帝下定決心將帝位傳給他的原因之一。”
——這兒子夠狠吶,這波不得是心腸不狠,帝位不穩?
這個嘛,就只能說歷史有它最好的安排了。
楚湘失笑:“將軍的意思,秦王掃六合,其實是掃錯了?”
“是。”任星煒道,“但這個事不能怪罪始皇帝。甚至始皇帝的雄才霸業,到如今也是沒有疑問的。”
——你以為先頭六代秦王就不想掃六合了麼?這不是實力不允許嘛!
秦孝公繼位的時候秦國都要完犢子了,惠文王左右倒騰那麼多年才讓秦國強大起來,昭襄王能混成戰國大魔王,誰看了不得說是父祖打的基礎好,可即便是昭襄王幹出了囚禁楚王這麼不體面的事情,不也因為宣太后還在所以根本沒辦法對楚國怎麼樣嗎?
始皇帝的才略在這一幫子秦王裡面絕對是獨一檔的——他繼位的時候局面不得比祖宗們複雜多了,華陽夫人、夏太后、趙姬和呂不韋哪個不是樹大根深,誰對他沒有恩情,他那一頓操作猛如虎,親政之後全都收拾得妥妥當當,國內再沒有半點敢反抗他的聲音,秦法的機器開起來,這才在短短十年內幹成了前頭六個秦王努力了一輩子都沒幹成的事業。
“惜乎。”任星煒道,“成於才略,也敗於才略。”
六國亡得太快了。
這就是那句“人心不足蛇吞象”的古話,秦國是蛇,六國是象,倘若和之前的六個秦王一樣一點一點蠶食,蛇並不會怎麼樣,只會在乾飯中慢慢強大起來,但是如果改蠶食為鯨吞,即便因為始皇帝的文韜武略和秦法的制度優勢讓它吞成功了,副作用也是消化不了要被撐死。
楚湘問:“將軍說的前後不一致呀,照將軍所說,始皇帝若是在掃六合之後用漢高祖的郡國並行之法,之後的子孫也走文帝景帝之策,難道就續不了大秦國祚?”
“續不了。”任星煒道,“王綰豈沒有諫過始皇帝郡國並行?以始皇帝的雄才大略,豈看不出郡國並行的好處?可是話說回來,秦國又不是沒有分封過。”
秦惠文王封了三次蜀侯,三封三叛。
你說封之前,以秦惠文王的精明,豈能沒有做過蜀侯的背景調查?不考察蜀侯的忠心值?可巴蜀就是有毒啊,多忠心的人封過去都能叛。
真的,不用唐太宗教,甚至都不用做皇帝,十四五歲的小姐被委託管個家都知道問老嬤嬤們要“成例”呢,君王豈能不知以史為鑑的道理?
而秦始皇在看王綰的進諫時,能參考的就是他高祖父已經試過郡國並行,秦國的老地方用郡縣制,蜀中就繼續分封,然後你品品那個三封三叛的企業文化,你要是秦始皇,你好不容易統一了六國,再封一個六國,過幾年再秦王掃六合一回?
什麼毛病!
楚湘憋笑,繼續挖坑:“其實同樣的道理,項羽也分封過諸侯,沒兩年也叛了,為什麼漢高祖就敢封呢?”
任星煒幽幽道:“他倒是想不封呢。”
劉邦出身低呀,才華也就那樣呀,以他自己的本事是一點也打不過項羽的呀,楚漢爭霸最後他能贏,全靠“把朋友變得多多的,把敵人變得少少的”,集合了當時整個天下各路諸侯的本事去鬥一個項羽,這才打boss一樣把項羽打敗了。
到這種程度,你豈能自己做皇帝,不給兄弟們封王?
這不是敢不敢的問題,是不得不。
並且即便封了,大漢成立之後沒幾年,他不也沒能消停得了,四處去平他親手封的這些王嗎。
“臣猜測。”任星煒道,“就是在分封諸王又親手平叛的過程中,漢高祖想明白了,郡縣制是個好東西,但突然讓不習慣郡縣制的六國故地一下子都變成郡縣制,就不是什麼好事了,六國故地既然不習慣,該分封還是得分封。”
然後,漢高祖就開始封他劉氏子弟為王了,封的時候未必料不到他們早晚有一天也會反,但是相比起讓漢步秦那個二世而亡的後塵,那還是走分封吧,好歹多續幾年的命。
至於說漢高祖有沒有從“秦國奮六世之餘烈,明明中途有過秦武王、孝文王、莊襄王這種……實在很難誇出口的君王,卻能一路國運都在爬升,祖墳噴火出了個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反而直接二世而亡了”裡面想明白到底是什麼道理,難說,但後世的帝王應該是琢磨明白了。
他們對封國的態度是又開始蠶食了,力度有大有小,適中的時候就屁事沒有,力度大了就是七國之亂,力度小了就是漢武帝對梁王的忌憚,但總之,這個矛盾在又過了六七十年,出了推恩令這個大陽謀之後,終於消解。
“從後人的角度,即便想讓秦去效仿漢的做法來續國祚,那也只能從始皇帝還是秦王,還未對六國下手時做起——甚至都不需要做什麼,保持原有的大秦侵蝕六國的速度就好。”任星煒道,“如果等秦王花費十年滅完六國,做什麼都晚了,再分封也不是不行,可既然知道封的王早晚是要叛的,這六合不是白掃了麼?始皇帝的顏面往哪裡擱呢?”
這已經是死局了。
大漢花了六十年才幹完的事,你十年幹完了,自然是矛盾叢生的,事緩則圓並不是沒有道理,有些事兒就是得慢慢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
不過呢,作為一個鍵政小能手,任星煒還是要感慨一聲:“話說回來,如果始皇帝把什麼華陽夫人、夏太后、趙姬、呂不韋這一群人都收拾完了,明明可以完成父祖連續了好幾代的事業,卻裹足不前,那也不是開啟了一個時代的始皇帝,更不會給後人留下這許多既嚮往又畏懼的談資了。”
楚湘微笑:“同樣的,話說回來,將軍說了這麼多,是想建議本王如何呢?東瀛又非六國,難道有什麼慢慢靠六世之餘烈逐漸蠶食的法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