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文公司與角川映畫簽約儀式】
大大的橫幅掛在會場上方,一眾中日兩方媒體記者閃光燈記錄著這一刻。
本來顧明是打算低調簽約,等出成績再說。
不過在秦平的勸說下,還是大張旗鼓搞了個儀式,順便把不少記者給請過來。
用後者的話來講,高調會引來關注,也會引來保護。
“顧桑,我們社長是真心邀請您到東瀛做客,有任何要求,我們會盡力做到。”
角川會社的代表懇切道。
顧明一部《挪威的森林》給角川書店帶去的關注度和影響力頗大。
把握住對方,角川就等於是擁有了一根中流砥柱。
“呵呵,有機會的。”
顧明敷衍一番,短時間內他不打算再往東瀛去了。
就等《那人那山那狗》成績爆發後,華文公司的多項計劃中的工作都可以開始進行了。
儀式結束。
角川映畫的人離開。
顧明扭頭對秦平道:“款項應該入賬了吧?獎金給大家安排一下,順帶晚上我請客搓一頓。”
“用不著,這頓我請。”
秦平眼睛都笑得眯了起來。
他才是正兒八經的躺贏,不光收穫了獎金,還有一波政績。
而他付出的僅僅是為顧明做好後勤工作。
“等到《那人那山那狗》在東瀛上映後,成績好的話,再跟那邊談談《包青天》這些劇集的引出。”顧明提醒道。
他沒忘記華文公司真正的目的,還是輸出華夏文化。
錢固然重要,但一些賣不上價的專案,想辦法也得搭出去,這叫培養環境。
“明白。”
秦平點頭。
而這個簽約之後,《那人那山那狗》的創匯立刻引得上面大佬們的注意。
別看有《棋王》的先例,但在大多數人看來,這條路不過是偶然。
可顧明用事實證明了,這條路能走通,可以長久。
那華文公司的地位自然不同以往。
相關政策、資金立馬落實到位,甚至於顧明沒想到的地方,都有人想到並且補上。
一時間,華文公司竟然成了上面的心頭好。
只是顧明在搞定簽約儀式後,沒有繼續待在公司,而是去了央視。
他沒忘記公司和央視合作的《三國演義》,《西遊記》。
尤其是前者。
角川映畫那邊得知他們要籌備《三國演義》後,拍著胸脯保證只要拍出來,他們就一定買。
這玩意兒在東瀛,簡直就是國民讀物。
王福林再見到顧明,神色卻不如先前那般輕鬆,滿臉都是愁容。
“可算是把顧指導您給盼來了,這整個專案沒您坐鎮,心裡沒譜啊。”王福林半誇張半真心道。
習慣了跟對方合作的工作效率,如今讓他們自己去做,怎麼做都覺得慢。
關鍵慢工還出不了活,這就難受了。
原本是要去請對方出山,可是得知顧明前往東瀛談電影引出的訊息後。
他們這點事情,實在不好意思打擾對方。
特別前段時間華文和角川簽約,據他們所知簽約金額達到了二十萬美金,還不算分成。
再聯想起被送去東瀛的京臺小將魯小威。
王福林恨不得把那人換成自己。
“劇本創作怎麼樣了?”顧明問道。
“這塊差不多了,您請來的那些學者專家幫了大忙,主要故事線還是以演義為主,往下捋就成了。”王福林說道。
《三國演義》是個大工程,顧明沒包攬在自己身上。
就是頂著個總指導的名頭,爾後組建了一批編劇團隊一起創作。
現在看來這個路子是對的,起碼創作效率比他一個人要快得多。
“選角呢?”顧明問。
“每個角色都有備選,就等您來定。”王福林道。
後者說完,示意工作人員把備選給整上。
就見黑板上角色姓名下,掛上了備選演員的照片,還帶有大概的資料。
這招還是師承於顧明。
“劉備,我們看中了兩個演員,一個是王心剛,飾演過《知音》中蔡鍔,氣質符合‘仁君’,但年紀有點大,今年五十了。”
“另一個是達式常,今年四十二,喊他來試過鏡,感覺效果還不錯。”
