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初的三順王是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三人,這是最開始的三藩。
孔有德在廣西被明末第一名將李定國給打的自焚了,這個王爵就沒有傳下來,而耿仲明因為逃人案自殺以後,他的兒子耿繼茂就繼承了這個王爵!
而接替孔有德成為新的王爺的人則是吳三桂!
後面的三藩之亂裡面的三藩,指的就是這三個人為代表的王爺。
當時的康熙對三藩很重視!
在宮裡柱子上面專門寫了三件大事,分別是河務,漕運還有三藩,由此可見康熙是早有撤藩這個心思的。
三藩裡面,尤其以吳三桂的實力最強!
當時朝廷就有人說,三藩每年消耗的錢糧,能夠花去清朝賦稅的一半,這是一筆非常恐怖的開銷。
清朝其實一直都想裁三藩的軍隊來著,結果都沒有成功,吳三桂一直在邊境搞事情,弄的那邊年年打仗,清朝也是沒啥辦法,畢竟換個人在雲南這種地方,估計也是壓根鎮不住。
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吳三桂本人也不想撤藩,因為他在雲南過得實在是太舒服了,比皇帝過得都舒服!
在雲南這個地方,吳三桂是真正意義上的雲南王,他可以隨意任命當地的官員,並且一切花銷上面還不能查賬,最牛的是隻要他需要哪個人,清朝都得無條件放人。
做為一個土皇帝,吳三桂也是一個很會享受的人,他在原來的沐王府遺址上面修建了自已的平西王府,又佔了原來明朝沐王府的土地,改造成為了自已的莊園。
簡直是想要怎麼活,那就是怎麼活。
主打的就是一個舒服,痛快!
而吳三桂的想法其實也很簡單,學習沐王府那樣,為清朝永遠鎮守雲南。
只不過,吳三桂想錯了一點,沐英當年可是朱元璋的義子,而吳三桂自已最多就是清朝的奴才。
在過得非常舒服的這種情況之下,別說吳三桂本人不想削藩,就是換成我去雲南當平西王,我也肯定不願意削藩。
尚可喜和耿精忠(耿繼茂的兒子)日子過得同樣也是相當舒服,這兩個人一個人在廣州,一個在福建,搞走私生意賺的那是一個盆滿缽滿。
這三個人這麼搞,也不是沒有人敢出來揭發他們,比如御史郝浴就曾經參了吳三桂一本,說吳三桂是擁兵自重,結果被流放了十八年。
這只是一個例子,當時參三藩的人相當之多,都被清朝給硬生生的壓制了下去。
根本原因就是,當時的南明還在!
清朝需要利用三藩來消滅南明,而這個目地也確確實實的達到了,只不過三藩,尤其是吳三桂卻趁機做大做強起來。
這一點,在康熙抓了鰲拜之後,看的清清楚楚。
可問題是,三藩真的會坐以待斃嗎?
答案顯然是不會的!
原本撤藩這個事情,康熙也是沒有敢想過要主動提出來的,可這個事情卻在無形之中產生了變化。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給康熙上了一個摺子,內容就是自已年紀大了,想要回遼東老家養老,同時讓自已兒子尚之信接替自已的爵位!
康熙看到尚可喜的奏摺之後,當時就大喜過望,剛剛餓了就有奶媽過來送奶,簡直是老天給自已這個機會!
於是,康熙馬上批示,同意尚可喜回老家養老,卻不允許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接替他的王爵。
本來年紀大的尚可喜對自已兒子尚之信就沒有什麼好感,便欣然接受了!
這個事情,對吳三桂和耿精忠的觸動卻特別大,兩個人為了測試一下康熙的態度,便也分別上了摺子請求康熙撤藩。
當然,這兩個人是事前商量好的。
在吳三桂上摺子之前,他的謀士曾經提醒他,說你不能這麼搞,現在朝廷明擺著就想撤藩,原本還找不到藉口呢,你這個摺子上去豈不是連退路都沒有了!
結果吳三桂相當自信,覺得這就是給康熙一個臺階而已,他是絕對不會撤藩的。
結果出乎吳三桂的預料,康熙沒有任何猶豫,直接同意!
現在在吳三桂面前的也就只有兩條路了,要不乖乖接受撤藩,要不索性起兵造反。
我想,在做出決定之前的吳三桂,是相當痛苦的!
如果撤藩的話,自已這輩子當了漢奸被人罵了一輩子,晚年的時候什麼都沒有混到手。
如果不撤藩,那麼擺在自已面前的就只剩下一條路了,那就是造反。
吳三桂會怎麼選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