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影廠。
接到顧明的電話。
廠裡立刻熱鬧起來。
一部《棋王》給他們帶來的回報忒大。
以至於他們現在都時刻惦念著,什麼時候能再合作一把。
只不過自覺層次不夠,才沒好意思張口。
沒想到人家主動找上門來了。
“回覆那邊,顧同志那邊需要任何支援,西影廠都堅決提供。”
廠長率先定下調子,爾後看向房間裡旁人:“不過這個導演人選是個問題,你們覺得誰來合適?”
“咳咳,我跟顧同志是合作過的,老搭檔了……”吳天明開口道。
“老吳目前重心在管理上,我認為這種具體業務還是交給其他人來做比較好,畢竟一心不能二用嘛。”
藤紋驥突兀打斷,卻是在拆吳天明的臺。
這讓在場眾人有些意外。
這兩人關係不是挺好的麼,鬧彆扭了?
“我個人毛遂自薦,我也是跟顧同志有過合作基礎,並且在威尼斯電影節時,我們在電影方面的討論有很多共通之處。”
藤紋驥侃侃而談,聽得吳天明太陽穴跳動。
什麼特喵的電影討論。
明明是你這廝一直嚷嚷著要看限制級內容,被自己和顧明攔住了而已。
“藤紋驥,你之前拍《棋王》時怎麼說的來著?下部戲堅決不再跟顧同志那種名家合作,好好的導演成了提線傀儡。”
“再說了,你不是要拍你自己的音樂電影?劇本都寫好了?”
吳天明忍不住戳穿這貨的真面目。
“誰說的,我看你是做夢聽錯話了。”
藤紋驥臉一扭,說啥都不承認自己說過類似的話。
眼瞅兩人又要掰扯。
廠長好氣又無奈地打斷:“好了,多大的人了,還在會議上吵吵嚷嚷。”
“藤同志說的也有道理,天明的工作重心轉向幕後,這次執導的任務就交給小藤去做吧。”
說是選人,實際上就是從二人之間選。
有過合作基礎,顯然會更順暢。
“廠長您高明,保證不讓您失望。”藤紋驥樂道。
吳天明張張嘴,一臉氣餒。
他奶奶的,終於知道什麼叫兄弟兩肋插刀了,這是真知道往哪插最疼。
……
京城。
顧明也沒料到西影廠的答覆這麼迅速。
剛發過去合作的邀約。
第二天就應下,並且派了藤紋驥北上。
“這也算是開門紅了。”
顧明笑了笑,“從西影廠入手,帶來的示範效應會更大,它在全國製片廠中都排在墊底的位置,人員、裝置、資金這些條件,西影廠有的,其他製片廠也都有。”
“只要西影廠能夠取得成功,其他製片廠我相信就算我們不主動,它們會反過來主動求我們。”
其實有個軟性條件,他沒有說出來。
那便是西影廠思想上有改變的那個勁兒,這是許多製片廠沒有的。
當然,也可能是那邊破罐子破摔。
畢竟已經是全國墊底了,再爛還能爛到哪去?
“呵呵,您這和藤導再度合作,再征戰海外電影節就比上次要有基礎了。”魯小威笑道。
有過一次威尼斯獲獎的經歷,拿到國際上還是會受些關注的。
“不,這回不走電影節的路子。”顧明搖搖頭。
他要提供出更多的可能給業內的人看,給上面的人看。
上面和業內許多人猶豫,無非是在他們眼裡有些路是絕路,或者說短時間內不可能。
但他就要把這路給走通出來。
魯小威一愣,琢磨不出來顧明的思路,也懶得琢磨。
反正踏踏實實跟著對方,總不會走歪。
正說著。
外面走入許久未見的秦平。
這傢伙自從帶著下屬出去跑關係後,就基本沒回過辦公室。
“有一個好訊息,和一個更好的訊息,你們要先聽哪個?”秦平樂呵道。
“更好的訊息吧。”顧明笑道。
“為啥?”秦平疑惑,不應該是把好的留在後面才對?
