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樹村和應家村中間隔了四五里地,應長川和俞幼英路上慢慢走,天色也才剛擦亮。
“距離秋闈時間不多了,光憑死讀書絕對不成,我跟先生說好找找歷年真題,總結總結規律,說不定取巧能成。”考中秀才就有了能去鎮上官學進學的名額,若是名次靠前,還能被舉薦去更高學府。
這些都是應長川向吳秀才打聽到的。吳秀才之前就是在鎮上的官學進學,只是學了七年,卻一直屢試不中,只得被官學退了學,回家自已學,便一直蹉跎至今。
“很難嗎?”俞幼英擔憂的問,她記得在網上刷到過清朝末代狀元劉春霖的殿試試卷,通篇館閣體,字跡端正得堪比印刷。
科舉對於貧民子弟而言,是他們出人頭地的唯一途徑。一旦中舉就會擺脫白身,朝廷授職,以後家裡的田地也不用交稅,就算是見了官員都不必行禮,這才有了“范進中舉”這樣的荒唐事。
“秋闈倒是還好,春闈才是難關。”應長川細心給俞幼英科普。春闈考試正是春寒料峭時候,考生不許穿厚衣裳,還得被關在一間間都坐不直腰的小隔間裡寫將近一萬字的申論。除此之外,還有詩賦、帖經、墨義。就是作詩、默寫詩詞古文或填空、古文翻譯,這就需要考生有大量的文學積累。這就對應長川這樣的半路出家的考生十分不友好。
俞幼英聽完直咋舌,“突然覺得現代的素質教育就挺好。”
應長川輕笑,“這都是由社會性質和社會生產力水平相互作用的結果。對於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中舉就能一朝改換門庭,從此雞犬升天,既然人人機會平等,誰不想搏一把試試。”
“其實你早就想好了吧?”俞幼英雖是問句,心裡卻是十分肯定。應長川這人從來都是走一步看十步、百步,甚至將所有可能的結果都已經提前設想好,並制定了應對措施。
從她認識應長川以來,他一直是這樣的人。
應長川拉著俞幼英避開路上的坑窪,將她帶到平坦的地方。“路可能會難走,但熬過去,後面盡是坦途。最重要的是,咱們沒有退路了。”
他們不知道如何回到現代,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在現代的他們已經死了,靈魂來到了這個地方,要麼頂替原主一生,要麼,死在這個地方再沒來世。
應長川不敢賭,他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不論他們出現在這裡算不算上天的恩賜,叫他們重活一世。那他就當做最後的機會,認真對待吧。
俞幼英望向前路,太陽在眼前慢慢升起。
榆樹村沉寂了一夜,慢慢活躍了起來。隨著外人的進入,雞鳴聲與狗吠聲往來交錯,像是一出鄉村音樂劇。
應長川熟門熟路地找到吳秀才的家門。吳秀才重禮儀,應長川理了理身上的衣裳,還給俞幼英拿掉頭上不小心沾到的草屑。“好了。”俞幼英才看到,不好意思的笑笑。
古代文人多倨傲,俞幼英進門之前悄悄提了口氣。許是應長川察覺到俞幼英的緊張。“不怕,有我。”應長川逆著光,晨陽像是給他鍍了一層金邊。他的手很溫暖,俞幼英看著他牽起自已的手。
吳秀才很快來開了門,看到除了應長川,他身邊還有一個臉生的姑娘。
“先生,這是我的妻子,俞幼英。囡囡,這是吳先生。”應長川向二人介紹,俞幼英當先向吳秀才打招呼。“吳先生,夫君勞您多費心。”
吳秀才見俞幼英行禮端重,臉色稍霽。
來者是客,吳秀才斷沒有將人留在門口說話的規矩,吳秀才敞開門,叫夫妻二人進屋喝茶。
說是喝茶,俞幼英看了一眼端上來的是用粗陶碗盛的劣茶,裡面的茶葉多是一些散碎茶沫,在碗裡飄了一層,襯得茶水顏色深黑。
“茶水粗陋,應少夫人莫嫌棄。”吳秀才家中少有客人,散茶沫子便宜,三文就能買二兩,何況讀書人時常唸書至興處便廢寢忘食,自然不會挑揀這些。
俞幼英道了謝,只說茶水只是解渴之物,聖賢追求的“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卻是不懂民間疾苦了。
吳秀才深以為然。談及自已曾幾何時也一心效仿聖賢,不顧家中境況,一意孤行。卻最後落得妻離子散,家中老孃餓死,到最後才醒悟悔過卻是為時已晚。
“人活一遭不能事事盡如所願,”俞幼英勸解道,“先生還須寬心,早日進士及第才是要務。”
應長川在一旁端著茶碗當背景板。俞幼英極善與人交往,這也是她在商場之中摸爬滾打練就的本事。俞幼英有著敏銳的洞察力,往往在交際中能觀察到旁人忽略的細節,這才令她在商場中佔據一席之地。
二人曾是夥伴,也曾是最旗鼓相當的對手。
聊了不過一盞茶的功夫,俞幼英就推說不耽誤吳秀才和應長川唸書,請二位不要在意自已,做學問最重要。
“不知道先生有沒有吃早飯,不如我做些吃食?肚子裡有食,做學問才不會心慌。”左右閒著無事,俞幼英打算去吳秀才的灶房看看。
正巧,吳秀才說有學生前日送來了一條臘肉算作束脩,就請俞幼英做頓早飯。
應長川拿到了上一次秋闈的真題,是吳秀才託人去鎮上問了相熟的同窗。那位同窗也在鎮上教學生,二人時常在學問上互通有無,也是同樣想在下一次的春闈時試一次。
“詩賦帖經墨義以及策論都在裡面,你先解一解。”應長川細細看秋闈的試題,都是四書五經中的內容,現代高中語文教材中也曾選取其中部分選段,也有作為選修閱讀,應長川熟悉的也都是語文教材中的選段。
帖經與墨義還好臨時抱佛腳,偏偏詩賦是最難突擊的一項,這需要考生有深厚的文學功底。應長川從原身留下的練習冊裡見過一些詩作,不論是遣詞用句還是意象都功力平平。應長川默了下來,吳秀才看過之後,只評了一句“文理不通”。
看來原身的水平跟應長川差不多。
策論有些類似於現代公務員考試裡的申論,都是圍繞一項社會熱議話題展開論述,要求觀點鮮明,論述有據。策論在鄉試中分值佔比最高,這也是應長川往後學習的側重點。