氓
《詩經﹒衛風》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譯文]
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
憨厚農家小夥子,懷抱布匹來換絲。他不是真的來換絲,而是到我這裡來商量婚事。
送子涉淇,至於頓丘。匪我愆期,子無良媒。
送你渡過淇水,直送到頓丘。不是我故意拖延婚期,而是你沒有好的媒人。
將子無怒,秋以為期。乘彼垝垣,以望復關。
請你不要生氣,咱們約定以秋天為婚期。登上那殘破的牆,來遙望那復關來的人。
不見覆關,泣涕漣漣。既見覆關,載笑載言。
沒有看見你從復關來,我的眼淚簌簌地掉下來。已經看見了復關來的人,(我)就有說有笑。
爾卜爾筮,體無咎言。以爾車來,以我賄遷。
你用龜板占卜,用蓍草占卦,沒有不吉利的預兆。你用車來接我,我帶上嫁妝嫁給你。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葚!
桑樹還沒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新鮮潤澤。唉,斑鳩啊,不要貪吃桑葚!這句話比喻女子不要迷戀愛情。
于嗟女兮,無與士耽!士之耽兮,猶可說也。
唉,女子呀,不要同男子沉溺於愛情中!男子沉溺在愛情裡,還可以脫身。
女之耽兮,不可說也!桑之落矣,其黃而隕。
女子沉溺在愛情裡,就無法脫身了!桑樹落葉的時候,它的葉子枯黃,(紛紛)掉落下來。
自我徂爾,三歲食貧。淇水湯湯,漸車帷裳。
自從我嫁到你家,多年來過著貧苦的生活。淇水波濤滾滾,水花打溼了車上的布幔。
女也不爽,士貳其行。士也罔極,二三其德。
女子(我)沒有什麼過錯,男子(你)行為卻前後不一致了。男子的愛情沒有定準,他的感情一變再變。
三歲為婦,靡室勞矣。夙興夜寐,靡有朝矣。
多年來做你的妻子,家裡的勞苦活兒沒有不幹的。早起晚睡,沒有一天不是這樣。
言既遂矣,至於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你的心願)已經滿足了,就兇惡起來了。我的兄弟不瞭解(我的處境),都譏笑我啊!
靜言思之,躬自悼矣。及爾偕老,老使我怨。
靜下來想想,只能自已傷心。(原想)同你白頭偕老,但(現在)白頭到老的心願讓我怨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總角之宴,言笑晏晏。
淇水(再寬)總有個岸,池沼(再大)也有個邊。反襯男子心意無常,沒有拘束限制。一說,這兩句用淇水、池沼有岸,反襯婦人認為自已如與男子偕老,就會有無邊的怨苦。少年時我和你一起愉快地玩耍,盡情地說笑。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誓言是真摯誠懇的,沒想到你竟會變心。你違背誓言而不再顧及,那就算了吧!
