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康熙能夠知道自已撤藩就能逼反吳三桂的話,那麼再給康熙一次重來機會他是絕對不會選擇這麼幹的。
吳三桂這個人從根本上來說,壓根就沒有想過造反,他的最終目標就是像沐英家族一樣世代鎮守雲南。
就這個小要求,康熙都不同意。
實際上,當初的多爾袞和順治也是這麼想的,那就是讓吳三桂當明朝的黔國公,可康熙當時畢竟是太年輕了,看到吳三桂主動撤藩,想都沒想就同意了!
這是一點臺階都沒有給人留。
對於康熙來說,自已之所以要撤藩那也是有原因的,根本原因就是三藩每年的花銷實在是太多了,每年光是三藩的基本開支基本就佔據了清朝的一半。
而另外一方面康熙也是覺得吳三桂的人指定不敢鬧騰,因為真打起來的話,吳三桂的人是肯定打不過八旗的軍隊。
只不過康熙還是低估了吳三桂的狡猾!
每次朝廷派人去賞賜吳三桂軍隊時候,都提出來想要看看吳三桂的軍隊,吳三桂就很爽快的直接讓人弄出來了一大群的老弱病殘,好讓朝廷放心。
而朝廷看到這一幕,自然也是相當放心
問題是這本身就是吳三桂在故意向朝廷示弱,而清朝那邊卻當真了,尤其是康熙那是真的當真了,覺得吳三桂的兵馬也就這樣了,想和八旗軍隊打那真的是做夢了。
平心而論講,康熙其實還是非常重視吳三桂的,在吳三桂過六十歲生日的時候,康熙甚至還讓在北京的人質吳應熊和公主(皇太極的女兒),一起從北京去雲南給吳三桂祝壽,如果吳三桂一開始就有造反的心思,索性直接扣了公主就行了,也不讓自已兒子吳應熊再去北京當什麼人質了。
這都說明吳三桂從來沒有什麼造反的意思。
而清朝對吳三桂的幾個嫡系,也一直都很照顧,這些人都在吳三桂的身邊,基本上沒有怎麼動過,為的就是不刺激吳三桂。
本來這樣也挺好的,康熙本身還年輕,他只需要等到吳三桂去世的時候,慢慢來就行了,可是中途偏偏就跳出來了一個尚可喜請求撤藩。
尚可喜主動撤藩,讓康熙大喜,覺得撤三藩的機會到了。
而吳三桂那邊因為事先有了吳應熊在北京打探訊息,就也想意思一下,結果弄巧成拙了。
其實在當時,就有吳三桂的人看出來了康熙是真的想要撤藩,並且還特意提醒了吳三桂,說這個撤藩的摺子你可千萬不能上,萬一要是皇帝同意了,到時候你怎麼辦?
可問題是,吳三桂不聽勸!
吳三桂不僅不聽勸,反而卻很自信的對手下人表示,自已只是做做樣子,朝廷是不會同意的。
不得不說,吳三桂是真的自信過了頭。
甚至我們也可以說,吳三桂這個人是高估了康熙的政治智慧,覺得康熙即便比不了多爾袞,順治,那也應該也是一個政治高手才對,那得按照規矩辦事,我退一步了,你也得退一步,雙方有個臺階互相下來就行了。
到時候我依然叫你皇帝,你還叫我奴才,雙方都有好處,哪怕等我死了之後,你再折騰吳應熊,那我也看不到了!
畢竟吳應熊的兒子,我的孫子們以後流的血液裡面都有你們愛新覺羅宗室的血液,你要是狠下心來想折騰,隨便你!
吳三桂是真的想,康熙不這麼想。
在當時,朝廷裡面還是有很多明白人的,索額圖就帶頭表示千萬不能撤藩。
索額圖之所以不同意撤藩,那是因為索額圖是收了吳三桂兒子吳應熊的很多錢,不得不在這個時候站出來為吳三桂說好話。
從政治層次上面考量的話,只不過收錢是一回事,更關鍵的是朝廷要安置吳三桂的這麼多人,那也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實際上,在當時反對撤藩的人有很多,大部分朝廷官員都不同意撤藩,而同意撤藩的只有寥寥幾人,其中一個就是納蘭明珠。
我們實事求是的說,在這個時候不同意撤藩的未必是壞人,同意撤藩的幾個人,包括康熙本人來說,這也未必見得他們所做的決定都是對的。
別看晚年的康熙一直在吹自已說當初自已撤藩,吳三桂幾個藩王造反之後,自已是如何將這些藩王平定的,而實際上整個三藩之亂整整打了八年之久,如果不是吳三桂早死的話,誰輸誰贏,那還真不一定呢。
納蘭明珠之所以同意撤藩,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和索額圖不對付,更關鍵的是納蘭明珠在這個時候已經摸透了康熙的心思,認準了康熙一定會撤藩。
事實證明,納蘭明珠這個寶也確實押對了,在所有人都爭執不下的時候,關於撤藩還是不撤藩的問題,決定權最終又回到了康熙手中。
最終,康熙經過深思熟慮之下便決定撤藩!
不得不說,這是一步臭棋。
朝廷沒有想到吳三桂真的敢造反,而吳三桂也沒有想到康熙真的敢撤藩。
吳三桂造反之後,康熙第一時間讓佟國維抓了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
吳應熊出生在遼東,他是吳三桂的獨子,吳應熊這個人從小就生得很是英俊,走路時步伐穩健,透露出將門之子的風範。
其父吳三桂很喜歡這個兒子,所以吳應熊從小就受到了很好的教育,吳三桂還親自教授吳應熊武功。
對這個兒子,吳三桂寄予厚望,他希望吳應熊將來能繼承自已的位置,讓吳家一直興盛下去。
吳應熊還只有10歲的時候,吳三桂投降了清軍,並將清軍放入關內,之後吳三桂幫助清朝滅掉了李自成的農民軍,清廷為了感謝和籠絡吳三桂,就將皇太極的女兒嫁給吳應熊。
清朝在實質上是透過這種政治婚姻的方式將吳應熊留在北京當人質,因為清朝對於吳三桂一直都存有戒心,而吳三桂為了表示自已對清廷的忠心,便只能同意吳應熊留在北京當人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