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7章 寶船開工,研製六分儀

永樂二年夏,第一批龍骨木材已經準備好了,龍骨是選用了長度百米左右的深山巨木為原料加以預加工最終成為一個完好的龍骨木料。這一批木料總共有十根,大概可以建造十艘航海的大船,其中最短木料大概25尺(80米),最長45尺(140米)。

朱高煦看到整齊的擺放於船廠的木料,對工匠們做出瞭如下部署:

“我不希望有船臺空著,所有船臺,都給我開始造船!先用短料,給我同時開造七艘寶船!每艘,都要用上我給的加固圖紙!以最快的速度,把船給我造出來!造出來後我要親自試驗,驗證船隻是否牢固!”

工人們領命散去,各自忙碌。造船廠內,錘擊聲、鋸木聲此起彼伏,一片熱火朝天。朱高煦看到工人忙碌的樣子滿意的笑了,隨後轉身返回漢王府。他還要做出他專屬的航海儀器,以及他的船隊所需的比如今更復雜的旗語,使得他的美洲航海計劃得到更大程度的保障。

到了漢王府,他便開始了現代六分儀原理的回顧:利用雙反射原理測量太陽與海平面的夾角(高度角),透過刻度換算緯度。關鍵結構需實現光線兩次反射(光線→指標鏡→地平鏡→人眼)。

“指標鏡,地平鏡……這都得用鏡子啊。”朱高煦撓撓頭,“這年頭的銅鏡,那清晰度可夠嗆,誤差一大,船還不得跑到爪哇國去?”

他想起之前在船廠看到的工匠,眼睛一亮:“對了!銅鏡!琉璃!找老頭子要去!”

朱高煦放下筆,起身就往外走。走到門口,又折了回來,從櫃子裡翻出一個小木盒,開啟一看,裡面裝著幾塊形狀各異的琉璃碎片。

“嘿嘿,這可是我的寶貝。”朱高煦得意地笑了,“有了這些,跟老頭子要人就更有說服力了。”

他把木盒揣進懷裡,大步流星地出了門。

到了皇宮,朱高煦輕車熟路地來到御書房外,求見朱棣。

“這小子,又來幹什麼?”朱棣放下手中的奏摺,有些疑惑。

“讓他進來吧。”

朱高煦進了御書房,行禮完畢,也不廢話,直接從懷裡掏出木盒,遞到朱棣面前:“父皇,兒臣最近迷上了一樣小玩意兒,需要用到一些特殊的鏡子,想跟您借幾個研磨銅鏡還有燒製琉璃的工匠。”

朱棣接過木盒,開啟一看,頓時愣住了。

“這是……琉璃?”朱棣拿起一塊碎片,對著光仔細端詳,“你從哪兒弄來的?”

“嘿嘿,這是兒臣的秘密。”朱高煦故作神秘,“父皇,您就說借不借吧?”

朱棣瞪了他一眼:“你小子,還跟朕賣起關子來了?說吧,要這些工匠幹什麼?”

“兒臣想做個小玩意兒,需要用到特別光滑的鏡子。”朱高煦解釋道,“這銅鏡嘛,磨得再亮,也比不上琉璃。所以,兒臣想試試,能不能用琉璃做鏡子。”

“琉璃做鏡子?”朱棣來了興趣,“這倒是個新鮮想法。不過,這琉璃可不好弄啊,你確定能行?”

“兒臣試試嘛。”朱高煦一臉自信,“父皇您就放心吧,一定可行。”

朱棣於是就批准了朱高煦的請求。朱高煦便去工部尋了一些工匠開始研製起了鏡子。

.............

接下來的幾個月,朱高煦頻繁往返於漢王府和京郊的琉璃工坊,比回自己家還勤。他深知玻璃的重要性,這可是製作望遠鏡和六分儀的關鍵。

“王爺,您這配方……真是聞所未聞啊。”琉璃工坊的老工匠捧著一張寫滿配料和流程的紙,眉頭緊鎖,臉上寫滿了疑惑。

朱高煦神秘一笑:“老哥,這可是我的獨門秘方,你可得給我守住了。燒出來的東西,直接送到漢王府,不準外傳!”

“王爺放心,小的們曉得輕重。”老工匠連連點頭,心裡卻直犯嘀咕:這王爺,又要搞什麼名堂?

朱高煦帶來的配方,與傳統的琉璃燒製方法大相徑庭。石英砂、灰鹼、石灰石……這些看似普通的材料,按照特定的比例混合,再經過高溫熔鍊,竟然能產生一種比琉璃更加清澈透明的物質。

工匠們雖然疑惑,但還是按照朱高煦的要求,小心翼翼地操作著。他們不敢有絲毫怠慢,這可是漢王殿下的吩咐,萬一出了差錯,他們可擔待不起。

第一批玻璃燒製出來,朱高煦親自到場。當他看到那晶瑩剔透的玻璃時,眼中閃過一絲興奮。

“好!好!好!”朱高煦連聲稱讚,“老哥,你們的手藝真是沒得說!”

老工匠們也鬆了口氣,臉上露出了笑容。

朱高煦將這批玻璃運回漢王府,他要親自指導工匠打磨鏡片,製作望遠鏡和六分儀。

朱高煦在紙上畫出要磨出的大致形狀,交給了打磨銅鏡的工匠,讓他們先打磨出一個大概的形狀,如何自己再慢慢修改。

在工匠與朱高煦的共同努力下,一個簡單的望遠鏡除錯完成,做完望遠鏡後還有複雜的除錯六分儀的工作。

經過幾個月反覆試驗和調整,六分儀的雛形終於完成了。

同時,朱高煦也沒忘了,在製作六分儀的空餘時間編制旗語手冊。

他把常用的航海命令,如“前進”、“後退”、“左轉”、“右轉”、“升帆”、“降帆”等,都設計成不同的旗語組合,並讓王府內的書吏謄寫多份。

“這旗語,可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茫茫大海上一支龐大的艦隊必須要有良好的溝通才能順利安全的抵達目的地。資訊傳遞的速度一定要快速,也必須要準確,這樣才能在複雜多變的大海上存活下去,到達勝利的彼岸。”朱高煦對自己的傑作很滿意。

他甚至還設計了一套“燈語”,用於夜間通訊。

“白天打旗語,晚上掛燈籠,這下,我的船隊就能暢通無阻了!”

幾個月的時間,就在朱高煦的忙碌中飛逝而過。

七艘新式寶船,已經在船廠初具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