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抓了鰲拜之後的康熙很是天真的認為,只要鰲拜一倒臺,那麼自已就能夠順理成章的行使皇權,天下人都會成為自已的奴才。
自已無論說什麼或者做什麼,下面人都只有乖乖聽話的份。
可當康熙真的走到了這一步的時候,才發現自已的想法過於天真和離譜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康熙不得不加強自已掌握權力的力度,為集權而做出了改變。
首當其衝的就是議政王大臣會議!
努爾哈赤時期,最先出現議政王大臣會議,無論有什麼事情,都是可以放在這個會議上面討論的,而能夠參加這個議政王大臣會議的人基本都是努爾哈赤的親戚和他信任的大臣們。
到了努爾哈赤後期的時候,隨著他的兒子們都漸漸長大,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的崛起之後,議政王大臣會議裡面主要是以這八位貝勒為主,而議政大臣們則都成為了副手。
其中,最有權勢和影響力的還得是四大貝勒。
在這種模式之下,大家可以互相監督,誰也不敢做的太過分了。
皇太極在的時候,基本將議政王大臣的權力給弄沒了,直接按照明朝制度弄出來了一個六部,目地就是分議政王大臣的權力。
多爾袞在的時候,自已大權獨攬,議政王大臣也就是一個擺設。
順治親政以後,想要憑藉自已的能力來對付死了的多爾袞,那也是相當不容易的,畢竟自已這個叔叔生前影響力巨大,單單只是靠著自已的話,那是絕對行不通的。
這種情況下,順治只能夠給宗室的人放權,重新將議政王大臣會議這個制度給撿了起來。
這裡面宗室人極多,巔峰時期竟然高達30多人,這雖然是順治的一種謀略,卻讓他吃盡了苦頭。
這幫人之前被多爾袞給壓制了這麼多年,哪個都是躍躍欲試,所以對權力非常著迷,連順治的聖旨都敢擅自更改。
所以也可以說順治這一生,前半生是被多爾袞壓制,後半生則是被議政王大臣會議壓制。
總之,過得那是相當不痛快。
康熙繼位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由於四大輔臣實在是太猛了,直接將議政王大臣會議給壓制了下去,甚至四大輔臣還能夠決定宗室的升遷和繼承的爵位。
這下子,宗室們也就跳不起來了!
甚至出現了許多宗室主動依附鰲拜的情況,比如班布林善。
這個人是努爾哈赤的孫子,活的想當不怎麼樣,結果因為自已跪舔鰲拜,後來當上了領侍衛內大臣!
這個時候的議政王大臣會議基本也就是鰲拜下面的一個機構,像之前說過的蘇克薩哈就是鰲拜授意議政王大臣會議給處死的。
這件事情,康熙心知肚明!
在剷除鰲拜之後,康熙就弄出來了南書房和內閣制度來制衡議政王大臣會議,而對於議政王大臣這些宗室,也開始了大幅度的人員削減。
總之一句話,以後大家該享福就去享福,沒事不要老摻和政治。
對於康熙這種做法,很多宗室都是不太滿意的,而康熙治這些人的辦法也是相當絕
三藩之亂爆發的時候,康熙就讓這些宗室去打仗,打輸的回來就治罪,這些人原本都是養尊處優習慣了,讓這些人打仗簡直就是為難他們。
根據統計來看,整個三藩之亂的時候,去打仗的宗室有七個,其中五個都被康熙給治了罪,送去了皇家特有監獄宗人府。
而康熙活著的時候,也確實將議政王大臣會議給完美的解決了!
卻也由此引發了一個新的問題,在康熙一朝的外戚也開始不斷的做大做強,其中最典型的就是索額圖代表的赫舍里氏和佟國維代表的佟佳氏。
康熙是一個權力慾望很強的人,他曾經公開說過
“今天下大小事務,皆朕一人親理”
自從除掉鰲拜以後,三藩的問題又在無形之中擺上了檯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