[段落解讀]
第一自然段寫男子求婚——與氓謀應秋為期
詩的一開頭從兩人定情寫起,回憶自已由初戀到定婚的情景。“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口氣活潑俏皮,表現出女主人公率真、直爽的個性。“送子涉淇……秋以為期”,寫她責怪氓沒有提親,但面對發怒的氓,反而勸慰並答應秋天成婚。此處她是溫柔有主見的女子。
第二自然段寫熱戀和結婚——載笑載言嫁給你
敘述自已陷入情網,不顧媒妁之言與氓結婚。前三句寫二人關係明確後,女子開始享受戀愛生活。後兩句寫占卜後沒有不吉利的預兆,二人順利地結婚了。這一章表現了女子的痴情。
第三自然段總結婚後的教訓——于嗟女兮勿沉溺
本章採用比興手法,前兩句以桑樹“其葉沃若”比喻女子的青春年華,以桑葚和貪吃的斑鳩鳥比喻愛情和戀愛中的女子。後三句則以警醒的口吻勸告女性不能沉溺於愛情,男子還能自我解脫,女子卻不能自拔,流露出女主人公的無奈和無助。
第四自然段指出婚姻不幸的原因——三歲食貧士罔極
採用比興手法,以枯黃的桑葉比喻女子憔悴的容顏。與上一段的“桑之未落”形成鮮明對比。又寫到女子在婚後多年吃苦受貧,沒什麼過錯,男子卻變心。對氓的負心、反覆無常表達自已內心怨憤難平。
第五自然段寫女子婚後的辛勞和所受的虐待——夙興夜寐心傷悲
接著追敘她婚後的操勞、被虐和兄弟的譏笑而自傷不幸。
第六自然段表明女子的決絕態度——你變心來我情已
最後一章敘述幼年彼此的友愛和今日的乖離,斥責氓的虛偽和欺騙,堅決表示和氓在感情上一刀兩斷,表明女子的決絕態度。她已經對氓徹底失去了信心,這種處理方式表現出女子的清醒與堅強。
[中心思想]
《氓》透過描寫女主人公從戀愛、結婚到婚姻破裂的經過,塑造了性格直爽、溫柔、勤勞、堅強的女子和用情不專、性情暴躁的負心漢的形象,表現了古代婦女追求婚姻自由、幸福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在婚姻問題上的悲慘命運。
[賞析]
本文采用賦比興的手法。
“桑之未落,其葉沃若。于嗟鳩兮,無食桑甚”及“桑之落矣,其黃而隕”是比興句。這兩處運用比興手法的好處有:
結構上
①在敘事中插入比興句,使敘事暫時中斷,這樣就避免了敘事的平鋪直敘
②所插入的比興句起到了暗示作用,讀者能從中意識到女子的婚後生活並不美滿
③詩的前半部分寫婚前,後半部分寫婚後,中間的比興起過渡作用。
內容上
①比興句喚起人豐富的聯想。例如,“桑之未落,其葉沃若”可以作如此聯想:桑葉未落之時,給人以生機勃勃的感覺,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間情意濃濃時;“桑之落矣,其黃而隕”的景象,則如同二人感情枯竭時
②用女主人公很熟悉的桑樹作比,與女主人公勞動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富於生活氣息,同時還暗示了她的勤勞。
第五章用賦的手法敘述被棄前後的處境,前六句補敘多年為婦的苦楚,她起早睡晚,辛勤勞作,一旦日子好過一些,丈夫便變得暴戾殘酷。後四句寫她回到孃家以後受到兄弟們的冷笑。突出了她當時所受到的精神壓力和由此而產生的內心矛盾。
第六章賦兼比興,在抒情中敘事,當初他們相戀時,有說有笑;男子則“信誓旦旦”,表示白頭偕老。可是他還未老時就產生怨恨,而且無法挽回。這裡用了兩個比喻:浩浩湯湯的淇水,總有堤岸;廣闊連綿的沼澤,也有邊際。詩人運用這兩個比喻,強烈地抒發了一腔怨憤,訴說了棄婦無邊無際的痛苦。
[寫作背景]
《氓》是春秋時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時期生產力還相當落後,婦女在家庭中經濟上不獨立,人格上形成對男子的附屬關係,男子一旦變心,就可以無所顧及地將她拋棄。當時作為封建生產關係和等級制度的觀念形態也逐步形成,婦女的戀愛和婚姻常常受到禮教的束縛、父母的干涉和習俗的責難,進一步形成了對婦女的精神桎梏。《氓》這首詩正是當時社會痴情女子負心漢的反映。
[寫作特點]
(1)運用賦、比、興手法
(2)運用了對比手法:女主人公婚前婚後境況和思想感情的對比、氓在婚前婚後的行為的對比。
(3)將敘事、抒情、議論融為一體:全詩以敘事為主,但女主人公回憶中的感情變化不時打斷敘事,並加入一些議論,而最後一段則是女主人公的感情表白,抒情性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