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伊藤的努力下。
《挪威的森林》出現在各個出版社的案頭。
這部奠定了村上春樹在世界文學史上重要地位的作品,前世在東瀛累計銷出1500餘萬冊。
平均6-7個東瀛人就有一人擁有這本書,是東瀛銷售總量最大書籍。
它的出現,並沒有當即帶來反饋。
相反,好幾個出版社只是瞟了幾眼便給扔進廢稿之中。
一個華夏人寫關於東瀛人的愛情故事。
簡直可笑。
而即便有認真看的,也摸不準是否會受市場歡迎。
只是其中終究不乏有膽識之輩。
“新潮社沒有回信,《文藝春秋》也沒有,都是些有眼無珠的傢伙。”
伊藤罵罵咧咧著,翻到了一封回信,眼眸瞪大:“角川書店回覆了,覺得合適。”
這是個好訊息,但伊藤卻陷入糾結。
“怎麼了?”顧明問道。
“這家出版社以發行輕小說為主,會不會不太符合顧君你的文學巨匠身份。”伊藤一本正經道。
他是真這麼認為,一旁魯小威煞有其事地點頭。
顧明卻是聽笑了:“文學巨匠的身份,不是由哪家出版社發行了作品來認證,是觀眾的認可。”
“如果一個作家寫了再好的作品,但沒有一個讀者,那他稱得上文學巨匠嘛?”
文科不像是理工科,對就是對,錯就是錯。
審美是很主觀。
一部再垃圾的小說,只要能夠得到絕大多數人喜歡,就不影響它的地位。
相反,再好的作品,曲高和寡有個屁用。
沒有任何一個創作者,會發自內心希望自己的作品小眾,巴不得越多人喜歡越好。
“那我明白了,我約角川書店那邊見一面。”伊藤點頭。
“順便談下推廣。”
顧明頓了頓,“酒香也怕巷子深,推廣費用我們可以自費。”
對他而言,賬戶裡的錢躺著就是廢紙。
如果能拿來換取名氣,反而會獲得更多。
他沒時間去等美酒慢慢發酵,寧願多花點冤枉錢去催熟。
只要他的名聲在東瀛打響。
華文公司的工作就會容易開展。
得到顧明的指示。
伊藤很快跟角川書店的編輯聯絡上。
由於顧明這邊給出了自費的推廣方案,再加上那名編輯對《挪威的森林》的看好。
雙方在合同上迅速達成了共識。
緊跟著透過角川書店以及之前結識電視臺的渠道,一名華夏暢銷作者創作了一部關於東瀛愛情故事的訊息不脛而走。
有褒有貶,正是這種爭論反而讓顧明的名氣變得更大。
《那人那山那狗》和《故鄉的原風景》率先吃了一波紅利,銷售額大漲。
這種推廣中,富士電視臺發來二次邀約。
“顧君,富士電視臺允許我們上節目期間宣傳你的作品,並且還願意付出一筆不菲的通告費。”伊藤欣喜若狂。
這等於是給錢還幫他們宣傳。
這好事朝哪找去啊。
只是在他視線中,顧明依舊搖頭拒絕。
“從現在開始,任何露臉的節目,我都不會再上,所有面向公眾的言論,都由你的嘴替我說出去。”
“啊?為什麼?”
