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史官向西,翻過兩條溝就是彭衙。彭衙文化歷史悠久,在建制兩千多年的歷史淵源中,曾孕育出中華民族的燦爛文明。西漢,景帝時廢白水縣,建粟邑和彭衙縣。這裡有著名的彭衙之戰。《左傳》中有“晉侯及秦師戰於彭衙”,《史記、秦本紀》載:“周襄公二十七年,(前625)秦穆公復派孟明視統兵伐晉,戰於彭衙。” 杜甫《彭衙行》“夜深彭衙道,月照白水山”,也指的這裡。
這裡還有著名的寒崇寺。
據載,寒崇寺建於前秦建元四年(公元前368年),明成化六年(1470年)重建。寺廟坐北朝南,門前的臺階很高,有一米五六左右,寺內的茂密的綠樹高出圍牆許多。站在門前,給人高遠神秘的感覺。山門是一個三間相連的大房,柱子都是由沙石做成,中間是一個雙扇大門,門上面有石刻的“雨花宮”三個大字。
進了大門是東西相向的金剛佛像。西邊房間共有四尊石碑。還有一塊石碑,坐北朝南,開啟山門,石碑上有碗口大一地方。傳說,透過反光,在天氣晴朗時,可看到華山和龍山。
過了大門東邊是鐘樓,西邊是鼓樓,鐘鼓樓北邊都有神像。鼓樓西南是著名的六稜寒崇寺塔,又名“六和塔”,寶塔共七層,全部用特質專用磚砌成,磚較薄,灰縫極細,磚看來是專為此塔而設制的。整體看來秀美端莊,到了夏季,便掩映在綠樹叢蔭中。
中間是空院,過了臺階是中殿,中殿是寒崇寺最大的建築,寺中舉行重大活動都在這裡。中殿也是三間相連,進入中殿正面是一個大佛像,佛像兩邊是華佗爺像,佛像後邊是一個睡佛像。進入第二個空院,空院東西各三個相向的窯洞,東邊第一個窯洞喂牲畜,第二個是灶房,第三個窯洞裡面有六個銅像。西邊第一個窯洞是磨坊,第二三個窯洞住人。空院對面是正殿。正殿也是三間大房相連。正殿前後有一土臺子,約有四米 來寬,人們可以從中間走上正殿,再從後面兩邊走下去。正殿對面是釋迦牟尼像,東邊是一個騎大象的大型普賢菩薩,西邊是一個騎麒麟的菩薩,兩對面是十八羅漢像。寺後是棵需兩人合抱的大核桃樹,其餘為廟裡的耕地。
從寒崇寺的整個佈局來看是前低後高,一殿比一殿高。人站在寺前,就能感覺到整個建築高大雄偉。
寒崇寺北邊有一寨子城,叫夫蒙城,此城圍溝畔而建,沒有城門。村裡有一個大窯,從窯裡進入地道。進入地道後,有一個大坑,大約有四米多深,人過要搭木板。過木板後,有一個像碾盤大小的石塊,用來當洞口,使外人無法進入。地道里窯洞特別多,可住許多人和牲口,也可以直到夫蒙城。雖說這塊風水寶地有著悠久的、燦爛的文化歷史, 然而,這裡卻十年九旱,莊稼欠收,人們過著飢寒交迫的生活。遇到豐收之年,勉強可以維持一家人餬口度日。要是遇到旱澇災年,樹葉樹皮就會被飢餓的人們搶劫一空。在重大的旱災年頭,餓死人的事情常常發生,甚至屍體遍野,滿目荒涼。傳說,地裡生長的小麥以人的形狀而茂盛。在那樣的饑荒年月,經常會有土匪搶劫,很難過上安寧日子。為了防止土匪騷擾,幾乎家家戶戶都在屋裡挖地下暗道。這些暗道在地下都是相 通的,然後再一直通到溝裡。地下暗道是很複雜的,除了拐來轉去,有時猛然下 坡,有時突然攀上,途中還會有突然斷路,遇到很深的井穴,需要搭木板才能通 過。如果你在溝裡行走,你會看到溝崖上有很多小洞,除非鳥能飛進去,人是無 論如何也無法到達的。
夫蒙城的城牆緊挨著溝邊,溝那邊就是衙石。坐在溝沿上,可以聽到溝底的溪水撞擊石板發出的嘩嘩聲,時而傳來女人洗衣服用棒槌敲打衣物的聲音。螞蚱也不甘寂寞,在棗刺叢中“吱吱”地叫著,發出悅耳動聽的聲音。傍晚,還會傳來青蛙迫切的、動人的求偶聲。溝不寬,卻很深,和對岸的人可以諞閒傳。有的地段像懸崖,至少也有十八丈深。一次,三怪領著狗攆兔的時候,兔子由於受驚跑得太急,到溝稜上由於慣性沒有停住腳步就閃到溝底。狗在後面追得緊,跟著兔子後面一起下了溝。反正溝底地勢也不寬,很快就找到兔子和狗的屍體。三怪坐在溪水邊一塊石頭上,一邊流著淚,一邊剝著狗皮,等到吃著狗肉的時候卻滿臉堆笑。沿著一尺多寬的彎彎曲曲小路,年輕人不用一鍋煙的功夫便可翻過溝到對面。
據說,衙石本來叫“衙後”這裡應該是當年縣衙的家眷住的後院,人們把“後”誤讀作“石”就成了“衙石”。衙石東邊和彭衙隔著一條溝,西邊和縱目隔著一條溝,在村南邊這東西兩條溝合二為一。向北只有一條路,最窄處只有二十多米寬,在此有個城牆。內有四百多畝良田,村中間有一口水井,這種井在黃土高原很少見,至少在白水河北是獨一無二的。炎熱的夏天,新吊上來的井水清澈 甘甜,盡情喝足井水,既解渴又降火,而且不會拉肚子。寒冷的冬天,井口冒著熱氣,井旁經常有人洗衣服,手放在水裡絲毫沒有寒冷的感覺。井正好就在百錄家的門前,誰家吊水沒有繩索,好心的百錄就會主動把自家的索拿出來,有時也把桶放在井臺讓大家用,壞了就再買一個。
這裡從來沒有土匪,土匪就是進得來,也是出不去的,那陡峭崎嶇羊腸小路空著手走也得小心,想把東西搶出衙石村簡直比登天還難。村裡十幾戶人家靠著勤勞的雙手過著平平安安、豐衣足食的生活。
百錄的媳婦是那年河南遭水災後,人販子從河南帶上來的。百錄用十擔麥,五個大洋從人販子手裡買來。剛進門的時候又哭又鬧,跟著百錄過了幾天溫暖飽和的日子,便死心塌地再也不走了。百錄除了村裡的三十畝地,西溝還有十餘畝菜園子,除了種菜,園子還有一大片蘆葦,每年過了霜降,就把蘆葦收回,在冬天編織很多蘆蓆,來年穀雨節便拉到廟會上去賣。園子裡還有桃樹,杏樹,梨樹,也算得上百錄的聚寶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