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260章 金盃銀盃都不如觀眾的口碑

“我家鄉有個麥芽飲料廠,生產的飲料質量過關,他們就有這方面的意願……”

顧明都說到這個份上。

吉臺臺長哪裡還不明白什麼意思。

立即道:“好說,對於這種鄉鎮企業,我們吉臺一向願意大力扶持和宣傳。”

不怕提條件,就怕連條件都不給。

何況對方給出的方案,也並不過分。

“這都是其次,關鍵是咱們的東西要讓人喜歡看,收視率越高,廣告看到的人就越多,這才是互惠互利。”

顧明對於對方的一點就通,很是滿意,“所以我們要研究的問題很簡單,那就是觀眾喜歡看什麼。”

吉臺臺長聽得一愣一愣。

他要是知道觀眾喜歡看什麼,還費得著姿態這麼低麼。

不過他明白顧明提出來,肯定就是有解決方案。

“您說,只要能讓觀眾滿意,我們臺竭盡全力。”吉臺臺長道。

“據我所知,國內許多地方電視臺,也都開始陸續上馬電視劇專案,我們能不能另闢蹊徑……”

顧明頓了下,嘴角上揚道:“不去創造,而是做一個搬運工,觀眾喜歡什麼我們就搬運什麼。”

搬運工?

電視節目跟搬運又有什麼關係。

吉臺臺長只覺有一層薄薄的窗戶紙近在眼前,可是死活捅不破。

上次對方拿出《小龍人》的時候,他同樣是這種感覺。

但他這人好就好在,不懂願意放低身姿去問:“請顧指導明示。”

“海外有一種電視節目形式,叫作綜藝,西方很早就流行了,如今在港臺也很火熱,對觀眾的吸引力比大部分電視劇都要高。”

“太複雜的綜藝,我們沒有那個能力複製,但簡單的模式還是能夠借鑑,比如宣揚下民間傳統曲藝。”

“觀眾喜歡看吉劇,我們能不能請吉劇團的演員到咱們臺裡錄一場?觀眾喜歡看二人轉,我們能不能請二隊的演員去錄一場?”

顧明說著,拿起茶杯抿了一口茶水。

對於綜藝這個形式,他老早就有籌謀。

很多傳統文化,如果留下有影像資料,反而能留下傳承。

並且對於大部分民眾來說。

他們其實很好滿足娛樂需求,平日裡看不到的大戲,搬到電視機裡就夠了。

例如收音機裡,偶爾播放評書,都能引得萬人空巷。

吉臺臺長起初覺得對方是不是在假公濟私。

畢竟吉劇團和二隊都跟顧明關係匪淺。

可仔細一琢磨,越想越感覺有搞頭。

有現成的節目,可比費勁巴拉拍電視劇要省錢還有保障。

“觀眾看膩了吉劇,咱們請京劇演員來,或者豫劇演員,總有他們沒看過的。”

“再不濟唱歌的,玩障眼法的,馴獸的,許多農村大集上的節目都能拉到電視臺上。”

顧明似笑非笑地看著吉臺臺長:“千萬別覺得自己是電視臺,就得玩些高雅高階的東西,我們始終要考慮得是廣大群眾。”

“他們的需求是什麼,我們就給他們提供什麼。”

說難聽點,也就是上面不允許。

不然黃暴節目最吸引人,連鬥地主、麻將這些比賽都頗為受歡迎。

在他看來,高大上那是央視該走的路子。

誕生於黑土地的吉臺,就老老實實走群眾路線,接地氣一點。

像前世的魯臺,土歸土,影響力也照樣打出去了。

而像湘南臺,起初押注年輕人,又是韓流又是娛樂綜藝,不也立住腳。

最關鍵的就是找到自己差異化競爭的路線。

“哎,這話講到我心坎裡了,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啊。”

吉臺臺長猛地一拍大腿。

對方這番話,比給他整一個電視劇都來得值。

因為這是路線問題。

指明瞭方向,沿著對方指點的方向,吉臺想落寞都難。

尤其是在這個所有電視臺都摸著石頭過河的時代。

他抬起頭,跟看香餑餑似的看著顧明:“擇日不如撞日,咱們今天就把吉劇和二人轉劇目給定下來。”

“你們當初表演的《主角與配角》,還有《相親》,我可都看過,要是放這倆節目,保準全城人都得守在電視機前。”

