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三九年歲末,在瀏覽趙傳喜送過來的報紙和“戰況彙編”時,一則不起眼的訊息引起了關英的注意——侵華日軍部隊總司令官多田駿奉調回國,由崗村寧次接任侵華日軍司令官一職。
自從宗耀和魯生去關裡找八路軍,關英便更加關注有關八路軍和日軍部隊的各類訊息,如今,日軍部隊換司令官的訊息讓他隱隱覺得不是啥好事。因為,以這麼多年他對日軍部隊一些高階將領的研究和了解,再加上井上俊一和他的交流,他知道,做為一個“中國通”,岡村寧次的上任一定會給抗日軍民帶來大麻煩。
果不其然,入冬之後,在國民政府的授意下,山東和山西的國民黨部隊不斷地和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產生衝突和摩擦。趁此機會,岡村寧次立馬向所有佔領區和日軍能觸及的區域推行“囚籠政策”和“燒光、殺光、搶光”的“三光”政策,一時間,八路軍和廣大人民群眾的聯絡被切斷,根據地和八路軍部隊在這種圍困和逼迫下逐漸陷入暫時的艱難之中。
在東北,岡村寧次的“囚籠政策”更是被推行到了極致,“合村並屯”幾乎完全切斷了百姓和抗聯的聯絡,再加上叛徒帶領關東軍搗毀了抗聯在深山老林的幾十處藏有糧食、彈藥和藥品的“密營”,致使抗聯陷入極度困苦當中。一九四零年二月末,楊靖宇將軍在吉林省蒙江縣的山上被圍困了五天五夜,由於被遇上的村民出賣了具體位置,叛徒張奚若帶領偽軍和日軍討伐隊圍住了楊靖宇將軍的藏身之處,經過激烈戰鬥,楊靖宇將軍壯烈殉國。由此,東北抗聯也陷入低谷,一部分抗聯部隊不得不撤到大興安嶺深處,進而被圍剿的日軍部隊逼迫到蘇聯境內。
為了破解困局,打破日軍的瘋狂圍剿和步步緊逼的高壓勢態,八路軍在副總指揮彭德懷的指揮下,自1940年8月開始,組織了105個團在華北地區發動了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到1941年1月末,日軍的正太路交通線被破壞得支離破碎,深入抗日根據地的日軍主要據點被大部摧毀。可這也招致了日軍的瘋狂報復。在日軍殘酷的“掃蕩”下,八路軍各部和根據地損失巨大。同時,八路軍發動的“百團大戰”也讓身處重慶的蔣委員長大吃一驚。他清楚的記得,國民政府軍政部的編制表上,共產黨的八路軍和新四軍在編的人員應該是四萬多人,怎麼僅僅是八路軍就冒出來一百多個團?按平均一個團兩千多人計算,一百多個團就是二十多萬人,這還不算後勤保障部隊和預備隊,還有沒參戰的新四軍,如果全算進去,起碼要四、五十萬人。“娘希匹!誰給他們擴軍的權利?他們竟然無視國民政府軍政部規定的編制!把自己這個委員長也當成了空氣!”
蔣委員長一生氣,事情很嚴重。八路軍各部立即感受到了國民黨的處處刁難,再加上面臨日軍部隊喪心病狂的報復性“掃蕩”,敵後根據地和八路軍各部再次陷入困境當中,只有韜光養晦,在艱難中尋求生存、恢復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