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301章 放榜

大漢會試與明清會試略有不同,三場會試還是照例要考四書文、五言八韻詩、五經文以及策問,但每場又都新增了數理化作為附加題。

附加題佔的分值很高,答上來的越多,考卷得分就越高。

大漢的首場恩科考試,已經開始採取積分制。

不採取積分制的話,聶宇就沒法閱卷了。

他的文化水平對比古人還是太爛,看文章很難看得出好壞優劣。而且這種憑文章來判定,也太依賴考官的能力和人品,不如一刀切來的方便。

用積分制考卷,至少選拔出來的進士,能力上限不敢說,下限肯定是有保證的。

聶宇廢除不了科舉,那就乾脆改革科舉已經僵化的模式,給科舉輸送點新鮮血液,讓科舉能夠平穩過渡。

至於天下的讀書人會不會有所不滿?

這不用擔心,只要大漢能坐穩龍椅,讀書人的適應性都很強,別搞得太過分都能接受。

比如朱元璋就曾覺得科舉誤國,選拔出來的官員全是筆架子,幹啥啥不行,就會寫文章作詩。於是就廢除科舉,改為地方舉薦人才做官,直接持續了十五年之久,讀書人連屁都沒崩出一個來。

最後還是舉薦制比科舉制更坑,舉薦選拔出來的官員,大多都是關係戶,能力完全沒保證,貪汙倒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折騰半天,覺得還是科舉稍微沒那麼坑,好歹不會上來那麼多廢物貪官。

貢院考場,考官依次發現卷子。

“嗯,前幾題的四書經義還好,我已提起溫習一個多月,應該問題不大。但這後面的數學、物理、化學是何意?”

程駟舉接過考卷,先來回翻看幾遍,頓覺有些疑惑。

數學他快速略過幾題,發現就是算學,只是改了個名字,而且難度也頗高,居然涉及到了“商高定理”(勾股定理)應用。

後頭的物理、化學,他完全看的一頭霧水。

程駟舉按著卷子,一字一句認真看過:“茶壺燒開水,此為物理現象還是化學現象?不是,茶壺燒開水跟這什麼物理、化學有何關聯?”

程駟舉看的一臉懵逼,作為安徽考生的他,劣勢在此時終於顯現出來。

大漢這邊計程車子考生,可能還有人能答得上這些題目。但這些安徽、江西新佔之地的考生,他們沒有看過大漢學府的數理化系統性教材,壓根沒辦法理解數理化的具體概念含義。

這似乎有些不公平?不公平就對了,聶宇就是要他們印象深刻,記住數理化不是小眾偏門,這是被列入恩科會試的考題。

想要拿分,那就努力去學好數理化,去卷自然科學吧!程駟舉盯著考卷看了半天,數學他還能解出幾題,物理、化學完全看不懂,只能瞎蒙了。

好在物理、化學的卷面裡,大多都是選擇題和判斷題,就算不會也不至於完全做不出來。

聶宇還是手下留情了。

會試第一場考了三天,直接把貢院裡的兩百多名考生,考到懷疑人生。

這什麼鬼題目?

好不容易連蒙帶猜做完卷子,等到會試第二場,許多考生下意識往卷子後面翻,想著會不會還有那“數理化”怪題。

然後,居然特麼的真有。

第一場不是已經考過了,怎麼第二場還要考?有幾個考生立刻舉手跟巡考官反應,巡考官看過就輕飄飄回了一句:“卷子都是禮部出卷,漢王審題,不會有誤,專心答題吧!”

反應無果,只能硬著頭皮繼續答題。

好在第一場不少考生已經蒙出經驗來,開始學會舉一反三,這第二場蒙的倒是快了不少,也有少數幾人,無聊看過些數理化課外教材,真的做出了幾題。

這些做出來的,統一裝作不知道,準備悶聲發大財。

歷時九天的會試很快就考完,兩百多名考生出了貢院,兩眼都是發昏的。

這倒不是在貢院待太久熬的,大漢的首場恩科,禮部也怕把考生熬壞了,專門安排配給了取暖燃料、乾淨飲水等各種考生日用。

相比起正常科舉,這確實算得上恩科了。因為官府安排的太到位,能想到的都事無鉅細辦妥,考生只需要負責安心考試。

當然,這也就是恩科,還是大漢的首場恩科,等後面地盤壯大了,考生數量變多,這些待遇就不會再有了。

“駟舉兄,等等我。”王陽小跑著追上剛出貢院,正準備回客棧的程駟舉。

程駟舉頓足停下,耐心等待對方跟來。

王陽並行而走,隨口問道:“駟舉兄,此番會試,可有把握?”

