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是個秀美而神奇的地方。四面群山環繞,河流奔騰不息,溝壑縱橫,地形複雜。不僅有著獨特的風貌,而且有著悠久的歷史。
白水境內有兩條大河。 一條是洛河,從宜君繞過雁門山,濤濤不息穿過白水,把白水分成河北、河南兩部分。另一條是白水河,來自銅川,從白水南部浩浩蕩蕩向東流去。
在洛河北部,從東到西,分佈著五條很深很窄的溝壑,溝壑裡有分佈不均的泉,這些泉水從北向南不斷彙集,最終流進洛河。在很久以前,這裡應該是一望無邊的黃土丘陵,這塊風水寶地也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
這是一個神聖的地方,因為這裡曾經誕生過四位聖人:杜康酒聖、雷公造碗、蔡倫造紙、倉頡造字。倉頡創造了文字,他被當地人敬為字聖,因為他是黃帝的史官,人們為紀念他的偉績就在史官為他修建了一座倉頡廟。
傳說,倉頡曾經擔任黃帝的史官時就在如今的史官。這裡北靠黃龍山,南臨洛河水 ,和西邊的黃帝陵遙遙相望,是一塊極好的風水寶地,他的舅舅非常妒忌,給他發了一場大水,想淹沒這塊風水寶地。於是,倉頡用手劃了五道線,水便順著這五道線流進洛河。便形成了今天的五道溝。溝裡的清泉就像五絃琴,用天籟之音演奏著動人的樂章。 這裡的人們世世代代居住在這樣的溝壑地區,有滋有味地、頑強地生活著。
倉頡死後,黃帝命人將其懸棺葬在史官。後人為了紀念他,給他修了一座廟叫倉聖廟,與百里之外的橋山黃帝陵遙遙相對。1939年,趙子健受國民將軍朱慶瀾委託修建倉頡墓圍牆。朱慶闌捐資一千五百大洋,趙子健捐資八百大洋維修了倉頡墓圍牆。墓冢為一圓錐形,周長18米,高4.5米,外設六角形磚砌花牆,東西開門。倉頡墓東西兩門上的雕刻,更是精美無比。特別是東門門楣和柱側的飾物,一行行,一疊疊,瓜果花卉,飛禽走獸,形體玲瓏。墓門上有這樣一副對聯:雨粟當年感天地,同文永世配橋陵。每年的穀雨節,便是這裡的廟會。雖然,溝壑縱橫,路途艱難,方圓幾十裡(洛川,澄城、當然有白水三縣)的人們,會不顧路途艱難,紛紛來這裡舉行祭祀倉頡盛大廟會,使得這裡的廟會熱鬧非凡。蒼聖爺和倉聖廟無形中已經成為人們的精神依賴。無論人們遇上怎樣的幸運與災難,都會來到倉頡廟上香叩頭,寄託自已的夢想和願望。就譬如當人們遇到旱澇天災的時候就會來到倉頡廟,求得神靈的保佑。倉頡廟大門外的照壁上有一個獨角獸,能夠區別善惡之人,也能驅散烏雲。每每遇到久旱,人們便在照壁上塗上泥巴,遮住獨角獸,天上就會聚集烏雲落下甘霖。遇到風調雨順之年,人們慶祝豐收也少不了到倉頡廟祭拜倉頡,以求來年再獲豐收。飢寒交迫無力生存時,會來倉頡廟以求遮風避雨。倉頡廟簡直就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如果孩子參加 升學考試時,會來倉頡廟給蒼聖爺燒一柱高香,以求倉聖保佑孩子如願以償。當人們的願望得以實現後,就會帶上各種果品和精心製作的貢饃來倉頡廟祭奠還願。祭奠蒼聖爺的貢饃要找村裡的心靈手巧的媳婦用面捏出多種各樣的花卉和鳥獸插在貢饃上,其中“二龍戲珠”,“百鳥朝鳳”最為人們所喜愛。每隔數年,就有人集資捐款修復倉頡廟,以報倉聖大恩大德。在倉頡廟內的石碑上,記載了許多為修復倉頡廟捐款的人們。趙子健就是其中一個在民國初年組織維修倉頡墓圍 牆並捐款的人。
倉頡廟裡的四十八棵柏樹歷盡數千年滄桑,每一棵古柏都有美麗的名字和動人的傳說。以年齡最大的倉頡手植柏為首,從廟門口的“驚賊柏”,西北角圍牆外的“不進柏”,到廟裡面的喜鵲柏、柏抱槐、青龍柏、白虎柏、猴頭柏、蛇身柏、鳳鳴柏、孔雀開屏、二龍戲珠、乾枝梅、寶蓮燈等,千姿百態,妙趣橫生。
倉頡廟墓後面的“倉頡手植柏”,傳說是倉頡當年親自栽植。此柏是廟內最大最古老的柏樹,堪與黃帝陵的“黃帝手植柏”相媲美。
在倉頡廟西北角牆外的“不進柏”,像一位哨兵日夜守衛著寺廟。曾經很多次,人們把這棵柏樹圈進廟內,在當天夜裡牆就倒了。再把牆打起來,還是照樣倒掉。人們百思不得其解,當夜就有人夢見那棵柏樹託夢說,它是不會進廟的,它要站在牆外遙望橋陵。“二龍戲珠”頂端有兩棵乾枝恰似兩個龍頭,惟妙惟肖。彭德懷當年帶著軍隊路過史官時就住在倉頡廟裡,炊事員把這棵柏樹的一個龍頭乾枝攀折下來當柴燒,彭德懷知道後,阻止了炊事員,立即召開全體官兵大會,並寫了一道禁令,“倉頡廟是國家文物,我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全體指戰 員均須切實保護文物古蹟,嚴格禁止攀折樹木,不得隨意破壞。切切此令!彭德懷 於一九四九年元月三十日”。
挺立於倉頡廟門外的“驚賊柏”,遇到盜賊時會發出聲音,嚇走盜賊。趙子健當年一連殺了三個人,命案在身,被追得走投無路時,逃進倉頡廟,順著“飛簷走壁”柏攀上了倉頡廟正殿瓦簷上。那“飛簷走壁”柏貼牆而立,穿簷而上,順壁而伸,枝葉茂盛。趙子健剛剛爬上屋頂就聽見追他的人衝進廟門。
他來不及做任何反應和判斷,就地躲進茂盛密集的枝杈中,在廟中幾經周折躲過了一場災難。
深邃而厚重的倉頡廟啊,不知演繹了多少悲歡離合與世態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