“先聽好訊息,萬一下一個更好的訊息,沒達到我的預期,那期望不就落空了。”
顧明攤攤手,“那我聽了更好的訊息,下一個好訊息就在接受範圍內,比我期望高低都不影響心情。”
“成吧,你說了算。”
秦平清了清嗓子:“這個訊息跟你有關,《少林寺傳奇》連帶著《暗算》的出版權,跟香江那邊的出版社談定了,一月就會跟廣大香江讀者會面。”
“版權費是用港幣結算,不過打入你的賬戶會自動兌換成人民幣,但我幫你留了部分份額留在外匯賬戶,你可以自行決定是否兌換。”
沒辦法,這會兒國家對外匯極度缺乏,基本入了銀行的口袋,就很難再出來。
秦平能幫他預留一部分,已經是費了不少功夫。
“還有就是官方希望版權費的金額,暫時保密。”秦平道。
“我理解。”
顧明點頭,在大部分人工資不過百的時候,自己賣個版權賺個幾萬的,確實不宜宣揚。
“另一個好訊息是由於《棋王》在歐洲多個國家的文藝片院線表現不錯,好幾個當地片商聯絡到外務部,希望能引進其他內地電影。”
“這對我們的工作是一個極大的肯定和支援,在跟其他部門的洽談以及海外方面聯絡,都順暢了許多。”
秦平語氣中滿滿的激情,“都說萬事開頭難,我們開頭就有這麼高的起點,往後只會更高。”
很多事情,他原本預想時是很難,可真到去做才發現並沒有自己想象中那麼困難。
反而做起來,有愈發順手的感覺。
“正好我這兒也有個好訊息要告訴你。”
顧明笑著道:“以我們小組的名義跟西影廠開展第一部電影的製作,也算是給咱們小組打響名頭,有成績的話你們再做事也會方便。”
“可以啊,這樣,你回頭劇本做出來大概,交給我,我幫你去申請政策和專項資金。”秦平猛地拍手道。
顧明和魯小威一愣。
還真有政策和專項資金啊。
秦平看到兩人的模樣,笑道:“哪有不給馬兒吃草,又想馬兒跑的好事,就算上面沒有,我想辦法也給咱們要出來。”
“怎麼做文化產品,是你的強項,怎麼從上面要支援和對外搭建聯絡渠道,是我的強項。”
開玩笑,沒兩把刷子,他也不能被廖公指定來做小組的組長。
……
三天後。
藤紋驥總算是到了京城。
兩人碰面是在百花衚衕。
“嘿,你這地兒成了大學生必遊景點啊,我過來的時候看見好幾個朝氣蓬勃的小男生小女生。”
藤紋驥笑呵呵著,“那篇《百花深處》我看了,挺有意思的,就是篇幅短了點,不適合拍成電影。”
“當初寫的時候,就奔著短篇篇幅寫的,算是我唯一的短篇。”顧明笑道。
他沒說這小說是奔著明年最佳短篇小說獎去的。
而寫它的目的,僅僅是為了滿足講習所幾名老師的期望。
“對了,你那結業作品剪完了,沒說拿出來放映?”藤紋驥想起這事,問道。
這個短片當初在魔都拍的時候,可是吸引了不少人的視線。
畢竟又是外籍演員,又是在大酒店下榻,那製片成本比一般電影都高。
何況還是對方第一部以導演和主演名義做的短片。
自導自演,放在內地也算是奇景了。
“只在京電內部放映了一下,本來是要公開放映,但《像霧像雨又像風》那事兒出來後,就擱置了。”顧明解釋道。
這部短片探討的人性,比那部電視劇有過之而無不及。
擔心再引起輿論。
顧明乾脆按下來,準備等報完電影節再看情況。
他投了好幾個電影節,只要不互相排斥,就都投遞試試。
反正這年頭國內又不講究獎項含金量。
但凡掛著個海外電影節的名頭,都能算個榮譽。
儘管說起來有點不對味兒,但事實上,掛著個海外獎項榮譽,國內所受待遇也會提高不少。
“那是該避一避,鬧不好就有帽子扣頭上,犯不上。”
藤紋驥感慨一聲,提及此行正事:“這次你是打算原創劇本,還是改編哪部作品?”
