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阿哥胤禩的母親衛氏出身卑微,可這又不是康熙讓她出身卑微,是她自已的父祖沒有能讓自已家族興盛,在女真統一和清朝入關這些節點上面,衛氏父祖之輩也未能抓住一點機遇,來提高家族的地位。
反而是康熙將她納入後宮,才改變了她的人生境遇,對康熙來說,漂亮女人就是花瓶,自已的花瓶如此多的情況下,多你一個不多,少你一個不少,對衛氏而言,沒有康熙的話,她的人生跟其他的辛者庫女子又有什麼區別呢?
和八阿哥胤禩母親衛氏都是妃子的還有大阿哥胤褆的生母,康熙之所以沒有指責大阿哥胤禔的母親惠妃,惠妃出身好是事實,出身無可指責,而惠妃的表現與衛氏完全不同,惠妃的表現是這樣的
“其母惠妃亦奏稱其不孝,請置之於法。”
如果惠妃跟衛氏一樣的表現,肯定老大胤禔的奪嫡行為,康熙對她的態度也不會好,只不過罵法和處理方式不一樣而已。
所以這一比較,就能明白康熙因為衛氏的臨終遺言,罵其是辛者庫賤婦,並不奇怪。
帶頭保奏八阿哥胤禩的阿靈阿,揆敘還有王鴻緒等人在復立太子後同樣沒有停下動作。
阿靈阿和揆敘在京城的各種官民宴會場合之中,開始肆意編造段子來毀壞太子胤礽的名聲,王鴻緒則是在江南到處散佈太子雖然復位,但是康熙的心思尚未確的訊息。
這麼一搞,康熙和太子胤礽也坐不住了
當時的兩江總督噶禮是太子黨,王鴻緒的這些行為都是被噶禮彙報給了太子胤礽,而康熙也透過他的情報系統得知了這些資訊,並讓江南的親信打探這件事,具體康熙究竟安排了多少人去打探這個事情我們已經無從得知,目前留下來的奏摺上可以明確知道的是江南織造李煦被安排打探過這件事情。
李煦是內務府佐領,曹寅則是他的妹夫。
在收到康熙的指示之後,李煦多次打探資訊,並且將王鴻緒等人散佈太子雖已復位,但康熙內心尚未確定的資訊,彙報給了康熙。
值得一提的是,李煦在彙報的同時很是害怕,甚至可以說內心非常驚恐,他非常誠懇的懇請康熙能夠將他的奏摺毀掉,害怕以後的上位者是老八一派,如果發現他曾經幫助康熙探聽相關資訊從而打擊報復。
政治舞臺的鬥爭可能瞬間就會局面翻轉,誰知道八阿哥一黨會不會成功扭轉局面,所以李煦的擔憂絕不是他一個人的想法,而是當時官僚系統普遍的擔憂。
這只是老八一黨的資訊,而其他皇子誰也說不好,其他皇子看到了問鼎皇位的希望,他們都想實現這個希望,也只能先把太子拉下臺。
阿靈阿和揆敘在京城的官民宴會場合,公開肆意編造段子毀壞太子胤礽的名聲,這件事是後面成功上位的雍正親口說出來的,根據雍正的說法,當時很多人都懷疑阿靈阿和揆敘是替他做的。
雍正在上位後,迅速清洗了阿靈阿和揆敘一派,將他們作為主要政敵來對待,可以很肯定的說,這件事其實真和雍正沒什麼關係。
但是這件事情卻透露了這麼一個資訊,有其他皇子看到了問鼎皇位的希望,私下裡都在活動,而這其中就包含雍正。
所以,說雍正是太子黨壓根就不靠譜。
皇子們都是這樣,對此時的官員們來說,到底應該怎麼站隊,那絕對是說不出來的痛,但凡說錯話了,誰上位都不會饒了自已。
康熙,太子還是八阿哥,還有別的想上位的皇子,一個是現任的皇帝,一個是未來的皇帝,一個是對皇位虎視眈眈的貝勒,還有其他皇子私底下倒太子的行為,官員們站隊時應該站在哪一邊?
站在哪邊,好像也不對。
站在康熙這一邊,太子胤礽繼位後,肯定沒有好果子吃的,站在太子一邊,讓康熙知道了,肯定也沒有好果子吃的,站在八阿哥一邊,如果八阿哥沒能扭轉局面成功上位,將來肯定也沒好果子吃。
有人說了,我不站隊行不行?
我只能說,有這個想法那是真的頭鐵,估計死的比站錯隊還要早。
假如太子胤礽當著你的面做一些不想讓康熙知道的事時,你該怎麼辦?假裝沒看見,還是向康熙檢舉?假如太子讓你配合他幹一些事情時,你又該怎麼辦?答應太子,還是向康熙檢舉?
假如八阿哥當著你的面幹一些不想讓康熙也不想讓太子知道的事時,你該怎麼辦?假裝沒看見,還是向康熙撿舉?或者向太子舉報?
你敢支援太子的行為,康熙會透過其它的情報渠道知道這種事,肯定是沒有好果子吃的,如果你敢檢舉太子的行為,太子只要有繼位,你同樣是沒有好果子吃的。
如果你敢支援八阿哥的行為,康熙透過其它的情報渠道知道這種事,可能是沒有好果子吃的,考慮到現在兩派制衡的局面,你也無法確定康熙會怎麼出手,因為康熙對支援八阿哥的人出手方式不太一樣,太子透過其它的情報渠道知道了這種事,太子只要繼位,也肯定是沒好果子吃的。
如果你敢檢舉八阿哥的行為,你又面臨兩個選擇,向康熙檢舉,還是向太子檢舉,如果向康熙檢舉,那麼支援八阿哥的阿靈阿和鄂倫岱都沒受到打擊,他們知道了,會不會報復你?他們報復你的時候,你有沒有實力反抗?如果你沒有實力反抗,那向康熙檢舉就不是什麼好的方式,那可能得考慮向太子檢舉,如果你向太子檢舉八阿哥乾的非法勾當,那康熙知道了怎麼看你,你說你是不是太子黨?
這個時候怎麼站隊,對官員們來說,絕對是一種說不出的痛,康熙顯然是非常清楚的。
康熙在這個時候其實已經在考慮第三代繼承人了,用這種方法來徹底斷絕皇子的夢,這麼做也是避免更多的皇子捲入儲位之爭中,在這一步的佈局基礎上,根據時局的發展變化再考慮下一步的佈局。
有人說了,這個時候太子還沒有二次被廢,為何康熙要考慮這麼早?
按照我們之前說的,康熙壓根就不信胤礽,而太子也是不信康熙的,所以太子被廢那是遲早的事情。
雖然沒有任何史料能夠佐證康熙考慮過立皇太孫,但是康熙親口說他連太上皇的模式都考慮過,在復立太子的那一年的年頭和年尾,康熙外出巡視時都帶了太子十五歲的長子弘晳,朝鮮史料記錄了下來,如果說康熙沒思考過立皇太孫,恐怕不太現實。
對皇帝來說,太上皇比皇太孫難接受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