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御花園中丹桂飄香,菊花綻放。
甄嬛一襲淺碧色宮裝,信步於花徑之間,陽光透過枝葉,在她臉上投下斑駁的光影。
穩固後宮只是第一步,如何讓大清,才是她心中所想。
遠處,宮女們正將新摘的菊花擺放成「江山永固」的字樣,黃澄澄的花瓣在秋風中輕輕搖曳,如同她此刻的心緒,充滿希冀。
她深知後宮與朝堂並非兩條平行線,後宮女眷的父兄夫君皆在朝為官,何不以此為橋樑?
於是,甄嬛開始頻繁召見官員家眷,從詩詞歌賦到女紅刺繡,再到治家之道,無不娓娓道來。
席間,她不著痕跡地流露出一些新穎的治國理念,例如「以民為本」、「輕徭薄賦」等等。
這些話語如同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地傳到了官員耳中。
朝堂之上,官員們議論紛紛。
起初,他們對後宮干政之舉頗為詫異,但細細品味甄嬛的見解後,不少人竟暗暗點頭稱讚。
戶部尚書劉大人撫須讚歎:「貴妃娘娘之言,實乃金玉良言啊!微臣受益匪淺。」吏部侍郎王大人也附和道:「貴妃娘娘深明大義,實乃我大清之福。」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甄嬛的做法。
御史大夫張廷玉一臉嚴肅,出列奏道:「啟稟皇上,後宮干政,實乃亂政之舉,有違祖制!臣懇請皇上明察,以正朝綱!」他身後,幾位老臣也紛紛跪地,附議張廷玉的彈劾。
雍正坐在龍椅上,臉色陰沉,手指一下一下地敲擊著扶手,殿內氣氛驟然緊張起來。
他看向甄嬛平日裡坐的位置,空落落的,一時竟不知該如何決斷。
是夜,養心殿內燭火搖曳。
雍正負手立於窗前,望著紫禁城上空的一輪明月,心中煩悶不已。
蘇培盛輕步上前,低聲問道:「皇上,可是為了貴妃娘娘之事煩憂?」雍正長嘆一聲:「朕何嘗不知嬛嬛一片赤誠,可祖制不可違……」他頓了頓,眼中閃過一絲決絕,「傳旨,宣貴妃……」
更漏聲聲,養心殿內瀰漫著淡淡的檀香。
甄嬛款款而來,見到雍正眉宇間的疲憊,心中一緊。
「皇上可是為了臣妾煩憂?」她輕柔的聲音如同春風拂過,驅散了殿內幾分凝重。
雍正見她到來,「嬛嬛,你一片赤誠,朕都明白。只是……」他頓了頓,「祖制在前,朕不得不顧慮朝臣的非議。」
甄嬛輕輕握住雍正的手,指尖微涼,卻傳遞著無限的溫暖。
「皇上,臣妾並無干政之意,只是想為皇上分憂,為大清盡一份綿薄之力。」她眼眸清澈,語氣真誠,彷彿一泓清泉,洗滌著雍正心中的煩躁。
雍正反握住她的手,感受到她掌心的溫度,心中湧起一股暖流。
他將她擁入懷中,在她耳邊低語:「嬛嬛,朕信你。」
為了平息風波,甄嬛決定暫時隱忍。
後宮之中,流言蜚語如同蚊蠅般嗡嗡作響,讓她倍感煎熬。
流朱心疼地看著她日漸消瘦的臉龐,也只能在一旁默默安慰。
「小主,您別往心裡去,皇上心裡明白您的好。」甄嬛苦笑,明白又如何?
君心難測,後宮之路本就荊棘遍佈。
幾日後,朝堂之上,雍正力排眾議,當眾肯定了甄嬛的功績。
「貴妃賢良淑德,深明大義,非但無過,反而有功!她為後宮的和諧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朕心甚慰。」他語氣堅定,不容置疑。
張廷玉等老臣還想再諫,卻被他凌厲的眼神逼退,只得噤聲。
有了雍正的支援,甄嬛再次施展才華。
她提出的「以工代賑」的建議,有效解決了災民的生計問題;她推行的「農桑並重」的政策,促進了農業發展,百姓安居樂業。
一時間,朝堂後宮同盛景,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甄嬛也因此贏得了朝野上下的敬重,她的聲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日,甄嬛站在景仁宮的窗前,望著遠處巍峨的宮殿,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長的微笑。
「娘娘,蘇培盛公公來了。」流朱的聲音打破了寧靜。
甄嬛轉過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