伊藤懵逼,他們做這些的目的,不就是為了幫顧君打響名氣。
如今有露臉的機會卻放棄,實在想不通。
“保持神秘,也是一種營銷手段,作為一個異國作者,我不出現比出現要好。”
顧明嘴角上揚,“當然前提是作品質量夠硬。”
有句話叫真人不露相。
神秘就意味著無盡的遐想,對作者,對讀者,保持距離都是一件好事。
反正他需要的是‘顧明’這個名字在東瀛被熟知。
從而讓他後面推廣作品更容易。
他這個人反倒不重要,畢竟又不打算在東瀛繼續發展。
在伊藤和魯小威二人的迷惑中。
自從推廣開始後,就一直沒有在公眾層面出現的顧明,被傳得愈發神了。
有媒體調查過顧明在華夏的情況下,直接斷定其是華夏文學界最亮的那顆新星,也必將引領華夏文學界。
有媒體直言顧明的作品,總計賣出上億冊。
甚至於威尼斯電影節、柏林電影節等榮譽也被扒了出來。
越扒,這幫東瀛人就越發現顧明的履歷之豐富。
再之後富士電視臺的新聞欄目,乾脆把不知道從哪要來的顧明照片給掛了上去。
俊朗的外表,瞬間將輿論給點燃。
推廣來推廣去,到最後效果不如一張照片好。
這倒是出乎了顧明等人的預料。
尼瑪咱想靠筆桿子吃飯,沒想到靠臉就吃上了。
潑天的熱度下。
顧明始終沒有露面,連東映會社那邊在意識到《那人那山那狗》逐漸上漲的價值後。
重新評估了華文公司的重要性,決定由社長岡田宏親自跟對方聊一聊。
可惜吃了個閉門羹。
對於顧明來說,在他意識到求人不如求己的那一刻。
攻守便易形了。
給你臉時你不要,再想要臉可就沒那麼容易。
……
9月1日。
顧明新作《挪威的森林》,在一片沸騰的輿論中,終於問世。
角川書店當天便被堵了一條長龍。
全是來一睹為快的東瀛文學愛好者。
畢竟這部作品還沒上市之前,就被伊藤拿著到處給東瀛有名有姓的作家去評價。
在金錢的魔力,以及作品本身的魅力下,收穫一致好評。
早就讓這幫讀者吊起胃口了。
“顧君,今天過後,你和你的作品就要名動東瀛了。”
伊藤面色興奮,他從未懷疑過顧明的才華能否得到東瀛民眾的認可。
相反,他一直為東瀛民眾沒有機會了解顧君的才華,而感到惋惜。
就像是自己一直追的小眾歌手,有朝一日被無數人喜歡一般。
有種自己早早慧眼識珠的快感。
“我該回去了。”顧明突然道。
回去?
伊藤一臉不可置信,馬上迎來收穫,怎麼就要走了?
“《那人那山那狗》的複製,勞煩你帶著魯小威多跑幾家電影公司,至於我其他文學作品如果有當地出版社感興趣,全權交給你幫忙談合同了。”
顧明神色淡然,“影視這塊,要談也該是他們到大陸找我談了。”
他親自帶隊來東瀛,體現的是誠意。
這次輪到東瀛電影公司來表現他們的誠意了。
“我明白了,這就是華夏成語,功成身退是嗎?”伊藤若有所思道。
“差不多吧。”
顧明沒跟伊藤過多解釋,而是扭頭對魯小威道:“我走了,你就是華文在東瀛的橋頭堡,無論誰找你談影視作品引進,你都是可以談,但任何承諾都不給。”
“想得到承諾,就必須到大陸,明白我的意思嗎?”
“明白。”
魯小威點頭,臉上猶豫著有話說。
“你想問什麼時候能回國吧?”
顧明笑了笑,“等我回去,就再派人來你這兒,熟悉業務後,你就能回去了。”
在他心中,魯小威有更大的作用,留在這兒屈才了。
“多謝顧指導栽培。”
魯小威鬆了口氣的同時,反應過來顧明是特意栽培自己。
有這一份在東瀛的履歷,回去以後再做事就容易受提拔了。
……
十月二日。
剛過國慶。
京城,某處大禮堂正舉辦著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的頒獎大會。
作協的大佬在上面致辭。
下面坐著巴金、張光年等老先生,再遠點就是顧明這些新一代作者。
他跟賈大山等講習所的同學坐在一起。
“聽說你在香江那邊寫了篇小說,火遍全香江啊。”賈大山帶著欽佩道。
當他們這些人還在大陸掙扎寫作的時候,人家已經開始開疆拓土了。
影響暫且不說,就說香江稿費,比內地可是香得多了。
真捨得給錢。
“還行吧,本來我不想砸場子的,但那邊有個叫倪框的人跟蒼蠅似的嗡嗡嗡,只能給他們動點真格了。”顧明笑笑。
這事他自己都快忘了,沒想到才剛傳到內地。
訊息屬實有些滯後。
“發了多少稿費?”另一邊有人忍不住問道。