“《那人那山那狗》你看過嗎?”顧明問道。
藤紋驥來了精神,看來是要改編這部作品。
“看過,講郵差的嘛,說起來跟《棋王》有點像,主人公都有堅持的地方。”
“這部小說被我朋友拿到東瀛出版了,目前應該剛開始售賣,我之所以打算改編它,就是對準了東瀛市場。”
顧明頓了下,“並且《少林寺》有東瀛影視公司的投資,有這層關係,我們進入東瀛電影市場會減少難度。”
“你要做的,就是把這部小說裡的郵差精神給表現出來。”
放在東瀛,也可以稱作工匠精神。
後世高科技再發達,東瀛依舊崇拜手工藝者。
例如所謂‘煮飯仙人’,從1963年開店就堅持用灶臺‘古法’蒸煮米飯。
別看東瀛電飯煲頗受歡迎,可在東瀛,就是不如‘煮飯仙人’的古法蒸米好……
以及在全世界都在使用智慧機時,東瀛人依舊堅持翻蓋按鍵機。
都能看出這個民族擰巴的一面。
“懂了。”
藤紋驥眼前一亮。
他只覺自己聽出了對方的暗示。
東瀛那邊咱有人,放心大膽拍。
賺小東瀛的米,那他可來勁了。
“劇本的話,可能要過段時間才能給你,不過選角你可以先行一步,我們小組辦公室就臨時作為劇組籌備地。”顧明說道。
他手頭還有《平凡的世界》沒有完成。
這部平民的史詩,在他寫起來才發現並不容易,尤其是原著平實的語言,想要復刻著實難。
好在他把這當成是一種挑戰。
正好將在文學講習所學到的知識,一併融納貫通進去。
……
《像霧像雨又像風》的禁播,給了顧明一個警鐘。
他一路走來順風順水。
到這時候才意識到樹大招風。
尤其在意識形態這方面,更要慎之又慎。
索性就安生下來,踏踏實實地寫著劇本和小說,時不時跟魯小威挖掘國內的電影,往海外進行投報。
這一找,發現好苗子還是有幾個的。
例如魔都美影廠的動畫短片《三個和尚》,這故事是七零八零後的經典回憶。
三個和尚沒水吃的諺語,就是從這兒傳遍大街小巷。
顧明直接安排著往符合條件的電影節報。
像丹麥的歐登塞城國際童話電影節,法國的昂西國際動畫電影節,波蘭的克拉科夫國際短片電影節。
都是接收動畫短片,且異常推崇。
忙碌中。
央視的臺長又找到了他這裡。
“請我去錄節目?”
顧明聞言頓時回想起自己曾經答應對方上節目的事情。
那確實不好推卻。
話說《曲苑雜壇》這個節目創意,就是自央視那得來的。
“昂,派了車在外面等著呢。”魯小威咂巴嘴道。
比起央視動不動就派車的大氣,自家京臺顯然條件就簡陋多了。
讓他也想請組長,卻張不開嘴。
“行,那你在這兒看著吧,晚點兒沒什麼事情,該關門回去就回去。”顧明叮囑道。
他在這裡才見識到什麼叫清水衙門。
如果不是他們自己給自己找事情做,清閒一個月都沒人會打攪。
甚至秦平等人,一星期都可能露不了幾次面。
這幫傢伙出著外勤,去跟海外出版商、片商吃吃喝喝,增進感情,這流程看得魯小威眼熱得很。
他交代完魯小威,就跟著央視的人坐上車。
一直到央視大樓,央視臺長正帶著一幫人等著自己。
“老交情了,還整這麼大陣仗做什麼?”顧明笑道。
“越是老交情,才越要認真對待。”
央視臺長拍了拍顧明的肩膀,“聽說你進外務部下面的小組當副組長了,專門負責對外文化交流和輸出這塊?”
“昂,上面也是拿我們小組做個實驗,不做不知道,做了才發現任重道遠啊。”顧明搖頭道。
他現在明白為什麼張藝某的《紅高粱》奪下金熊獎時,會在國內造成那麼大的轟動了。
能在當時的國際環境,以及國內對外一副文化荒漠的印象中,一舉拿下歐洲三大最高獎項,確實稱得上奇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