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
京城的天逐漸熱了起來。
《三國演義》專案組定下,很快專家團也被湊齊。
反倒是劇本這塊給卡住了。
純粹演義,還是摻雜歷史,雙方各執一詞。
但顧明沒插嘴,任由專家學者進行爭辯,真理越辯越明嘛。
他就定下了一點。
文戲要出彩,武戲也要同樣。
要拿出最大的能力去對待這部電視劇。
原版的《三國演義》哪都好,就是武戲文打,削弱了劇情的張力。
好好的史詩劇,拍成了打嘴炮。
這次他乾脆把於海、於承惠等內地武術精英,連帶著從香江請了袁家班,一起琢磨。
寧願花費多點時間,也要做到盡善盡美。
正如他先前所說,過了這個階段,再想讓這麼多人把精力完全投入到一部電視劇裡,幾乎沒可能了。
至於選角工作,眾人決定一邊蒐集合適的演員資料,一邊等劇本出爐再行考慮。
倒是最重要的劉曹孫三個主公,率先進入了篩選階段。
而此時的顧明已經帶著李蓮傑出現在了豫省。
“歡迎顧指導,蓬蓽生輝啊。”
豫臺臺長笑吟吟道,他早就跟華文公司取得聯絡,知曉了對方要跟己方合作的訊息。
可謂是朝思暮想,總算把人給盼來了。
“您捧了,這次來主要是為了改編《少林寺傳奇》。”
顧明也不客套,上來就直入主題,道明來意。
《三國演義》是奔著東瀛市場去的,《少林寺傳奇》就是打算接著原著的熱度以及日後《少林寺》上映的熱度,進軍香江市場。
豫臺臺長聞言心中更喜:“我們全力配合,有任何需求,只要我們有,絕不含糊。”
這話聽著給力,實際上也暗含一個意思。
那就是他們沒有的,那就沒辦法了。
畢竟豫臺相比起央視、魔都臺,的確是囊中羞澀。
“資金我們會主要負責,拍攝這塊其實耗費不大,難度也不大。”
顧明頓了下,看向對方:“但我們要跟當地證府合作開發嵩山少林寺的旅遊資源,這是這趟來的主要目的。”
他看中的便是少林寺這個招牌,但凡電影和電視劇打出名聲,很容易造就出一個旅遊聖地。
後世山城的洪崖洞,就是私人興建,以及烏鎮之類的旅遊景區。
當然,那都是在千禧年之後。
但華文公司有上面的關照,這部分資質在顧明的報告下,得到了模稜兩可的允許。
也就是上面拿捏不準,但不介意讓華文作為先行者嘗試一番。
改革開放後,許多行業都是在嘗試中進行。
只是有些激進的政策,放在了特區。
而華文公司由於能創匯,海外出成績的種種行徑,也勉強得到了特殊的實驗許可。
最關鍵的是,華文公司根子上還是國有企業,甚至某種意義上,依舊是單位。
這就讓公司的手腳能夠略微放開,好歹算是自己人。
“這……您得跟省裡面談。”豫臺臺長臉色一變,沒想到顧明胃口那麼大。
“呵呵,我明白。”
顧明點頭,他的意思也很明顯,不見兔子不撒鷹。
你丫的不給我好處,憑什麼出錢出力幫你們忙。
就在這種複雜的氣氛中。
顧明帶著李蓮傑參觀了一番豫臺,又去了一趟少林寺。
謝絕當地證府的邀請,直接登上了嵩山。
比起最初的少林寺,寺廟明顯又修繕翻新了一遍,看起來愈發有禪宗聖地的樣子。
“顧施主,別來無恙。”方丈招呼道。
對於顧明,寺廟上下都視為恩人。
“本來這裡是清淨之地,我屢次叨擾,實在不好意思。”顧明道。
“這世上哪有真正的清淨之地。”
方丈搖搖頭,“心中清淨,方才是真的清淨。”
顧明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說道:“不過我這次是真要攪了貴廟的清淨,後面還會再拍一部關於少林寺的電視劇。”
“我打算把少林寺給打造成嵩山的一塊招牌,吸引海內外人士旅遊,到時候方丈你們難免會捲入世俗事務中來。”
前世少林寺的許多改革,是在後來的釋姓方丈手裡出爐。
這會兒少林寺接受與否,顧明還摸不透。
方丈聞言愣了下,對於對方所說的話,資訊量之大一時間有些消化不得。
開發景區,吸引旅遊,這是直到千禧年乃至10年後,國內才會考慮的轉型之策。
在那之前,各地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招商引資。
“首先,少林寺目前的規模肯定不夠,在我的計劃裡至少要擴大十倍以上,外圍還要再擴大。”
“其次,僧眾太少,全國慕名而來的人不是挺多,我建議從中收納一部分,再從外部其他寺廟借調一部分,人數要在百人以上。”
“除了日常的寺廟活動,由你們內部決定外,我認為每週,如果有能力,每天可以向觀眾進行武僧表演。”
“像木人巷,十八羅漢巡街表演都可以安排上。”
顧明說著自己的規劃,他把少林寺當成主題式樂園去做了。
演出、互動專案等等,全在藍圖之內。
聽得方丈一愣一愣。
這麼下去,少林寺還是他熟悉的少林寺嗎?