經典從不褪色,尤其是在當今節奏緩慢的時候。

哪怕二隊《相親》演了一遍又一遍,可依舊頗得觀眾歡心,趙苯山也是憑藉這個曲目成了隊裡的臺柱子。

“《相親》還成,《主角與配角》怕是難了,陳小二這會兒還在京城,回不回來兩說呢。”顧明搖頭道。

兩人說著,就見門推開。

一個滷蛋頭伸了進來,看了一眼吉臺臺長,又把視線轉移到顧明身上。

“顧隊,我陳小二回來了。”

嘿,來的還真是時候。

……

吉臺。

一幫人正搭著臺子。

後面歪歪扭扭掛著四個大字——《曲苑雜壇》。

央視莫名只覺氣運被奪走幾分。

“本山,你往旁邊靠靠,黃姐,你也得注意,把臉朝向鏡頭,別老說著說著就背對了。”

顧明站在攝像機後,看著有些彆扭的二人,說道:“電視錄製和劇場演出是兩種表演形式,你們得習慣,甚至有些劇目現場看著效果好,電視上興許就變了味道。”

吉臺的執行能力還是很強,他提出綜藝的設想後。

臺長立馬就帶著臺裡的人佈置起錄製場地,以及完善各種拍攝流程。

反倒是趙苯山和黃姐在演出上陷入了麻煩。

這倆人在劇場演慣了,站在錄製場地面對攝像頭,是哪哪都不對勁。

“這地兒空蕩蕩的,說沒觀眾吧,還有個攝像機,說當成排練吧,又得向十里八鄉的觀眾播出。”

趙苯山搓了把臉,“我再適應適應,這活兒更適合小二哥,他太懂怎麼面對鏡頭了。”

一開始趙苯山是挺興奮能登上電視,遠在遼省的父老鄉親屆時也能在電視機上看到他。

但在排演後,才發現沒有他想象的那麼簡單。

“放心,陳小二我倆到時候也得上,你們這《相親》在省里名頭大,打個頭陣,我們下下一期就跟上了。”顧明說道。

“下下一期?為啥?”趙苯山一愣,疑惑道。

“中間插個吉劇劇目,觀眾老看咱們這小品,容易造成固定印象。”顧明隨意解釋道。

隨著他的稱呼習慣,關於《相親》《主角與配角》這種形式漸漸也被其他人叫成了小品。

沒人意識到這是一種全新的節目形式。

時代的車輪壓過後,人們回過頭再去看,才會清楚到底留下了那些印記。

“顧隊,我琢磨了個法子。”

陳小二在一旁開口道:“他倆不是覺著沒觀眾演著不習慣,咱們叫點觀眾坐下面不就得了?反正攝像機擺好位置,又錄不進去。”

“到後面他倆找到狀態,再考慮把觀眾撤走,人也不用多,臺裡的人給叫過來二三十個足矣,再不濟外面叫點路人,我就不信他們不願意免費看節目。”

這個提議,瞬間讓顧明豁然開朗。

自己怎麼就陷入經驗主義了。

前世綜藝節目一般現場都是有觀眾在,一個是能讓臺上主持人和嘉賓更容易發揮和進入狀態,另一個就是觀眾的笑聲和反應,會給電視機前的觀眾帶去真實感和代入感。

乾乾巴巴地表演,興許觀眾始終get不到感覺。

可到了某個包袱,下面觀眾笑起來,會連帶著電視機前的觀眾一起笑。

原本不太可樂的包袱,或許效果都會變好。

這是一種心理效應。

就像情景喜劇,還會專門錄入觀眾笑聲,在包袱丟擲去後,人為加入笑聲。

放在未來,可能這招觀眾覺得老套。

但放在現在,那就是意味著先進和新穎。

何況老套才往往好使。

“行,你這主意出的不錯,腦子挺靈光。”顧明笑道。

“那可不,咱這是聰明絕頂。”

陳小二擼了一把光頭,他本來是想把發茬留回來。

被顧明一句話給打消了念頭。

有頭髮的陳小二,不一定能被觀眾記住,但光頭的陳小二,絕大部分人看了就忘不掉。

做好了決斷,很快一批觀眾就被喊到了現場。

顧明簡單吩咐著:“我對你們沒有什麼要求,唯一的要求就是你們覺得好笑的時候,大膽地笑出來,但不要在不好笑的時候硬笑。”

