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這個身份在政治上本身就有著巨大的影響力,在特殊情況下,太子的號召力甚至不亞於皇帝,關於這一點只要看看清初,無數人前赴後繼的打著朱三太子旗號的勢力就知道了。
所以通常情況下,皇帝都很防範太子與軍方大佬往來,防止文和武兩班勢力合流倒向太子,文武兩班勢力一旦合流倒向太子,那就是唐朝的太子李亨登基為唐肅宗,唐玄宗被迫成為太上皇。
當然了,在皇帝允許的範圍內,太子還是可以與軍隊系統的無關緊要的官員保持一定的往來,太子胤礽在康熙允許的範圍內,也可以與軍方勢力有一定的交往,並且得到了康熙的默許。
復立太子胤礽之後,康熙為了修復與太子之間的關係,重新確定了太子胤礽在朝堂之上的威望,一方面表現的是對太子言聽計從,除了太子提出處死誰,沒有聽從外,別的方面全部聽從太子的建議。
另外一方面康熙又繼續防狼一樣防著太子,只不過這些話都是康熙的一家之言,至於裡面水分有多少,估計也只有康熙自已知道了。
基於復立太子後的局勢,康熙這番話總體來說的可信度大概只有一半。
太子會不會信任康熙呢?
康熙曾經親密無比的跟太子說,願我是宋高宗(太上皇),你是宋孝宗(皇帝),結果最後,直接單方面宣佈,因為你沒有宋孝宗那樣孝順,所以不僅我不當宋高宗了,你還得當廢太子,不僅如此,康熙還發布了歷代廢太子詔裡最惡劣的一種。
康熙用實際行動告訴太子胤礽,政治舞臺上,父親是不能信的,即使這個父親從小既當父親又當母親,依然不可信。
總的來說,在政治舞臺上,父親是不能信,母親也是不能信的,兒子還是不能信,妻子更不能信,祖母也不能信。
所謂看上去溫馨的局面,無非都是因為有著巧妙的權力格局來牽制各方力量。
所以當皇帝的為啥一直說自已是寡人,人活到了這個份上不是孤家寡人是什麼?
太子胤礽誰都不相信很正常,這才是政治家的成熟表現,除了兩個兒子之外,太子誰也不相信,在他未登基前,只有他的兒子的利益與他繫結的最密切,自已一旦被廢,最受牽連的也是他的兒子,但是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年齡都不大,也無法幫到他什麼。
而在對待太子黨方面,康熙說是這樣
“伊屬下內外人等、令其互相監視”
這是康熙二廢太子的時候說的,這就太有意思了,康熙連這個也能夠用來指責太子。
你說胤礽讓手底下人互相監視是神經病嗎?肯定不是,胤礽是一個聰明人,深諳人性。
凡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有左中右,哪怕過去一萬年也如此,在面對一個具體事件,一大群人坐在一起討論,肯定會出現各種分歧,我們都不用到處看,只要看看網路上的口水戰就知道了。
如果一大群人坐在一起,面對一個具體問題,態度觀點驚人的一致,這才是可遇不可求的的事。
正常情況下,即使是同一件事,並且大家的利害關係一致,受的教育程度一樣,也會存在保守和激進的差別,黨內無派,才是千奇百怪。
太子胤礽的角度來看,利用他們之間的差異和分歧,讓他們互相制約和監督,讓他們不敢輕易背叛自已,並沒有什麼奇怪,父子至親都無法相信,屬下就這麼可靠?
沒有利害關係的約束,指望屬下的忠心,還不如去等著明朝復國了。
要說胤礽跟誰學的,那必須是康熙!
康熙自已也是這樣對諸皇子的,同樣也是這樣對官員系統的,最後卻拿這個問題來指責太子胤礽,可見康熙講起童話故事來,已經到了草稿也不打的地步了。
康熙之所以這麼指責太子,更深層次的原因是為了打擊官員潛在投資太子的想法,明白無誤告訴官員們,你們覺得現在的局面不好受,但是太子也是這麼對自已的屬下的。
話隨便怎麼都能說,誰說話都是儘量說的有利於自已,如果讓太子胤礽留下了他的相關言論,說的跟康熙的話差別很大,太子的孫子永璥在自已的著作裡記錄了太子嬪李佳氏的言論,裡面的內容就和康熙的二廢太子時的講話完全相反。
從復立後的政治佈局看,康熙的內心中還是很防範太子的,而太子也不可能真正相信康熙,康熙一方面盯緊了太子的行動,一方面表現的異常相信太子的樣子。
太子如果只需要對付康熙一個人,太子有無數種方式讓康熙滿意。
問題是,太子的敵人太多了!
太子與八阿哥的矛盾已經公開化,八阿哥還有選擇嗎?肯定是沒有了,八阿哥被清洗的命運已經可見了,無非是康熙自已將他清洗出局還是等新皇帝上位後來清洗他。
康熙之所以沒有動手清洗八阿哥,無非是因為需要用他來制衡太子的勢力罷了!
從八阿哥的角度來看,為了避免自已將來被清洗的命運,也只能繼續走,把太子拉下臺的路線。
帶頭保奏八阿哥的阿靈阿,揆敘還有王鴻緒等,也沒有選擇了,如果太子登基了,他們拿什麼資本對皇帝呢,也只能繼續走,把太子拉下臺的路線。
老八胤禩一輩子都沒有放棄奪嫡!
這一點可以從其母良妃衛氏病危時的遺言就可以看出來了。
“爾皇父以我出自微賤,常指我以責汝,我惟願我身何以得死,我在一日為汝一日之累。因而不肯服藥。”
看到衛氏的這段話,就知道康熙後面為什麼會母子一起罵了,康熙那句著名的話
“胤禩系辛者庫賤婦所生,自幼心高陰險”,
就是在衛氏這個遺言之後才說的。
康熙以母家卑賤來指責胤禩,也是八阿哥角逐儲位後發生的事,如果胤禩能夠認清自已的位置,在尊重皇太子胤礽是唯一合法的皇位繼承人的大框架下追求自已的利益,康熙絕不可能因為其母出身微賤而指責他,這點我們只要看下十二阿哥胤祹的母親萬琉哈氏,也是出身辛者庫,康熙卻從沒有因此指責過萬琉哈氏和十二阿哥。
在胤禩角逐儲位之前,康熙在封爵上從來沒有因為胤禩母家出身而區別對待他,而且在胤禩被封為貝勒後的第二年,也就是康熙三十九年,將衛氏冊封為嬪位,以示對胤禩的尊重,而比胤禩年長的七阿哥胤祐的母親戴佳氏,出身比衛氏要好,卻一直到了康熙五十七年才得以受封。
如果說不公平的話,明顯是對七阿哥的母親戴佳氏不公平,兒子都已經成婚了,母親卻沒有任何的封號。
這個社會確實是不公平的,但是並沒有對衛氏不公平,一個出身卑微的女人,僅僅憑藉姿色成為康熙的後宮,使得自已的下一代成為了尊貴的皇子,衛氏所獲得的際遇是跟她同樣出身的人遠遠無法達到的,而衛氏卻想讓全世界圍繞著她轉,康熙不罵她罵誰呢?
所以真的是活該被罵,一點不值得人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