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燈 巨大 直達底部
親,雙擊螢幕即可自動滾動
第章 最後一個王朝

三藩之亂是康熙時期的轉折。

康熙死後,雍正又經歷了改革,可以說是效果甚微。

中間乾隆又當了幾十年皇帝,清朝在乾隆晚年徹底走了下坡路。

嘉慶元年正月初七的時候,湖北白蓮教徒正式爆發舉義來反對清朝,然而這個時候的清廷年號雖由乾隆改為了嘉慶,但實際上清高宗乾隆卻仍然執掌朝廷大權。

而與此同時“康乾盛世”之名仍舊猶言在耳,所謂千古明君的乾隆皇帝也未龍馭賓天,可似乎隨著年號更易,大清的盛世就似是如風吹雨打去,再也回不來了!

大概乾隆中後期的時候開始,整個清廷的統治就顯現出了不穩定的態勢。

從乾隆三十九年山東王倫起義,到四十六年、再到四十八年甘肅兩度出現反清戰事,乾隆五十一年臺灣林爽文起義。

這個中間農民起義就沒有間斷過。

清朝中前期的地方是安定之策,原本就是以

“州縣自安,官民聯防”

這八個字為核心,即全面彈壓地方民變匪亂,職責在本地的綠營和團練,若平叛不順,才需要向督撫請援,開始調動一省之力進行圍剿,唯有在省級清軍調動下都無法剿滅叛軍,清廷中樞才會開始調兵遣將。

這個時候的大量的小規模民變匪亂其實還未上達天聽,讓最高統治者知道的時候,就已經被地方上的安定力量所剿滅,唯有地方不能平定的“大風波”才會引動朝廷干預。

乾隆中後期的接連內亂,可以說在彼時的清朝之累已及難返之地,此後的天理教之亂、太平天國之亂的禍根亦是從乾隆時期種下的因果。

乾隆年間的時候,由於經歷了康熙、雍正兩朝的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兩項改革,對於勳貴士大夫而言,隱瞞人口已經失去了政治和經濟上的利益,所以到了乾隆年間,清廷一改此前的納稅戶口的人口清查制度。

短短三十四年的時間內就增長了超過一億人口,這對於處在那個時代下的大清王朝無疑充滿了壓力。

畢竟有這麼多人口就需要這麼多糧食來養活這麼多的人才是。

康熙末年的時候,平時米的話每家為每升七文。

在康熙四十八年遭遇旱情後每升米則漲到了二十四文。

而乾隆初年的平時米價雖然相較康熙末年漲幅了不少,但也不過每升十餘文,可等到了乾隆五十年遭遇旱情時,每升米竟然上漲至五十文,而等到災情過去,米價則常年在二十七文到三十四文間徘徊。

由此可以看出來,老百姓是真的吃不飽了。

物價騰貴,一面也是民眾大面積的貧困,在馬戈爾尼使團記錄的出使清廷的記錄之中,有著大量的類似描述

“在普通的清朝市民裡,看不見英國市民常見的大肚腩,事實上他們十分瘦弱”,

而為了搶奪使團拋棄掉的雞鴨魚肉和茶葉,圍觀的清朝人會紛紛投入到水裡,游去爭搶。

可見是多麼悲哀的事情!

道光登基之初,意圖仿效雍正,整頓吏治,再來一次火耗歸公,反貪養廉,但卻招致滿朝文武的反對,最終道光皇帝為朝臣恐嚇所阻。

這也就意味著,傳統清朝體制下的最後一次政治重新整理努力宣告失敗。

大清基本上距離亡國也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