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三百五十一章《呼叫助產士》(35)

附錄

相關專業詞彙表

蛋白尿:現在,產前護理依然要測試尿液中的蛋白,但不再需要加熱尿液,而是用試紙浸入尿樣,根據試紙顏色判斷尿液中蛋白含量。

枕前位:胎兒在臨分娩時由腹腔進入骨盆通道最先進入的應該是頭部,頭部俯曲到位的為枕先露,即最先透過的是胎兒的枕骨。枕是指胎兒的後腦勺(枕骨),枕前就是寶寶的後腦勺朝前,胎兒和媽媽是面對面。枕前的胎位是最利於順產的。

新生兒窒息:生命器官的氧氣供應不足,尤其是腦部供氧不足,有時可導致胎兒死亡或對胎兒造成永久傷害。

臀位:胎兒在母體內臀部向下的位置,而非正常的頭部向下。

臀位分娩:書中所描述的臀位分娩方法幾十年來幾乎沒變,但現在臀位分娩多在醫院進行,在家中分娩的情況極少。臀位分娩比頭位分娩時間長,因為胎兒身體先透過骨盆,而最寬的部位—胎兒的頭部需要最後出來。

宮頸:子宮口部,近似圓錐體。

梅毒硬下疳:由梅毒螺旋體所產生的一種傳染性疾病。常初發於外生殖器部位,經淋巴液、血液進入全身各器官,因而有多種臨床症狀與體徵。

水合氯醛:一種在分娩早期使用的藥性溫和的鎮靜劑和止痛劑。通常放在葡萄糖水或橘汁中飲用。這種藥對胃有刺激作用,常引發嘔吐,現已不再使用了。

初乳:產後,母體內的激素水平發生變化,乳房開始分泌乳汁。但泌乳有一個逐漸的質與量的變化,一般把產後2-3天以內的乳汁稱作初乳,產後4-10天的乳汁稱作過渡乳,產後11天到9個月的乳汁稱成熟乳,10個月以後的乳汁叫晚乳。母乳的這種質與量的變化,正好適應了新生兒的消化吸收以及身體需要。

宮縮:分娩時子宮肌肉間歇性收縮,產婦因此而感到疼痛。

臍帶:胎兒出生前,連線胎兒與胎盤的管狀結構。

分娩技巧:現分娩已不再採用將掌根放在肛門處推的方式,這種方式沒有必要,而且可能造成傷害。

灌腸:一種清空直腸的準備工作。過去分娩前都要進行灌腸,認為這可以促進宮縮,為寶寶分娩騰出空間。但研究表明灌腸不會促進宮縮,所以已經不再採用了。

會陰切開術:分娩時切開陰道以擴大陰道開口。可防止產婦會陰撕裂,保護盆底肌肉。

足月:正常懷孕期為四十週(九個月)。足月是指懷孕時間達到三十八週。

麻醉混合氣:分娩時常用的一種鎮痛手段。現在的麻醉混合氣由氧氣和一氧化二氮,即俗稱的“笑氣”組成。

腎形盤:腎臟形狀的盤子,大小不一,用來裝醫療器械。如肚子是凸的,可以拿凹面緊貼。

左側臥位分娩:讓女性左側臥位分娩曾流行一時,現在已極少使用,更多地鼓勵女性採用自己覺得最舒服的體位分娩。

莫斯韋分娩法:用於臀位分娩的一系列操作方法,現在一些產科醫生和助產士依然還在使用此方法。

黏液吸管:現在,電子吸引器已取代了口吸吸管,以避免傳染。

會陰:陰道開口與肛門中間的部位。會陰在分娩時通常會受到損傷,會陰撕裂或切開需要縫合,但很快會痊癒。

胎盤:懷孕期間胎盤連線在子宮壁上,胎兒出生後與子宮壁分開。

產後精神病:症狀較輕的被稱為產後抑鬱症。

早產兒護理:現在,早產兒護理廣泛採用貼身護理的方式。儘可能不讓母子分離,不將嬰兒放在現代新生兒重症監護中心護理,鼓勵母親和嬰兒多接觸。這種方式也被稱為“袋鼠嬰兒護理法”。這種方法的使用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的哥倫比亞首都波哥大,當時因為為早產兒保持體溫的恆溫箱數量不足,所以發明了這種護理方法。現在,全世界都在使用袋鼠嬰兒護理法。此方法之所以可行,是因為嬰兒體溫恆定時消耗的卡路里更少,需要的氧氣也少,而呼吸頻率更適中。研究表明,相比恆溫箱護理,用這種方式護理的嬰兒哭得更少,睡得更香。

備皮:20世紀80年代之前,分娩前要將陰部的毛剃淨,認為這樣可以讓面板變得更乾淨,但研究表明,分娩前會陰部的清潔程度並未因此而改變。

胎脂:新生兒面板上的白色黏狀物,通常位於面板的褶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