王福林說到這兒,顧明就知道這廝更傾向於那位了。
“就達式常吧。”
顧明順著對方的意思,“以後這種角色,心裡有定論直接定下就成,不用刻意等我。”
“您的眼光,全臺都信得過。”王福林道。
很顯然,選角這個工作不光是他在盯著,臺長和其他人也在盯著。
他的話遠遠不如顧明的能夠服眾。
顧明也理解對方的苦衷,隨即就現場‘討論’起來。
以王福林的專業素養,基本前者看好的演員,顧明都直接定下。
在他看來,選角這塊有前者把關,再次也次不到哪去。
關鍵在於劇情設計。
文戲上,原版的《三國演義》表現得很好了,就是武戲和戰爭戲,是塊急需彌補的短板。
“於海老師和於承惠老師很快從豫省那邊拍攝完歸來,他們和袁家班合作指導武戲這塊,應該能達到及格線以上。”
“至於戰爭戲,我琢磨著場面要宏大的話,紀律性得足,跟部隊那邊打個商量,看看能不能支援一下。”
顧明頓了下,腦海回憶過後世那些經典大片的戰爭戲畫面:“以整齊劃一為主,道具上得下點功夫,資金的話不用你去考慮。”
華文公司剛有角川映畫那邊二十萬美金入賬。
他跟上面商量的是一半外匯額度留下,另一半換成人民幣。
而在內地拍攝,主要花費人民幣,外匯是專門預留給那些需要租賃和引進的先進裝置。
這些錢看似多,但要用到購買裝置上,就會發現捉襟見肘。
“明白。”王福林點頭。
“對了,我考慮在懷柔那塊建一座三國城,專門用來拍攝,以後再拍三國或者歷史戲,就近就能用。”顧明摩挲著下巴道。
雖然他一直致力於帶動全國各地的影視行業發展,但不得不說,京城無論短期還是長期,都會是影視行業中心。
在這附近做影視基地,對拍攝相對而言會便捷許多。
而這年頭,五環都是一片荒郊,更別提懷柔了。
他只要想,當地部門巴不得把地都白送給他去建設。
王福林愣了下,被顧明的大手筆給驚到,然後猶豫道:“成本會不會太大?”
“不用,這個成本不計算到拍攝中,是華文內部的專案。”顧明搖頭。
王福林咂咂嘴,他很想問問華文還缺不缺導演。
……
時間如梭。
到了年底,《三國演義》劇組選角工作塵埃落定。
連懷柔的三國城都開啟了建設。
整個華文在顧明的帶領下,開始大撒幣模式。
有錢,就是造。
他甚至給京電、中戲、上戲這三大藝校開設了專門的扶持基金。
三家加一塊付出也就不到一萬塊。
卻得到了三家的認可和支援。
今年春晚,央視臺長還想邀請顧明去擔任總指導。
不過被後者給堅持拒絕。
過年他還想陪著家裡人一塊過呢。
何況老佔著坑也不好,他又不缺這點成績。
這番高風亮節的大氣表現,讓業內業外對他的評價無形中又高了一層。
能做事,還能做大事,並且從不吃獨食。
這種人到哪都頗受歡迎。
以至於過完年,華文受到無數二代追捧,想加入進來鍍金。
一是華文的工作又是影視圈,又是跟海外打交道,工作內容高大上。
二是華文容易出成績,還捨得發錢,前臺小妹過年還收到了三個月工資的年終獎,這訊息傳出去,羨煞一幫二代。
誰說二代就不缺錢,何況是這種自己親手賺來且來路清白的錢。
於是,一個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顧明交際圈小,可秦平人際關係複雜啊,總能託關係找到他那裡。
“擦,過年不消停就算了,過完年更不消停。”
秦平接完一個電話結束通話,嘆氣道:“這特麼都託人找到我老丈人那邊了。”
“堵不如疏,既然都想進,那就考試吧。”顧明挑挑眉。
“怎麼個考試法?”秦平一愣。
“想進來混日子,那肯定不歡迎,所以首先得了解相關工作內容,這塊由你來出題……”顧明不緊不慢道。
“啊?我?”