“當然核心地區,我們不會插手,所有活動侷限在外圍地帶。”
“假使能吸引來十萬人次的遊客,不論是當地收入,還是就業崗位都會大大增加,您想想看這每年數十萬遊客的吃喝拉撒,能帶來多大正面影響,少林寺之名也會傳遍世界。”
“功德無量啊。”
顧明苦口婆心道,創匯不僅僅單純靠文化作品,這種旅遊名片同樣能做到,並且還能進行文化輸出。
一舉兩得。
“我不太懂這些,不過既然是顧施主的提議,本寺願聽從安排。”方丈認真道。
他不瞭解商業,但他了解人性。
至少這事從顧明嘴裡說出來,不會是害他和寺廟。
顧明愣了下,他準備了許多腹稿。
都打算抽出數週時間專門磨一磨了。
沒想到靠著人品,上來就談妥。
一時間,心中生出幾分暖流,對方對他的信任,何嘗不是一種不可多得的認可。
……
沒過幾天。
豫省那邊就派來了人與顧明詳談,關於少林寺的開發計劃。
好在後者早有準備。
做好了十足的規劃,當這份規劃書擺在豫省工作人員面前時。
對方明顯愣了一愣。
沒見過這麼規整的辦事流程。
再加上華文公司的級別,與《少林寺傳奇》原著的火熱。
這份規劃書很快出現在省裡數位大員的案卓前。
當看到顧明在上面給出了少林寺開發後,可能帶來的收益中,有一條是能夠吸引外商投資,想都不想就拍了板。
儘管改革開放才過去三年。
但這個大勢儼然不可逆轉,各地就得動起腦筋,如何在接下來的發展中佔據領先身位。
豫省一不沿海,二無厚實的工業基礎,三人才教育也排不上號。
拿什麼去吸引投資?
而顧明顯然就是給了他們另一個未曾設想過出路。
有了省證府的認可。
《少林寺傳奇》的專案迅速立項。
少林寺的商業開發計劃也列入了程序之中。
重新回到豫臺,顧明獲得的待遇明顯比上次更高了一個級別。
“方丈一角由於海出演,計春華出演孫霸,於承惠出演老么子……”
顧明上來就宣佈了幾個主要角色的演員人選。
基本是《少林寺》的原班人馬。
在場眾人絲毫不覺得有什麼,順從就應了下來。
這倒是讓前者有些意外,他原以為自己要施展些口舌,讓這幫人信服自己的選角計劃。
畢竟選角這麼大的事情,直接定下,很容易牽扯到內定上。
但他顯然低估了自己的名聲。
如此的話,那他就更不客氣了:“蓮傑,你出演惠石,雖然不是絕對主角,但戲份也不少,沒意見吧?”
