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
[南宋] 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註釋]
書憤:書寫自已的憤恨之情。書:寫。該詩即抒發胸中鬱憤之情。
陸游:字務觀,自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宋文學家、史學家、愛國詩人。陸游生逢北宋滅亡之際,少年時即深受家庭愛國思想的薰陶。宋高宗時,加禮部考試,因受秦檜排斥而仕途不暢。宋孝宗時賜進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軍旅生活。宋光宗時官至禮部郎中,後被劾去職,歸老故鄉。
早歲:早年。
世事:世上的事,包括時事和人情世故。
氣:志氣。
樓船:有樓層的高大戰船。
瓜洲:在江蘇揚州,與鎮江隔江相對,是當時的江防要地。
渡:渡口。
鐵馬:披著鐵甲的戰馬。
大散關:在今陝西寶雞西南,是南宋和金的交界處。
空:徒然地,白白地。
許:期望
名世:有名於世。
伯仲間:兄弟之間,比喻不相上下。
[譯文]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年輕時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艱難。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使我抗金復國的意志像大山一樣堅定。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曾有高大的戰艦在雪夜裡大破金兵於瓜洲渡口,也曾有披甲的戰馬在秋風中大敗金兵於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徒然自許為守邊禦敵的將領。對鏡照看衰老的兩鬢已花白。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出師表》真是名傳後世,千百年來誰能與諸葛亮相提並論!
[段落解讀]
首聯回顧往事,書寫詩人早年的抗敵抱負。
年輕時的詩人豪氣如山,一心收復失地,這兩句回憶過去,慨嘆國事艱難,追述年輕時收復失地的豪情壯志。
頷聯回憶夜雪戰船、秋風鐵馬的豪壯過去。
描寫宋軍在瓜洲、大散關兩地英勇抗金的戰鬥情景,表明南宋是有能力打退金人,保衛自已國家的。
頸聯抒發悲憤之情。
詩人想起自我期許的落空、失地收復的無望,胸中的憤恨鬱積如山。由於投降派把持朝政,詩人的抱負未得施展,只能徒自抒發壯志未酬而鬢髮先斑的感慨。
尾聯詩人表明自已老驥伏櫪,壯心不已。
詩人以諸葛亮為榜樣,鞠躬盡瘁,表達至死不放棄恢復中原的志願。尾聯透過感嘆諸葛亮出師雄文,暗示朝野上下都是主降的碌碌小人,用以表達對朝廷不思收復中原的氣憤。
[中心思想]
詩人追述了早年渴望恢復中原的壯志,抒發了壯志成空的悲憤,表達了對南宋統治者投降政策的不滿,充滿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賞析]
巧作對比,傾訴悲憤之情。
全詩意境開闊,感情沉鬱,氣韻渾厚,句句是憤,字字是憤。詩人透過今昔之對比,從而突出了對現實狀況的不滿,隱含著一種憤懣的情緒。一處是理想與現實作對比,本希望大家能同心同德抵抗金兵,但現實卻是自已被排擠不能繼續抗戰,恢復中原願望無法實現;二處是自已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作對比,早年是“中原北望氣如山”,而到了晚年卻“鏡中衰鬢已先斑”,表明自已想殺敵報國卻屢次遭受排擠打擊的悲憤;三處是用三國諸葛亮慷慨北伐同當今南宋朝廷妥協不抵抗作對比,以古鑑今,褒貶分明。這些詩句皆出自他親身的經歷,飽含著他的政治生活感受,以憤而為詩,詩便盡是憤,是那些逞才摛藻的作品所無法比擬的。
壯志未酬,已生華髮,這是以沉痛的筆調,抒發了對苟安而不思抗金的投降派的極度憤慨。對於一個志在立功卻懷才不遇,光陰蹉跎而難以作為者來說,能不幽憤哀傷嗎?此詩雖然沒有用一個“憤”字,但是胸中那鬱積之“憤”在字裡行間仍然表現得淋漓盡致,其愛國之情將永遠感染著每一位讀者。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陸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謫居家鄉山陰時所作。陸游一心報效國家,力圖恢復中原,而朝廷不僅不提供條件,反而處處設障掣肘,使他志不得伸,事無可成。雖不忘恢復之志,但畢竟年事已高,衰鬢先斑,“塞上長城”之許已成空言,面對“鏡中衰鬢”,詩人的鬱憤之情便噴薄而出。
[寫作特點]
(1)對比手法。
詩中的“憤”主要透過兩個對比表現出來:一是理想和現實的對比,二是詩人早年形象與晚年形象的對比。
(2)借古諷今。
詩中對諸葛亮的高度頌揚,側面烘托了詩人對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憤恨。
(3)妙用典故。
如“塞上長城”這個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濟傳》,南朝宋文帝要殺大將檀道濟,檀道濟在臨死前憤怒地說:“乃壞汝萬里長城!”詩人雖然沒有像檀道濟一樣被冤殺,卻因主戰而屢次被貶,“塞上長城”只能“空自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