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 50章 戰(1)

朱棣回到北平修整的七八天,主要還是為軍隊補充軍械。

自從五月二十日,張元開始陸續把軍械作坊放到北城,而後更是收攏了近千名各地工匠製作軍械,規模擴大了近十倍。

一個多月以來,積攢了大量火器以及冷兵器。

七月十一日,朱棣回到北平,之後郭資就把“北平軍工廠”的生產資料拿給朱棣看,過去一直在外征戰,但卻沒有打過幾次血戰,軍械消耗幾乎沒有。

後面要去打朝廷數十萬兵馬,需要把家底都拿上。

一本以張元的要求做的生產資料及倉儲資料本,展現了軍工廠的恐怖潛能:

各類工匠一千兩百三十一人,輔助人員三千五百二十三人,

每月最大產量,刀劍一萬,長矛或短矛兩萬,長火銃最後能到兩千,短火銃一千五百,箭矢五萬。

最近40天,火銃產能擴大了五倍,擁有各類火銃製作機床三百多個,製作長火銃1800餘支,短火銃一千支,訓練了五千名新的火銃手。

鱗甲五千件,刀劍一萬柄,長矛兩萬,箭矢五萬,火炮並沒有增加。

七月十五日,朱棣問郭資:“我看這今日軍械只有二成,鋼錠用盡了嗎?”

郭資說:“回王爺,這張先生所制鋼錠已耗盡幾日了,最近是用北平及周邊庫房所制鋼鐵,不過明日從遵化過來的新鋼就能送到了,便可繼續製造軍械了。”

朱棣:“自從先生走後,這軍械作坊,對,現在應該叫北平軍工廠都是由你主管,覺得這軍工廠如何?”

郭資欽佩的說:“張先生巧思,令本官折服,但說這刀劍鍛造,以往以人力,三五天不過一柄,還需數人協作,如今用燒紅的坯子放入刀模,數千斤的大鍛錘不過數十下,便可成粗坯,再以人力簡單鍛打,一人一天便可出一柄。”

朱棣看到郭資也是對其讚不絕口,感覺真的是上天眷顧自已,不論原來,還是如今,看來註定要成千古一帝的。

朱棣心中幻想結束,說:“此次南征,本王是要帶走八成軍械,這火炮北平也只留四十門,此乃決戰,需必勝,望郭藩臺操持大軍後勤,悉心管理北平及周邊諸事,本王拜託先生了!”

朱棣起身,向郭資深鞠一躬,郭資看這情況,不敢遲疑,也是起身,向朱棣鞠躬,同時說:“不敢呀!王爺,郭某有如今全靠燕王慧眼,不敢辜負燕王知遇之恩,必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朱棣聽到郭資表態,心中也是放下心來,此次南征無後顧之憂,又有二十萬精銳,雖然還是以少打多,但是卻已經不懼了。

……

話說李景隆七月十一日從南京帶著六萬京營出發,沿著運河一路向北,朝廷已然得到訊息,朱棣並沒有全部退回北平,而是以保定,莫州,滄州為支點,守禦南線。

李景隆雖無實戰經驗,但也會紙上談兵,這三城以保定最難攻,

朱棣當時打贏耿炳文後,北上保定,便率部攻城,若非鱗甲防護夠高,以及短火銃在攻城近戰的優勢,以及其實保定知道朝廷大軍敗亡,就算抵抗,也不過徒勞,還可能導致朱棣拿著他們人頭祭旗,索性投降了。

而滄州,本也不算大城,只因地處京杭大運河之畔,是南來北往的商販糧草等要充,更是山東各地往北平關外的必經之路,極度繁華。

但是就兵力而言,並不多,聽到朱棣大將率軍攻城,也就不到一萬軍隊守城,也都是多年未經戰陣,更是受到繁華之地的腐蝕,不過一通鼓,張玉就拿下了滄州。

李景隆此次北伐,便要先打滄州,拿了此地,從南京來的糧草才能以更小的代價運到北方,數十萬大軍,其中有近三十萬南軍,若是當地供糧,怕是早已潰散,況且每年各地都要向南京運送糧稅,各地存糧可不夠這五十萬大肚漢。

李景隆也算是知道兵法,又有軍中多數宿將贊同,便先在德州駐軍,等到各路兵馬備齊,便先攻德州,再進莫州,卡住朱棣的兵馬,便能直奔北平。

……

七月二十五日,朱棣五萬大軍抵達滄州,其中以六千鱗甲銳士最為亮眼,古代軍中作戰,有精良甲冑,便能以一當十,或許還能倖存,所以,以這六千精銳鱗甲衛,朱棣在此,就算三十萬大軍來了,只要不是精銳邊軍,那就不懼。

何況還有五千火銃兵,只給保定留了一千五百,莫州連五百都沒湊齊,必竟三城之中,莫州最安全,若是兩邊沒有問題,莫州便無礙。

一百六十門火炮,朱棣帶了一百門,就是等著在此先擊朝廷主力,若是擊潰,攜大勝之威,其餘兩路便手到擒來。

而在保定,陳亨及顧成被安排在那兒,還有寧王朱權,也被放到那裡統帥諸軍,還有中層將領,一多半都是燕山三衛出身,有著五萬大軍。

莫州在兩城之間,最為安全,只有三萬人,還有朱能領著兩萬精銳騎兵,在三城之間遊弋,尋機突破。

……

八月初三,李景隆帶著十五萬大軍進駐德州,準備先整備各地兵馬,再行進攻。

各地軍隊來到此地討伐朱棣,行軍本就慢,還在路上聽說朱棣的兇殘,更是緩慢,但是朝廷之命不可違,到了八月十一日,德州還是聚集了二十五萬大軍。

另外一路以郭英,吳傑為將,駐守真定,這次吸取教訓,依牆建營,固守不出,等待軍隊集齊,尚只有十萬。

朱棣這邊,仗著騎兵精銳,甚至時不時讓朱能把騎兵分散,十幾支多則上千,少則數百的騎兵在後方肆虐,遇到補給就打,帶不走就燒,還驅散了數萬各地援軍,皆是不過以千戶組成的雜軍,三五百便趕散了。

之後李景隆反應過來,讓各軍組成一衛,再北上,止住了潰散的補給。

這也導致到了九月初五,李景隆才聚齊五十萬大軍,德州三十萬,真定二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