“我高興還來不及呢,在組裡面身子骨都快閒得生鏽了。”李蓮傑興奮道。
他巴不得早日投入到演藝工作中,不然白領著工資,心裡總覺得發虛。
顧明見狀暗暗點頭,《少林寺》沒上映之前,對方還是很聽從工作安排。
就是不清楚等巨大名利落在這個年輕小子頭上後,會發生怎樣變化。
“剩下角色我認為由你們來遴選更合適,當地若有演員合適,可以排在優先順序。”顧明說道。
他是不希望全國演藝中心,一定要集中在哪座城市,亦或者央視一家獨大。
最好是各地演藝事業都能蓬勃發展,形成良性競爭。
這樣才能推陳出新,滿足更多觀眾。
不然像後世那般,大半的劇組在京城籌備完整再去其他地方拍攝。
長此以往,形成了錯綜複雜的圈子,反而阻礙了影視行業的發展。
定好籌備計劃,顧明把雜務交給豫臺的人員,自己則專心改編起劇本。
在這個編劇尚被重視的時代。
劇本往往才是一個專案的核心。
於海、於承惠等人也被喊了過來,連帶著袁家班的人也跟了過來。
《少林寺傳奇》說到底是武打戲。
武術設計上,有袁家班的武指幫忙指導,怎麼也比他們自己瞎琢磨強。
費用上,華文公司一力承擔。
《包青天》以香江市場為中心,朝著整個亞洲開始輻射。
在秦平的努力下,賣出的價錢還算可觀。
但一個專案的收入,很難達成收支平衡。
所以在華文和西影廠合作的《那人那山那狗》拍攝殺青後。
顧明難得放下了劇本改編工作,決定提前返回京城。
……
7月8日。
什剎海附近的一處院子。
華文公司新辦公地便坐落於此。
這也是顧明強烈要求的。
從小組改制成公司,就要有個公司的樣子。
該有的接待,會客廳,會議室等功能場所,場地不大點還設定不出來。
“都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你們這變化,把我眼珠子扣下來都成。”
藤紋驥看著明晃晃的會客廳,在顧明的指導下,設計風格偏向現代化。
放在1981年的京城,帶來的衝擊足以令藤紋驥從開始的大大咧咧變得束手束腳。
“呵呵,包子有肉不在褶,我們是光有褶,整個院子最精華的地方就在這兒了,就為了唬一唬你這種外行。”
顧明笑了笑,“電影拍得順利嗎?”
“就沒打過這麼富裕的帳。”
藤紋驥咂咂嘴,“要不是我怕老吳罵我忘恩負義,我都想調到你們華文專職做導演了。”
有華文的資金注入,這電影拍攝沒了往日的捉襟見肘,那叫一個爽。
“隨時歡迎。”
顧明跟著玩笑一句。
實際上對方想加入,他也不會同意。
華文需要的是思想新穎的電影新人,他寧願在一張什麼都沒有的空白紙上作畫,也不願用佈滿墨痕的舊畫。
何況有張藝某、田莊莊這些新力量,何必捨近求遠。
他已經跟曾經的好幾位同窗談過了,等到這些人畢業,就會投入到華文公司的懷抱。
“大概多長時間能剪出成片?”顧明問道。
“有你的分鏡頭劇本,至多一個月。”藤紋驥正經起來。
這部電影創作出來的使命,他很清楚。
涉及到海外創匯,容不得吊兒郎當。
“嗯,那給你一週時間,先給我做個大致的初版出來,我準備拿到東瀛那邊提前談一談條件。”顧明沉聲道。
如果這部電影成功打入東瀛市場,再加上後面的《少林寺》。
那華夏電影在東瀛就算立住腳了。
別看後世東瀛的電影市場不值一提,但放在如今,卻是實打實的票房大戶。
香江電影市場能那麼蓬勃,就是依賴於彎彎、日韓等地的票房市場。
並且東瀛尚未經歷廣場協議,還未迎來消失的三十年。
民眾在娛樂消費上很有潛力。
拿下這塊市場,至少能保內地影視行業接下來十年的發展。
起碼讓一部分電影人,將目光投向世界,而不是一味地窩在內地一畝三分地上。
在顧明看來,就是達到目的了。
一週後。
顧明帶著《那人那山那狗》初版的複製,踏上前往東瀛的飛機。
沒人意識到,自此刻開始,華夏電影走向了另一個岔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