這下包括賈大山,蔣子攏等人全都豎起耳朵,以前是談錢俗,現在是巴不得朝錢看。
“不知道。”顧明搖頭。
“切。”
眾人以為前者是不願意說。
“我是真不清楚,跟香江那邊出版社按版稅談的,發多少要看賣了多少。”
顧明頓了下,“何況錢財乃身外之物,多多少少對我沒意義,夠花就行。”
他是真這麼覺著,主要沒啥太大的慾望,再有錢也無用武之地。
只是這話落在旁人耳朵中,難免讓人覺得不是滋味。
忒特麼裝了。
眾人連話都不想接,突然就專心聽起臺上領導的致辭。
以前感覺致辭臭長,現在發覺正好。
“唉,你們對我的誤會太大了,本來我還想給你們介紹香江的出版社,說不定就能把你們作品引出了。”顧明搖頭晃腦道。
這回大家卻不覺得刺耳,猶如天籟之音。
“還是小顧高風亮節,碰見好事不忘了咱們這些同窗。”賈大山給予高度評價。
“咳咳,什麼小顧,這是顧老師,放尊敬點。”蔣子攏輕咳兩聲,毫無文人骨氣。
沒辦法,港幣這年頭確實香,誰也不嫌錢少。
何況他們跟顧明不能比,後者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主。
他們呢,拖家帶口者不在少數。
而且進項也全靠寫作。
“不過香江出版社的眼光跟內地不一樣,說不準喜歡什麼型別。”
顧明神色變得認真起來:“而且咱們每個人寫作風格不一樣,我建議大家可以先了解下當地的文學作品,有想法可以針對性創作一下。”
向外文化輸出這種事情,他一個人獨木難支,帶著大家一起衝鋒陷陣才好。
再者說,能賺港幣,一定程度上也相當於創匯了。
這幫同窗的生活條件也能變好,屬於良性迴圈。
尤其是同窗中,有些人不適應內地的文學創作,樹挪死人挪活,換成香江文壇的風格,興許就成了。
像倪框、金勇那種,在內地屁都不是,到了香江反而有了出頭之日。
這些東西都說不好。
眾人陷入思索,他們作為成年人有自己的判斷,當然聽得出顧明所言並無私心,心中默默記了一份情。
說話的時候,臺上也正式開始頒獎。
“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獲獎者,《內當家》王潤滋,《被愛情遺忘的角落》張弦,《勿忘草》周克芹,《百花深處》顧明……”
到了顧明這裡,場內先是一靜,然後歡呼宣告顯變大。
除了文學講習所的同學捧場外,《人民文學》等雜誌社的編輯也在捧場。
在其他作者,多以短篇開局的文學生涯中。
唯獨顧明是以詩作開篇,再之後便是《棋王》《闖關東》這種大長篇。
以至於文名頗盛,獎項卻無,這次是實至名歸。
顧明在跟賈大山等人擁抱後,便上臺從頒獎人玎玲手中接過獲獎證書以及五百獎金。
“感謝丁老師。”顧明道。
雖然玎玲在這裡的身份是文協副主席,但他還是以老師相稱。
“這是你應得的榮譽,文學講習所以你為榮。”玎玲笑吟吟道。
看著意氣風發的顧明,滿眼都是年輕時的自己。
顧明剛下去,又開始頒發中篇小說。
“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獲得者,《人到中年》諶容,《犯人李桐鐘的故事》張一弓,《高山下的花環》顧明……”
嗡!
連續獲獎,還是不同類別。
這在頒獎中還是頭一次。
但大家仔細想來,又覺得毫無懸念。
以《高山下的花環》質量,不得獎才是問題。
啪啪啪——
掌聲送給再次起身上臺的顧明。
這回為他頒獎人便換成了主席巴老先生。
同樣的頒獎證書,但獎金從五百變成了一千,老實說顧明心中還有點小驚喜。
嗯,他雖然視金錢如身外之物,但這種獎金卻不一樣,是認可也是榮譽,打算回去跟證書一起裱起來。
“作為連續獲得中短篇的獲獎者,協會打算破例讓你發表一次感言。”巴老笑著伸手示意。
顧明迷迷糊糊站在臺前,望著臺下一個個前世自己耳熟能詳的大人物,大腦一片空白。
然後就看到老朋友崔道怡朝他豎起大拇指。
繃緊的身子莫名就鬆弛下來。
“突然讓我說感言,我也沒準備,不過看到諸位的那一刻,腦海裡倒是浮現出一個感慨來。”
“這個感慨就當是送於大家的祝福,也是我的希冀。”
“祝華夏,文脈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