秦平搖頭,“不行啊,我擔心自己被腐蝕。”
“沒事,誰要是能把你給腐蝕,那說明能力超出了做題本身,這一關也算過。”顧明無所謂道。
秦平張大嘴巴,這也能行?
“其次是具體專案,誰能做成可以加分,視難度看加多少分。”
顧明頓了下,“比如這次跟懷柔談判的三國城專案,跟銀行方面的貸款方案,就可以拿出來做其中一道加分題。”
秦平腦子轉了一圈,嘶了一聲:“我看你是把主意打到銀行相關的關係戶上了吧?”
“我不介意他們用什麼手段達成目的,我只關心能不能達成目的。”
顧明笑了笑,“華文不養閒人,也歡迎任何能人異士加入,隨去隨留。”
這幫人不是挺能顯神通,不如把這些神通用到公司相關業務上。
“牛。”
秦平豎起大拇指,要按這法子。
這波招人還能變廢為寶。
……
1982年3月。
《那人那山那狗》在東瀛醞釀已久,與大陸地區同時上映。
這本小說在東瀛由於顧明的名聲,賣得也不錯。
被譽為‘工匠精神之作’。
而上映後,清新的自然風光和質樸的真情實感,立馬將東瀛人給打動得不要不要的。
這些人就跟後世那些都市精緻男女,在大城市裡活得疲乏不堪,總幻想著回到田園風光裡一般。
對這種距離他們遙遠的生活,天然有一層濾鏡。
上映一個月,觀影人次就超過二十萬人次,票房超過兩億日元,相當於一千萬人民幣。
放在國內跟動輒觀影人次破億的電影看似沒法比,但這部分日元賺的是外匯。
而且東瀛和大陸院線上映的策略不同。
像《那人那山那狗》在東瀛一些院線上映時間可以達到一年以上。
也就是說這部分收益是細水長流。
以角川映畫那邊的分析,觀影人次後續還會增長,一年之內翻倍也有可能。
國內上上下下對這個成績沸騰一片。
業內更是跌掉了下巴。
他們再清楚不過這個成績的含金量。
很多國內電影是在國內市場受保護的情況下,才能如魚得水,可放在海外市場就等於是客場作戰。
完全不是一個難度。
偏生這電影是西影廠和華文合作製作。
前者原來就是複製墊底的製片廠,直到《棋王》過後才有了點名聲。
這回《那人那山那狗》更是跟著混了個滿肚肥腸。
西影廠的製作能力都行,他們沒道理不行啊。
以前還得華文這邊找上門聯絡,現在全都主動堵到公司。
不過他們也不敢有過激舉動。
以華文目前的成績,和在上面的青睞程度,誰找茬誰就是找死。
“東瀛上映效果不錯,拿著這份成績再去其他國家和地區談就好談多了。”
顧明跟秦平交代著,“《那人那山那狗》一開始主要對準的市場就是東瀛,所以其他地區賣多賣少都儘量賣出去,多賺點就是白得。”
“現在可以跟東瀛五大電影公司再談一談《少林寺》《包青天》這些授權。”
如果說《那人那山那狗》只是他用來試水的作品,《少林寺》就是打響大陸電影名頭的作品。
不光對華文而言,是個招牌。
對即將在香江成立的銀都機構,也指望這部電影能打響開門紅。
“嘿嘿,這些個事情,我打算拆分成幾個加分題,安排那些透過初試的人去協助。”
秦平現在是吃到了甜頭,很多往日他出面都不好解決的事情,有這些二代出面,分分鐘都給搞掂。
關鍵他們還有正經的理由,這對雙方來說是合則兩利的事情。
“好。”
顧明點頭,“對了,各大高校快畢業一批學生了吧?是時候招一批進來了。”
他播撒已久的種子,終於要到收穫的季節了。
張藝某、田莊莊、李邵紅這些人,可一直嚷嚷著要進華文,跟著自己幹。
這些人放在自己手中,他有信心領著他們創造出更輝煌的成績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