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51章 戰(2)

九月初五,朱棣派出的偵騎回來稟報,德州李景隆率領的朝廷大軍開始整軍了,不出五日,必定會出兵攻滄州。

九月初六,朱棣收到了從北平送來的最後一批軍械,又是四十天,北平又打造了兩千長火銃,五百短銃,並數萬各類冷兵器,以及最重要的鱗甲兩千,火炮五十門。

本就在歷史上手握十多萬人就能打贏五十萬朝廷大軍的朱棣,如今真的是得到了極大的提升,不說近萬鱗甲衛,光是那些火器,戰陣上便能敵十萬大軍。

朱棣如今信心十足,就想要一戰擊潰朝廷主力,然後拿下真定,到時就可擴地數百里,並且朱棣素有聲望,多有軍隊願降,那時數十萬大軍,搭配千里之地供給,再修養一年,便能拿下南京。

……

九月初十,李景隆手下大軍梳理清楚,並且安排各自歸屬,進行初步配合訓練,準備北伐。

九月十一日,李景隆帶著大軍誓師北伐,但是心中也是忐忑,本來他也算是朱棣的迷弟,若論當年諸多藩王軍功之最,可能算不上,但是若說名望最好,除了朱標,便是朱棣了。

朱元璋的老二,老三都不是良善之輩,在封國多有不法,只有朱棣經營北平十多年,使得北平愈加繁華,還出現了一批能兵強將。

李景隆練兵之時,就已經查探到朱棣手中多了許多厲害的火器,射程極遠,可五六十步穿甲,百步亦有殺傷力,還有火炮,極似朝廷碗口銃,但是射程起碼兩百步,一輪齊射,便可打擊敵軍士氣。

李景隆現在就很怕這戰場上刀劍還好說,火炮這東西,數斤重的彈丸打過來,擦著即傷,捱了必死。

……

九月十二日,朱棣收到訊息,朝廷大軍動了,李景隆為中軍,帶兵十八萬,盛庸在右,帶兵五萬,瞿能在左,帶兵七萬。

朱棣卻不分兵,先找人通知朱能,率兩萬騎兵牽制瞿能,自已帶兵直奔李景隆,右軍的盛庸,有張玉帶著兩萬大軍牽制。

……

九月十五日,雙方在交河縣外隔河對峙,中間就是清河。

清河極窄,不過數十米,若是窄處,也就十多米,有兩座橋樑,相隔七八里,如今兩軍隔河而望,就停在這裡了。

但是瞿能卻是先行出發,過樂陵縣境而來,會與朱棣直接對上。

朱棣也不擔心,探馬回報,瞿能還有一天的路程才能到,況且張玉率軍在做牽制,沒有那麼簡單。

如今正好過河,一戰擊潰迎面之敵,再回頭對戰瞿能。

九月十五日中午,朱棣全軍用過飯,便擊鼓聚軍,準備進攻。

李景隆軍營中,大多剛剛吃過飯,還有一些正在去,就聽見河對岸鼓聲震天,這是要打起來了,紛紛歸隊。

……

而在東邊的南皮縣,張玉帶著兩萬人與東路的瞿能大軍相遇了。

七萬多打兩萬,張玉這兩萬大軍都是騎馬而行,卻只有一半弓馬嫻熟,可為騎兵,其他的都是騎馬步兵。

而瞿能雖然人數眾多,卻也是參差不齊,除開自已帶出來的一千多家兵護衛,餘者皆是各地衛兵,互不統屬,只是被瞿能簡單編練在一起,戰鬥意志沒有多少。

張玉帶著大軍擋在瞿能前面,一萬步兵下馬列陣,火銃兵搭配五百鱗甲衛,陣勢森嚴,一看就是精銳。

瞿能打馬查探,看著張玉大軍,具是精銳,還有數百鱗甲精銳,其餘人也大多身披甲冑,雖然多是皮甲,但是已然超過自已了。

瞿能對著兒子瞿鬱、瞿陶說:“對面乃是元難大將張玉,身經百戰,觀其軍,陣容齊整,士氣高昂,甲堅兵利,你們覺得如何打?”

瞿鬱:“父親,敵軍兵力稀少,我等可全軍壓上,四面圍攻,便可”

瞿陶出言反對:“不可,敵軍尚有萬餘精銳騎兵,若是在周邊遊弋,伺機而動,大軍腹背受敵,必定大敗,我軍可不是精銳,內陸各衛所十多年不見戰陣,具是衛所新兵,沒有實戰經驗,容易一戰潰散”

瞿能聽到瞿陶說話,點點頭,他們此戰不能硬碰硬,歷史上是大戰中無法抉擇,便在亂戰中喪生,如今身為一路主將,要考慮以後的事情了,況且朱棣如今軍勢極盛,勢如破竹,萬一後面入南京做了皇帝,不能打的太狠。

就這樣,瞿能心有忌憚,外加感覺不可能簡單的擊敗張玉,就停在這裡,等著李景隆的訊息。

……

清河兩邊,旌旗招展,二十多萬大軍在清河兩岸對峙,

朱棣仗著軍中兵甲犀利,還有火炮助陣,完全可以渡河進攻,李景隆帶的朝廷主力看著多,但也就六萬京營算是精銳,但也是數年不經戰陣了,其餘兵馬更像是湊數的,打打順風局還行,逆風局就不要想了。

但是大軍難渡河,朱棣還是決定先行退卻,吸引李景隆來追擊,在清河北岸,一舉擊潰,還能把對面大多數都給俘虜了。

於是朱棣派了五千騎兵在橋一側守著,其餘兵馬開始後撤。

兩個時辰過後,已經撤到交河縣城外,而橋北側的五千騎兵在一個時辰以後就快速撤走。

……

李景隆大帳,李景隆說:“如今燕逆大軍已經被我等嚇退,當過河追擊。”

參贊軍事的劉璟說:“大帥,我等還是要先探察敵軍動向,方可過河以防敵軍伏擊,當時莫州守軍便遭敵軍在河下伏兵堵截,一戰盡沒。”

李景隆說:“此言在理,先去佈置吧!探察河岸北側直至看到敵軍,周邊也要查探二十里,河中派人仔細檢查,都去安排吧”

一個多時辰後,探馬回報,敵軍退至交河縣城,據此地十五里,橋的上下游二十里皆無伏兵。

隨後李景隆便下令,全軍渡河,十八萬大軍不能寄託在獨橋之上,所以還需架設浮橋。

九月十五日晚,大軍才緩慢過河,然後在河對岸紮營修整,準備明日進軍交河縣。

……

在西北方向,盛庸帶著五萬大軍駐紮獻縣,防衛莫州城守軍,等待李景隆那邊的決戰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