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81章 接納

李守鑅能帶來三千兵馬,所以朱由檢很容易做出抉擇。

這年頭。

總兵也不值錢。

還能督促軍士的算是平日有點本事的,要是能帶著軍隊出行,更是不得了,所以李守鑅是怎麼目的,朱由檢不太確定,但是能收復此人就最好不過。

吳襄支援皇帝的決定。

原本他是瞧不起內地將領的,不過現在他改變了主意。

遼東軍隊矛盾再多,多少還是能發軍餉的,日子能維持的下去,也是精銳計程車兵,日子反而過得不錯,按照皇帝的說法,大明朝廷真是勒緊褲腰帶供應遼東軍隊。

“無論如何還是要防備些。”

“雖然居庸關易守難攻,可是大軍後勤路線卻薄弱,如果此人目的不善,切斷大軍的糧道,恐怕造成軍心不穩,後果難料。”

奮武營遊擊將軍李昌期提議道。

此人是新軍中唯一中層京營軍官出身的將領,這段時間的表現也不錯,起碼朱由檢看來沒啥問題,論經驗而言,的確是京營七位將軍裡的第一人。

所以奮武營成為中軍主力,還有一個騎射了得的廖榮,兩個後組建的武字營,反而隱隱有超過四衛營的趨勢。

居庸關馬岱忍不住插話。

“皇上,據臣所知,昌平總兵李守鑅名聲不錯,向來守規矩,理應對朝廷乃忠心之臣,臣認為不應做出過激的應對。”

馬岱不太理解京營將領的思路。

為何把地方將領當做仇寇似的防備?

馬岱的確不能理解新軍。

現在新軍的基礎是建立在對內廷的抄沒之上,皇帝從骨子裡防備一切,連帶著新軍也沾染了類似風氣,有那麼一絲不相信一切外部勢力。

這當然讓馬岱不滿。

“馬總兵為何肯定昌平總兵沒有敵意呢?昌平總兵又沒有提前派人請旨意,萬一此人心生歹意,與賊寇暗通款曲,豈不是把反賊做忠臣?”

李昌期反駁。

京營日子有多苦。

皇帝說的沒錯,就是蛀蟲太多了。

這些人都是反賊。

李昌期原來只是小小的一名校官,遇到了機緣,成為皇帝身邊的親信,人生髮生了巨大的轉折,早已不是歷史上那名平平無奇的校官。

思想上當然受到皇帝影響。

吳襄反而閉嘴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別看只是小小的爭論,其實關乎軍中利益。

利益絕對不是小問題。

遼東主軍和客軍矛盾有多麼激烈,以至於寧願在戰場上出賣對方,賭氣到各自為戰,全軍覆沒的下場,也沒有妥協的想法。

人活一口氣,不就是為了利益麼。

一個集體的核心更是利益。

利益是一切。

吳襄彷彿看到了當年遼東時,客軍的大量集結,以及同樣的矛盾上演,作為老狐狸,吳襄不想參與,不想得罪一方。

朱由檢皺著眉頭。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任何群體都會有矛盾,包括大清。

黃臺吉死後。

關於王位之爭的矛盾同樣尖銳。

只是呢。

因為大清高層有危機感,所以尖銳的矛盾保持了平衡,多爾袞並沒有為了王位不顧一切,而是選擇了妥協,同樣,其餘的勢力也選擇退了一步。

這一方面,晚明遠遠無法相提並論。

如何解決大明的內鬥,哪怕是朱由檢也無能為力,除了緩和之外,就是全部換掉,最終只能靠著強壓,強壓需要絕對的實力。

可軍隊難道就不內鬥了。

遼東各路軍隊的內鬥並不比文官們小。

本質上也說明了朝廷威嚴衰弱,已經出現壓不住軍隊的趨勢。

無論如何。

吸收邊軍壯大自己的實力是一早制定的策略,可邊軍要是沒有問題,又不至於有今日,邊軍的問題本身也很多,新軍也有問題。

“居庸關的軍糧已經備齊,軍士有萬餘人,防備需要做,也不能過猶不及,嚴令各部歸營,且看李守鑅何時來見朕。”

朱由檢打斷了爭議,最初最後的拍板。

李昌期欲言又止。

皇帝以前在內廷誰也不信,為何離開了京城後,性子又變了呢。

那昌平總兵帶來了三千人,居庸關總兵手裡還有兩千兵,已經接近皇帝身邊京營一半的規模,要是兩人心懷歹意,裡應外合突然暴亂,以李昌期的看法,新軍可能不是對手。

按照他的想法,應該解除居庸關總兵的軍權,打散居庸關兩千軍馬,吸收到京營各部,這樣穩固了居庸關後,哪怕昌平總兵有歹意,對皇帝的威脅也降到了最低。

只是皇帝沒給私下說話的機會,李昌期又不敢當著居庸關總兵的面說要下他的軍權,只能內心鬱悶。

三十里。

快馬加鞭一個時辰往返。

一個時辰的時間不長也不短。

馬岱很有眼力,主動留在皇帝身邊,緩和了緊張局勢,李昌期總算是鬆了口氣,悄悄告訴武震孟,一定不能讓馬岱離開,得到了武震夢的承諾,然後才出去佈置。

誰也沒想到。

半個時辰而已,昌平總兵李守鑅帶著十幾名親兵出現在了居庸關關門下,大聲告訴守兵,昌平總兵前來面見皇上,請求皇上召見。

這下子人們都不懂了。

難道傳信的人飛過去的?

很快。

李守鑅孤身進入。

在周圍複雜的視線下,李守鑅鎮定自若,上前單膝跪地,拱手大聲稟報。

“臣,昌平總兵李守鑅,帶三千軍士前來護駕,請皇帝恩准,允臣隨御駕出征,臣與軍士們不勝感激,絕不辜負聖恩。”

李守鑅直言相告。

大廳內寂靜。

沒想到還有忠臣啊。

起碼李守鑅現在的表現對得起忠臣二字,自帶乾糧追隨皇帝,蠍子拉粑粑獨一份,更重要的是此人還能拉出三千人馬,不管他用的什麼方式,光這份本事無人能質疑。

接不接納?

當然要接納。

現在才是居庸關而已。

不能因為懷疑,就把人往外推。

自己連吳三桂都能用,這點用人的度量都沒有,拿什麼和大順,又或者大清去拼?

大清知道投降他的明軍許多人心懷鬼胎嗎?

當然是知道的。

包括祖大壽投降,黃臺吉就知道此人有二心,且有人提醒黃臺吉,可黃臺吉照樣厚待,哪怕祖大壽欺騙了黃臺吉,背叛了他,用計策逃回大明,繼續帶兵堅持抵抗大清入侵,黃臺吉也沒有仇恨祖大壽,選擇繼續拉攏和善待。

祖大壽最後又走投無路。

再一次彈盡糧絕,淪落到吃人肉的地步,才選擇了投降,給大清造成了巨大的損失,讓黃臺吉憤怒了嗎。

沒有的。

用最高的禮儀安慰祖大壽。

黃臺吉的確是極其厲害的人物。

可大清畢竟是大清,奴隸主怎麼會和奴隸共富貴呢,等坐穩了天下,投降和立下汗馬功勞的明軍,從將領到軍士很快也被驅逐出統治階級。

為您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