程駟舉沒有隱瞞,搖頭說道:“今科會試,愚兄我怕是要落榜嘍!”

“這是為何?”王陽頗為詫異。程駟舉苦笑:“會試三場,三分之一的題目,我都是瞎蒙。那數學還好,物理與化學,卻是實在難以讓人捉摸。”

聽到是這個原因,王陽跟著無奈嘆道:“說的是啊!此次恩科會試,居然加入了數學、物理、化學這三門科目,數學還能勉強看的懂,無非算學而已。可這物理、化學,小弟我連聽都未曾聽過,說句大不敬的,我在貢院時差點都以為這是漢王在故意刁難我等考生。”

程駟舉說道:“嗯,我也有過此想法,但後來想想,這完全沒有必要。漢王是開創之主,既開恩科,就是為了取士,以及博取天下士民人心,又怎會在考題上故意刁難?”

說著,頓了頓,又說道:“再者,這考題看似疑難,但多給出選項對錯,就算真的不會,也可憑主觀去判斷推測。而且,不論數學、物理、化學,所出題目都與我等日用生活息息相關,顯然不是隨意出的考題,裡面定然有著深意。”

王陽聞言認真回想一遍,接著撫掌讚道:“兄長如此一說,似乎還真是如此,許多題目都有涉及百姓日用,會不會這是漢王在故意考察我等考生?”

王陽舉一反三,很快聯想到了大漢國策。

大漢國策就是分田和廢除奴籍,概括一下就是打壓地主,撫卹百姓。

王陽、程駟舉就這麼行走路上,有一搭沒一搭閒聊猜想。

跟他們一樣閒聊暢想的考生還有不少,全是被這次特殊會試給考到頭皮發麻。現在正在互相交流經驗,看看別人會不會,要是大家都不會,那姑且也算個好訊息。

會試考完,接著就是封閉式閱卷。

明清的閱卷時間,大部分都是半個月左右。

大漢這邊倒是不太一樣,因為考生太少,不過正常科舉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又是積分考制,所以閱卷花費時間也得以更快。

不過,聶宇還是提前下旨,禁止考生試後拜座師!座師是對鄉試、會試的主考官尊稱,拜座師也是明、清兩代科舉制度下的陳規陋習。

考生透過向主考官投遞門生刺並拜謁,從而確立虛偽的師生名分。

座師可直接影響考生仕途,比如明朝大臣焦竑做主考官,就曾提拔徐光啟為鄉試第一,而曾國藩也在道光年間拜謁座師朱士彥時獲贈“國藩”之名。

大漢的首場恩科會試,是禮部尚書顧景負責組織,而吏部尚書按理應該為主考官(一般大學士,但大漢沒有大學士,那就順延)。

不過,為了體現大漢的重視程度,主考官由唯一進士出身,同時也是德高望重的嶽麓書院山長羅典負責。

五天以後,會試放榜。

榜單一共錄取六十一人,取會試考生的三分之一。

程駟舉早早來到放榜牆看榜,他也不自視甚高,就從後往前看,一下子就看到自己名字,頓時止不住的興奮高呼:“我……我中了,我中了,五十九名!”

旁邊一個不認識計程車子,操著一口贛語口音,跟著呼喊狂喜:“哈哈,我中了,六十一名。”

“我也中了,五十三名。”

“……”

排名都很靠後,但沒關係,中了就是中了。

會試放榜的名次本來就只能,真正決定三甲進士名次,還要看之後殿試。

策論足夠厲害,就算會試倒數第一,都有微末可能中狀元。

而且,就算殿試考不好,那也不影響他們做進士,再外放授官。

榜單牆下,幾家歡喜幾家愁,中榜的放聲大笑,沒中榜的黯然失落。

就連跟程駟舉一道結伴來看榜的王陽以及另一個宿松考生,他們也都不出意外落榜了。

雖然心裡早有準備,但二人還是不免有些失落。

程駟舉倒沒自顧高興,上前安撫:“賢弟莫要喪氣失落,今科會試千古罕見,愚兄卻也只是僥倖中榜。”

確實僥倖,排名倒數第三,差一點都要落榜。

“多謝兄長寬慰,小弟沒有自暴自棄。小弟還要在此恭喜兄長,得中貢士!”王陽快速收斂情緒,對著程駟舉拱手道賀。

程駟舉已經高中貢士,接下來過了殿試確定名次,就該正式授官。

不論是現在的同縣私人交情,還是未來官場仕途上的人脈關係,這都值得王陽去進一步結交維護。

王陽說著又拉上另外一人,三人結伴離開放榜現場,前往最近的飯館喝酒慶祝,也是聊解鬱悶。

(今天加班,晚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