他打算試一試趙苯山的能耐。

實在不成,再考慮學後世那樣,先把觀眾各個反應單獨錄進去,等播出的時候剪進去。

後世看到的綜藝,很多時候你看到的都是剪輯師想讓你看到的。

比方說這邊嘉賓說到傷心事哭了起來,鏡頭一轉,另一個嘉賓卻是笑嘻嘻不當回事。

實際上,後者在現場也是極力安慰傷心的嘉賓,笑嘻嘻是前面錄進去的。

可順序一打亂,給觀眾帶去的感觀就完全不同了。

於是乎。

吉臺所在辦公大樓內,其他單位的人聽說有免費的節目可以看,也都湧了過來。

把演播廳給圍得水洩不通。

顧明也沒清場,就是安排人維持著秩序。

因為他看得出來,人越多,臺上趙苯山和黃姐演得就越來勁。

這倆貨還是大賽型選手,人來瘋那種。

效果甚至遠超以往任何一個時候。

觀眾們也很給面子,該笑的時候一點不含糊,感染力頗強,連顧明這個熟知包袱、節奏的人,都會跟著被他們帶動笑起來。

眼見臺上效果不錯,顧明也放鬆下來,對一旁陳小二低聲問道:“《高山下的花環》定的什麼時間開始放映?”

這會兒國內各個省份的影院各有歸屬。

很多時候,都是京城先上電影,過了兩三個月,其他地方才陸續開始放映,根本沒有同一時間上映的可能。

所以這會兒,行業內對電影的首映多是以首次放映為參考,而不是上映。

“明天,正好喜迎國慶,作為獻禮。”陳小二回答道。

顧明點點頭,這個檔期的確適合《高山下的花環》。

“那長影廠應該也會放,這樣吧,待會兒錄完了,你回去跟隊裡的人說一聲,有想看的人今天下班前報上自己和家屬的名字,我去安排座位。”

他都不用想,到時候座位恐怕很緊俏,但就當是為隊員們謀的福利吧。

相信自己在長影廠,這點面子還是有的。

正好拉著父母、陳曉玉他們一起去。

“行,大夥指定感謝您八輩祖宗。”陳小二樂呵道。

“滾犢子。”

顧明笑罵一聲,接著道:“我年後可能就要調離二隊了,你有什麼打算?”

趙苯山和對方都是他給邀請來二隊的。

兩人如今名聲打出去,早已不是剛來時的處境和位置了。

指望他們一直留在二隊,不現實。

“說不好,先混著唄,車到山前必有路,反正有合適的電影我就去演,沒合適的留在隊裡演出也挺好。”

陳小二聳了聳肩膀,笑道:“當然,更大機率是回京繼續抱您大腿。”

他雖然出生在春城,但是在京城長大。

再加上京城的傳媒資源遠比春城豐富,如無意外,回京是遲早的事情。

“抱大腿,你怕是要排隊了。”

顧明笑了一聲,跟著道:“先專注電影吧,你很難再碰到像現在這樣蓬勃和單純的電影時代了。”

他不是在危言聳聽,隨著各項政策的開放,大眾的消費慾望也在攀升。

電影業隨著蓬勃發展,諸如《小花》《廬山戀》這種動輒破億的電影,在八零年代並不少見。

以及《大眾電影》雜誌年度上千萬的銷量。

可見人們對於娛樂的追捧程度。

沒辦法,嗡嗡嗡時期大多數人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

好不容易能夠有娛樂活動,正如先前《華夏青年》雜誌的大討論一樣。

個人的追求終究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明白了。”陳小二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儘管顧明比他年輕,但在他看來,前者站的位置和高度都要比他看得長遠。

聽前者的準沒錯。

說話的功夫,臺上《相親》已然進入尾聲。

啪啪啪!

演播廳內,觀眾們自發為趙苯山和黃姐鼓掌。

在顧明的示意下,攝像機給了一個大全景,將觀眾們的笑容也給記錄了下來。

連混在人群中的臺長聽著周遭掌聲,臉上也是紅光滿面。

金盃銀盃都不如觀眾的口碑。

顯然,這次《曲苑雜壇》的新節目,錄得相當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